首批20个城市名单公布,车路云万亿市场狂奔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高速推进是必然的。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等10市入选。经历了短暂的冷静期之后,车路云一体化市场在2024年由慢跑转向狂奔。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回顾2023年,车路协同市场投资规模罕见的出现了降温。一方面,是受公共预算紧缩,严控地方风险等因素影响,使得投资情况变差、项目批复放缓,另一方面,回顾此前建设,市场也需要沉淀,一时间车路云一体化投资进入了相对冷静期。
2024年年初,厘清思路后的市场光速解冻,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政策支持下,车路云一体化市场一路狂奔。
6月起,车路云一体化市场接连传来重磅消息,北京市公布近100亿元车路云一体化新基建项目规划,武汉市170亿元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福州、鄂尔多斯、沈阳、杭州等多个城市相关项目启动招标。一条条热搜吸引了行业对于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的极大关注,直至名单发布再次冲上顶峰。
据悉,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各地产业总投资额或将达到1000亿元,国家将以超长期国债方式支持地方投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未来三年预计试点城市将增加到30个。多地示范项目密集启动,彰示着车路云一体化市场已经实质性开始从测试验证阶段转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已达成共识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高速推进是必然的。
今年1-3月,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9.5%,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也呈现双降状态,这标志着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在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品市场增速也进一步下滑,增长显现疲态。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凭借巨大的普及潜力,旺盛的换代需求,巨大的出口潜力等特点,实现了逆势上扬,经济学家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期待一个新增长点,从产业链条长度来看,汽车行业跟房地产行业相当,因此在整个经济体量中最有希望替代房地产行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对GDP的贡献将达到4%到5%。
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及其相关产业已经上升为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支持力度不断上升。作为智能汽车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正从前期分散探索阶段,迈入统一有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TO郭杏荣曾以民航飞机、高铁为例,二者都具备自动驾驶能力,除了自身感知之外,民航有塔台,高铁有各级车站和轨道信号系统,都有中央控制大厅去做自动化控制,无论是飞机还是火车,都具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自动驾驶要实现更高的安全性,不仅要依靠单车,也要借助路端、云端的协同,这也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路线。
技术上,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一个集成的生态系统,通过车辆、道路基础设施和云端数据的协同工作,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决策效率和安全性,显著优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赋能自动驾驶和交通管理。
产业上,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是国家产业结构、联网标准、信息安全等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智能化技术总工程师李红林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车路云一体化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的方向,更是一个全产业链合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上阶段基建投资进入尾声,新基建投资变得愈发重要,车路云一体化还将成为拉动新基建的有效手段之一。机构预计,从2022年到2040年,中国路侧投资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显示,预计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7295亿元、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8%,未来又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基于整体规划,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多项政策,支持与指导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仅2024上半年就印发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等文件。
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落地路径在我国已达成高度行业共识,但建设过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车路云一体化道阻且长
6月18日,第十一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以下简称CICV 2024)在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演讲中指出,从我国发展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总体处于全球并跑水平,但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完善、跨行业协同、生态构建、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针对当前车路云试点中普遍存在的场景碎片化、标准地域化、数据孤岛化、示范盆景化等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牵头,联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蘑菇车联等头部科技公司共同编制《车路云一体化实践应用案例》白皮书,这也是2024年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后,车路云一体化行业又一份重磅文件。
在车路云一体化下一阶段的发展建议中,两份文件的核心高度相似,针对标准建立及“两率”提升等当前行业痛点问题,《车路云一体化实践应用案例》白皮书中提出了6大发展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依托五部委车路云试点推荐标准清单的工作,形成试点和标准相互反哺的动态机制,推动架构相同、标准一致的设想变为现实。
第二,分类施策提升车载终端渗透率。据相关研究,只有车终端载渗透率达到15%以上,V2V、V2I等场景的价值才能体现。无论对于车载终端的前装还是后装,都会有相应政策出台,包括很多地方对搭载LTE-V2X提供补贴,都会有助于车路云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第三,突破真实道路环境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运行技术局限。解决协同感知精度不够、标准件服务模式单一、端到端通信时延不稳定等焦点问题;提升车辆群体运行复杂环境下,针对个体车辆的决策与控制能力。提升相关机制、算法、模型对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第四,打造全国一张网的运营主体,实现全国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第五,建立标准化的方案和测试认证的平台,其目的是为了进行标准化验收,避免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的碎片化建设。
第六,鼓励新型投资模式与运营模式,探索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应用商业化闭环,释放技术的商业价值。
图源:《车路云一体化实践应用案例》白皮书
推动标准建设,提升车路两率,强化算法水平,提升三端连通率成为下阶段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行业普遍共识。
车路云一体化市场机会在哪里
久旱逢甘霖,新的行业周期开启,车路云一体化市场玩家们该如何把握机遇?
在车侧,单车智能企业此前对于车路云一体化的参与积极性一直不高,一来是路端设备覆盖率尚未达标,二来路侧数据量、质量、精度与时延等问题也有待改善,车、路设备存在谁先投入的问题。
但随着顶层规划的完善,头部单车智能企业,例如百度、华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等已经开始积极拥抱车路云一体化浪潮,与车联网企业开展合作与研究的同时,北京、无锡等智能网联示范区都能看到单车智能企业深入参与到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当中。下一阶段,围绕存量车如何完成网联化升级改造,智能网联如何更好提供服务等问题,单车智能企业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路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算法,打造与自动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需求相匹配的路侧系统的感知能力,或将成为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厂商下一阶段的工作核心,
近日,经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测试并出具报告,蘑菇车联AI数字道路基站及其系统(MRS)达到中国信通院“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认证”最高要求,验证了蘑菇车联车路云一体化路侧感知系统在系统性能、交通参与者感知性能、车流量统计性能、交通事件检测性能等4个子项13个小项的技术能力,其中在系统性能与交通参与者感知性能两个方面均实现了SL3等级要求。
蘑菇车联路侧基站
此前因车、路数据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路侧设备对于自动驾驶的支撑力一直受到诟病,如今SL3标准的达成让车路协同技术揭示了成熟商业化路径的可能性。
在云端、网端、图端,则更加关注如何实现高可靠、低时延的车路信息交互及“车路云”三端信息交互的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
郭杏荣表示,除细分领域之外,随着应用试点的推进,未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将以城市为单位开展建设,最大的机会将属于能够完整地提供“车路云一体化”的系统方案做整体建设的企业。蘑菇车联当前产品线包含路侧基础设施的产品、AI数字道路基站、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等,覆盖全车路云试点架构所需的完整解决方案和产品包,在解决和实现车路云三端联通,多样性物理场景的技术落地,打通通信协议等标准方面具备经验,节省了巨大的沟通成本和开发资源。
写在最后
倏忽间2024年中已过,但车路云试点建设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还需政策、技术、产业多方合力。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