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12位交通人的人生一刻|对于2023年,您想说点儿什么?

激流勇进

微信图片_20240122104544.png

赛文交通网 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

岁末年初之际,赛文网采访了12位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交通人,听他们讲述过去一年的经历、观点和感悟。

我们采访了国际工程经验超20年、担任大学讲师16年之久的高级工程师,在德国企业汽车、通信和道路交通等领域工作超40年的退休老炮,他们是最真诚的表达者。

我们了解到,不论是体现在海外工程管理和用人任用培养方面的企业契约精神,还是看待道路安全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思维模式,都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到底该怎么走,欢迎读读他们的感悟和建议。

破圈、跨界、融合,是企业家、创业者甚至高校老师的命题。交通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交通数字化的浪潮袭来,躬身入局,在增量市场寻求创新,在存量市场博弈生存,是时代送给交通人的挑战,也是礼物。

少年可有鸿鹄之志,从大一卷到秋招的智慧交通设计师,毕业不久怀揣热爱的信号调优工程师,他们是交通行业的新生力量,是千禧一代的缩影。他们的言语间充满对未来的期待,激流勇进,做热爱的事业,且行且珍惜。

J先生 一位国际工程经验超20年的高级工程师

「2023年结束在东欧国家的工程项目,对企业契约精神的一些感悟」

2023年末外派工作合同到期,将东欧巴尔干国家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告一段落,随即回到国内。

回顾二十多年来在境内外国际工程的工作经历,分享一些对企业契约精神的感悟,特别是在海外工程管理和人才任用培养方面,期盼对走出国门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做大做强,更具国际化及加深属地化方面能有所帮助。

首先,契约精神体现在海外工程管理方面。

在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后,我开始思考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多数情况下,走出国门的企业关注更多的是工程建设项目签约的合同金额,而忽略了投入产出比例、人力素质和项目实际利润,相较之下,欧美企业更注重这些方面的平衡。

走出国门的企业应加强海外工程的属地化,了解、适应并遵循工程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许可制度、海关、国际贸易、财税稽核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加强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主管机构、工会、媒体以及其它相关第三方的沟通能力,建立及标准化工作处理流程。

在曾参与管理的两个工程项目中,中方员工多数是年轻人,缺乏或未曾有过海外工程经验,缺乏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相应的潜在风险自然会增加。亦出现过项目管理人员试图将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契约精神的工程合同处理方式移植到海外项目上,其结果当然是行不通。

为了在当地扎根下来,并有长远的发展,在扩大业务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工程管理细节的优化,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标准化运作流程SOP。可以进一步优化人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寻找潜在的索赔机会,提高索赔的成功率。

在国际工程中,工程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索赔,在进行工程分包时,应完善分包合同条款,尽可能降低对方索赔的风险。减少工程成本很重要,这也是需要优化的部分,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契约精神体现在人才任用培养方面。

对于外聘专业人员,海外中资企业对外聘员工及正式员工应一视同仁,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员工在公司职能部门或工程项目中的岗位及职责应明确,尤其是相对重要的职位,不应只是口头指派而没有书面的确认,否则容易导致员工职责不明,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及信息传递不顺畅,也不利于外聘员工增强归属感及激发工作潜能。

对于正式员工,由于海外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员工在晋升方面缺乏清晰的路径和机会。公司应鼓励员工拓展眼界,融入当地文化,为员工提供工程技术、国际工程管理、国际交往礼仪及外语等各项培训,以及旅游休假等相关福利,以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工作热情。

工程项目上的外派劳务人员,不少人连续工作数周甚至一个月无休息,这些基本权益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受聘员工是否提出述求或主张,都应该保障中国的《民法典》、《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程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走出国门的企业及协助劳务派遣的猎头公司在招聘外派员工时,绝大多数都设有年龄上限,年龄歧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是明文禁止的。员工的身体健康状态、工作能力、精神状态、海外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与生理年龄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一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或是衰退。

一部分在海外工作多年、临近退休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及商务运作经验,熟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国际惯例,而且具备充沛的体力,更乐意在海外工作直至退休或在退休之后被返聘,对于这些资深的国际工程人士可聘为顾问,充分发挥其能力,为走出国门的企业献计献策做出更多的贡献。

全老师 一位在汽车、移动通信和道路交通等行业从业40年的退休老炮

「破除机械传统思维,用数字信息化应用重新看待道路安全和交通拥堵问题」

我退休挺长时间了,之前一直在德国企业工作,主要涉足汽车、移动通信和道路交通等领域,做市场和销售工作,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通过站在国际企业的巨人肩膀上,试图从中国和世界各发达多国的角度看汽车和道路交通问题,以融会贯通的方式,举一反三。

我发现无论是媒体、主机厂还是汽车零部件,包括新势力,对道路交通的认识实际上是很肤浅很幼稚的,甚至有时是错误的。

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中国,大家都还是机械传统思维。我写了一些文章试图呼吁纠正人们的思维,因为如果思想错了,行动肯定也是错误的。自古华山一条路,不是只有我的办法能解决问题,但至少是一个方向,这是我2023年做的一件事情。

现在我们拥有数字信息化,优势体现在何处呢?可以想象,数字信息化可以提供高度精密的数据,小数点后的精度几乎无穷无尽。这就为道路交通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在过去,我们通常采用机械式思维,主要考虑路面面积、车辆和道路的承载能力等与空间相关的问题。

然而,我们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间既是道路交通是时间对应路面位置资源紧密关联资源占据使用效率问题的忽略。

对于道路交通来说,时间就相当于行驶效率和道路利用效率。这与驾驶者本身密切相关,但作为驾驶者,我无法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就像自动化生产线中每个工位的工艺性是由整个自动化生产线的操控人员决定的一样,而不是每个工位都可以随意决定。

目前,我们对智慧交通和智能交通的思维方式存在误区,主要是以车辆、单车智能或车辆为主,而无法达到数字信息化的水平。

时间和路面的时空资源利用效率实际上相当低,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了传统模式中。这就像一叶障目,只看见眼前的东西。如果我们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就会发现现在的做法实在是太过时了,太落后了。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道路使用效率,将其视为时间对应的路面、时空资源效率的综合体。

我们现在具备了数字信息化的条件,包括毫米波雷达、车联网和路旁的RSU(路旁设施单元)。道路本身成为了最真实、最精准的地图。RSU的高精度经纬度坐标通过无限通讯方式为途经车辆提供了高精定位,解决了定位问题。

高精地图涉及到国家机密,但利用道路和路旁的RSU来创建高精地图和进行高精定位是可行的,而且不涉及国家机密。这种方法不仅具有与卫星相媲美的精度,而且高清地图的精密度更高,造价更低、更实用。

与2017年相比,现在提出的车联网和车路协同等理念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技术路线仍然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道路交通问题。

为了最大化信息的价值,我们需要改变技术路线,将其视为车辆在移动过程中对道路的实时感知。这样才能保持道路交通的高效率,确保道路使用效率高,特别是在高流量的情况下,提高时间和空间的时空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的技术路线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车辆在移动过程中,道路本身在这个时间段就是这辆车的。道路空间的保障是确保车辆行驶畅通的关键。

通过毫米波雷达可以探测到路面上是否有其他物体,进而及时发出警告。通过观察路口,车辆可以提前获取信息,避免拥堵。毫米波雷达和短距离无线通讯的成本低,可大大降低道路信息化的成本,并提高可靠性。相较于采用高清视频或激光雷达,这种点对点的信息采集方式更为高效,减少了资源浪费。

实事求是地说,许多人受到传统的机械思维的影响,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无法看到整体的大局。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路端的交通协调主要以路口信号配时为主,局限于单一路口的考虑,而没有从整个路网的角度来协调考虑。

我在2017年就呼吁不要仅考虑单车智能,而应该考虑更广泛的车路协同。现在,车路协同和V2X技术的进步与2017年相比,进展很大。

然而,这些技术还需要经过实际实验的检验,因为它们构建的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对于C-V2X技术,如果可以实现高精度,那将会有很大优势,但我认为在实践中会比较难。投资一个基站的投资覆盖范围效率太低,浪费了大量资源。此外,无线通信和探测部分的绑定也导致了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叶爱平 一位媒体跨界而来的ITS新人,一位知天命的创业者

「存量市场是残酷的,在博弈中生存」

2023下半年赛诺杰曾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投资决策。疫情解封后,除了餐饮与旅游,其它行业没有按照大家设想复苏,而城建、基建、信息化等相关行业则收获了更多的寒气。

但公司国内外订单却突然剧增,出现交付困难,个别订单排不上计划或逾期交货,现有的车间面积与生产设备无法满足业务增长,需要垂直整合注塑车间与新建无尘电子车间,但自己对2024年市场预期却很不乐观,反复咨询合作银行、海外客户与国内ITS集成商后,大家都对2024年没有信心,甚至认为会比2023年更加艰难。

决策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投资会影响订单交付与客户体验,最终会失去一些客户;但又很担心扩大规模与增加设备后,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整体需求疲软,公司订单萎缩,导致车间面积与新增设备闲置,导致公司运行成本高企。

然而,在7月份,随着自动化设备价格的深度下跌以及深圳厂房租售价格

的大幅下调,我们冒险出手投入,拿出公司3年的利润进行再投资扩产。直到今天,就目前披露的经济数据,我内心还是很忐忑,也许我们会为此陷入泥潭。

2023年公司很幸运,我们获得了欧洲客户2万个智慧斑马线发光地砖的订单,单款产品的合同金额超过1300万。这款智慧斑马线发光地砖是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创新产品,我们不是最早研发的厂家,只是将其大规模输出到了欧洲。

在国内市场,发光地砖产品多少有些问题,面临一些技术的挑战,但我们通过深入市场调研、专业技术研究与借鉴同行经验,并在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安装了5个路口进行了近3年的测试。

2021年,在广州光亚展期间,欧洲客户过马路的时候,看到我们的斑马线产品,经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后决定引进,墙内开花墙外香,确实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不是一个很大金额的合同,但这是中国交通信号产业为之自豪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智能交通领域我们由过去的“追赶、并跑”,在某些产品上,中国制造开始“领跑”了。

2023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存量博弈时代,狭路相逢勇者胜,胜在更高质量,胜在更好性价比。

谢建家 一位从事地图、车联网、智慧交通20余年,从互联网大厂转变成交通人

「拥抱大数据时代机会,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2023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交通行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了!2023是GPT爆发年,人工智能的热潮在各个行业掀起新篇章。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竞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它代表了下一代技术的趋势。具体到交通领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也开始落地。 

去年各导航软件纷纷推出红绿灯倒计时功能,通过轨迹大数据挖掘实现。可以在没有和正向交通工程有任何关联的情况下,用大数据和算法还原交通信号灯的运行结果。三秒内误差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这是非常精准的结果。传统路口红绿灯的智能交通,从勘察设计、需求调研,策划方案、仿真计算、落地实施调优等,每一个路口都要花很大心血和心力。

如今,大数据和算法破解了交通工程师们计算了几十年的结果!仿佛一夜之间,全国30多万个红绿灯的路口,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像黑客一样全部给破解了,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交通工程的那一套行业软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要进行重构和重写,交通行业会迎来一次新的革命,开启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令人非常兴奋。

我因此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和空间,这又促使我进行职业生涯的转变。我从毕业第一天就确立了个人使命“让旅途中的人更早回家”,一毕业就投入互联网,从事地图、车联网、智慧交通20余年,曾在腾讯、百度等公司负责地图、位置服务、车联网、智能交通等业务,在互联网时代打造地图导航、打车出行、微信发送位置、车联网、数字道路这些实用产品,一直在践行使命。

人工智能新时期的到来,让我明白需要及时转变思维,创造更多价值。不掌握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等技能,基本要就要被淘汰,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是行业必然趋势!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连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价值在于嵌入,因为嵌入就必须到行业里面去,必须懂行才可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核心是数据、算法和算力。而数据和算法一定是行业级的,可以说,交通大数据的机会属于行业,这促使我做了身份的转变,从互联网大厂转变身份变成一个交通人。

为了切实助力交通行业进一步智能升级,更好地专注于交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带领专家团队创建了星路智联公司,我们的服务涵盖交通信号控制与优化、轨迹大数据云服务,以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等。

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技术提升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出行体验,赋能交通管理、物流运输和智驾出行等。这也是我本人在交通领域的初心所在,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从宏观上看,智慧交通正在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也正处于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数字化、智能化是交通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数字道路也已经成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块基石,我们愿意沉下心、弯下腰,做今天数字道路的修路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人深刻感受到智慧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王元庆 长安大学教授

「直面经济周期和人工智能挑战,探索交通运输行业与高校教研转型之路」

2023年,是大众切实感受到原有发展模式不再持续的一年,也是新发展模式露出萌芽的一年,阵痛与希望并存。

2024已经来到,也是交通运输领域需要告别以往发展思路,迎接新发展能力养成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位从事交通运输研究30年的人,借此机会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有所借鉴。

疫情三年结束了,原本我们希望回归繁忙的日常,但很多人突然感到需求不同了,挣钱的路变得越来越曲折。为什么?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不再是短缺型经济。过去我们一直修修修,但修路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果一直在下降,伴随房地产供应不再短缺,宏观经济通过地产融资的模式不再容易。很多城市失去了土地收益的稳定性,政府投资需要更切实的回报。2023年,我们普遍感到争取资金变得更加不容易。

原因之二是,2023年,与经济同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给行业带来了新挑战。新技术使得复杂的编程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即使是不了解编程的学生也能提供高水平的答案和报告。

面对经济增长变化,企业迫切希望将新技术与现有业务整合,以改进收益。作为一名长期从业的老师,我感到交通交通教育界长期以来注重的记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否仍然具有优势已经变得不那么确定。

2024年,基于原因一的情况难以缓解,我想寄语交通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次自身业务的价值判断,进行必要的业务清理调整。要迎接新经济的挑战与机遇,要有勇气断舍离,寻求符合可持续社会发展需要的转型升级。交通行业的师生们也需要调整研究与学习,开展深入的、可落地、有正回报的研究,帮助行业判断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的途径。

针对原因二,2024年的高校教育将面临市场需求和从业者能力需求变化的检验。教育从业者需要注重了解技术的增长与需求的变化。交通教育也需要调整以适应这一新变化。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变化有不确定性,人才需求和招聘标准会不断变化,需要及早调整教学,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关注社会现实,提高应对人生波折的能力和耐受性。

最后,看待这些情况,请不要过于悲观。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0年前,我们这一代交通从业者通过分析调研,让社会认识到修建高速公路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收益,让“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了社会共识。展望未来,这一代年轻人也有交能融合、低碳交通、智慧交通、一带一路与国际化等方面新的机遇。

期待2024年能够看到交通的从业者和师生们勇于探索交通未来发展模式的新进展,看到新精英们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升级提供重要贡献,带来更美好的交通行业未来。

赵越 一位从业十多年的交通领域全栈老兵

「躬身入局,all in电力物联网技术」

作为一个从业十多年的老兵,经历过传统集成厂商、互联网厂商、优化服务商等多种属性的行业公司,几乎历经行业内所有的工作岗位,包括销售、售前、交付、售后服务、产品经理、算法设计、团队管理等。我决定创业,再次出发,成立一个交通信号控制电力物联网技术硬件公司,是我2023年做过的最重大的决定。

在寻找机会或切入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电力物联网在交通行业的应用。2022年与现在的合伙人沟通后,确定了创业方向。因此,在2022年年底结束之前的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交通领域电力物联网方案的研发中。

对于电力物联网技术,我坚信它能够真正解决交通行业的一些实际问题。尽管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老旧的电力载波技术,但我们采用的是全新的宽带电力载波技术,与之前的窄带电力载波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技术架构的更新解决了许多问题,为电力载波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拓宽了道路。

它对交通信号控制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在解决电缆故障、管线故障、通电不通网、飞线落地等问题方面,这是很多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一直头疼的问题,因此我们找到了这么一个解决方案,是非常开心兴奋的,因此我才决定all in到这个产品中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也深切认识到技术与技术的碰撞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以前的宽带电力载波信号控制领域,一些传统信号机厂家有过尝试,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这是因为需要改变整个信号机输出架构,这对业主单位来说改造成本高、难度大。尤其在老旧城区改造难度大。

相较之下,我们团队提供的电力物联网解决方案避免了更换信号机和重新铺设线缆、管线的繁琐过程。通过在旧有基础上增设电力物联网编解码设备,能够利用原有管线和电缆实现一根线带动多个信号灯,实现飞线落地,以及通电即通网的可能性。这些才是老旧城市交通管理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后续的大模型、AI、边缘计算抑或车路协同才有实现的可能。

困难和挑战也相伴而生。在2023年的工作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交通信号控制电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电力载波模组问题。

随着测试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同时传输信号灯状态数据和其他控制数据时存在冲突,因为宽带电力载波采用时序传输方式,时序分配、信道监听、信道争用等问题变得更加重要。通用模组的性能受到电力载波芯片及模组厂家的限制,难以达到交通行业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团队进行了国内外多个电力载波模组厂家的对比分析和测试,发现现有的模组没有直接解决方案可供我们使用。团队曾陷入低谷,但我们并未放弃,积极与国内多个模组厂家及澳大利亚张院士团队合作,最终决定深度合作并研发专用模组。

通过深入与模组厂家和载波芯片厂家的对接,我们明确了交通信号控制业务的数据发送和信道需求,定制了更适合交通行业的电力载波模组和芯片的SDK。

通过努力,我们成功实现了更短的数据发送间隔、信道监听和信道争用机制,形成了我们的交通信号控制电力物联网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在实际测试中成功解决了电缆故障快速修复、飞线落地、交通硬件快速集成、快速部署和通电不通网等问题,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了有效帮助。

L同学 一位从大一卷到秋招的智慧交通设计师

「工作不易,找工作更难」

对于2023年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我觉得工作中的问题倒还好,最大的困难是找到这份工作。在2019年7月18日,经过漫长地等待,终于等来了我的录取结果:我被调剂到交通运输专业了。我把录取结果发了个朋友圈,配文:交通运输专业是什么?只等来了损友们的回复。

从大家开玩笑的行为来看,交通运输专业似乎不为大众熟知。上网一查,原来我是“管路的”。

大概了解这个专业之后,我自学编程,很快便成为了学院内的“技术好手”。本来我是打算转到计算机专业,机缘巧合下,关注了赛文交通网公众号,对交通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面参与赛事,有幸主导两个交通项目分别拿下大挑的省特以及“互联网+”省银,这两个比赛就是大学生最顶级的赛事。因为我们学校是新成立学校,我又是第一批毕业生,所以我们既没有“祖传项目”的传承,甚至没有任何参赛经验可供参考。

实习期间,我进入到一家大型设计院交通行业中心实习半年时间,期间参与过两个亿级项目的设计。实习单位之所以选择设计院,而不是产品商,是因为我想从更高的视角来观察这个行业的情况,在获得了两个交通项目的奖项后,我的目标已经从“技术大佬”转变为“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实习完毕的就业目标依然是产品商。

邻近秋招,我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充满信心。开始在各家公司的官网和各个招聘软件查找招聘信息,几乎就没有看到对应平时赛文看到的项目团队的招聘信息,甚至交通相关岗位都是少之又少。不禁发出疑问:你们都是“皮包团队”吗?怎么都不招人的?

从七八月开始投,直到春节,我面临的局面就是:大厂不招,小厂不敢招,1个offer都没有。并且我实习的那家设计院招聘名额和工资包已满。

到了春招的时候,不得已改变策略:1、抓住其他行业国企春招的机会;2、寻找设计院的招聘机会。

经实习单位领导介绍,入职了集团下另一家较小的设计院,错过了招聘时机,只能签外包。

由于之前实习的经验,很快上手设计工作,入职到现在合作完成了一个智慧城市的初步设计,一个电警项目可研及初设材料编写;入职两个月后,独立完成一个交通设施设备库项目可研报告编写。

2023年我的感受就是,找工作不易,且干且珍惜。

黄朕 在交通数据分析和应用有近10年工作经验的交通人

「破圈、跨界、融合,转投交通治理数字化,让交通数据发挥更大价值,让交通问题被更充分的理解和更科学的治理」

在2022年,我注意到当时在做的交警“大脑”项目逐渐变得狭窄,越来越卷。在后疫情时代环境下,加上2023年大数据局的成立,我感觉到政府项目风向有变化,传统信息化项目受关注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在2023年初我换了工作,决定转投数字政府和公共数据运营服务领域,也算是一个积极的行业转型。

最让我满意的是2023年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转型成功。之前一直从事交通管理、交通规划的信息化项目服务,制定方案基本是围绕业主明确的信信息化业务需求和公司产品能力能做的建议。

而现在,由于接触到数字政府、公共数据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新领域,我更多地接触到了市政府领导的想法和指示、委办、单位、企业对交通动态数据的态度,对城市治理、企业运营更深层的关注点,同时考虑到交通领域的特殊性,工作的视角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破圈、跨界、融合,尽管交通领域一直以“高知”“专业”自居,但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积极地拥抱变革和创新。交通数据的活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同时也希望交通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以“我为人人提供数据,人人为我解决问题”的思维看待数据的共享和分享。

交通数据不仅关乎交通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为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提供支持。因此,我们需要摆脱传统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解决方法,而是要将数据融入更多领域,实现跨界合作与创新。

张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从上海之旅到Traffic GPT的创新旅程」

2023年,我经历了一个转折点,那是一段始于上海之旅、终于创造性成果的故事。当时,我带着孩子去上海打网球比赛,同时也感受着这座繁华都市的魅力。然而,这次旅程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和休闲之旅,它意外地催生了一个创新项目——Traffic GPT。

在上海,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他对人工智能充满热情,特别是对大语言模型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我们有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向我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各个领域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这次对话激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何不将这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开发一款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呢?

回到学校后,我和我的学生们分享了这次旅程和我的想法。他们对结合大语言模型和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可能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一次充满活力的讨论会中,一个学生的建议让我们所有人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开发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交通缓堵和优化系统呢?这个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和改善城市交通流量,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能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供帮助。就这样,Traffic GPT的想法诞生了。

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毕业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进来。他们强大的编程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极大地加速了产品的开发。校内外学生的通力合作产生了极佳的效果。

我们对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开始收集和分析大量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我们对模型进行预训练和微调,我们同步进行TrafficGPT前后端的开发,我们在一起讨论撰写论文专利。这些过程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我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再续师生缘也成为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开发出了Traffic GPT。这个系统能够准确预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交通流量,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更让人兴奋的是,Traffic GPT很快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赛文交通网、北航官微获得连续报道,并被多家自媒体转载,TrafficGPT不断升级、演化,最终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产品。

回顾2023年,最让我感到骄傲和满意的就是带领学生们一起,将一次简单的旅游经历转化为一次创新的科技探索。Traffic GPT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科技产品,更是我们共同努力和成长的见证。这一年,我们不仅创造了技术上的突破,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康潜 一位在智能交通设计领域工作10年的交通监控工程师

「解决卡脖子问题,为设计标准贡献一份力量」

在多年的智慧交通设计工作中,我们一直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混乱”。2023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交通监控作为智慧交通设计的技术支撑,扮演着对交通工程专业的配合、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的技术支撑、确保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关键角色。然而,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法往往由交通专业制定信号灯、电子警察和视频摄像机等要求,经济专业进行概算,而设计院监控专业却鲜少参与设计。

随着EPC和PPP项目中城市交通监控设计的包含,智慧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和设计朝着精细化方向的趋势,交通监控设计已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必备内容。

交通监控作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于赋能,系统类型越来越庞杂、功能要求的越来越多元。集成商没有能力再去深化图纸,设计院参与度有所提高。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交通监控缺乏设计标准,制约了智慧交通的发展。

智慧交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尚缺乏交通监控的设计标准,属于空白领域。加之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设计标准的缺失,不但没没有起到“标准先行”的指导、规范设计、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作用,反倒成为了制约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智慧交通的发展。

我们在设计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例如:与交通专业设计界面不清,系统架构、原理不清楚,设备不熟悉,没有合理成熟的图纸表达等,只能靠和厂商的交流、项目的延续积累经验,完成项目的设计,设计质量层次不齐,在根本上难以保障项目的质量。

对于建设方和使用方,没有相关的建设设计标准作为依据,很多项目无法上马,即使上马甚至也不敢投入使用。对于厂商,相关产品规范不少,但是缺少设计规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主轴线。

经过多年的大量项目设计实践和经验积累,以及海量厂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了解,我们于2023年成功立项了城市道路交通监控设计技术研究课题,并完成了初步的的大纲和前期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解决此“卡脖子”问题,消除 “混乱”,能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些许作用。

王东乐 一位在智慧交通领域工作14年的企业领军人物

「攻克技术难题,助力交通系统创新落地」

2023年工作中最令人满意的一件事,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为产品迭代升级提供动力,助力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过集散整合,统筹调配研发资源,成功组建了研发中心,全面负责公司各业务方向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这一整合有效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效率,提高了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团队鼓励成员进行创新探索,敢于尝试,不断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和改进。

在去年的努力下,我们成功中标连云港市智慧交通工程项目。在2023年初,项目团队抽调了精兵强将,快速组建了覆盖产品研发、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综合保障等领域的竞优团队,投入竞标工作。

竞标团队根据实际需求,精准制定了项目设计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打造了具有连云港特色的“1网、2核、8领域”智慧交通系统架构。最终,公司凭借雄厚技术力量、良好企业信誉、丰富实施经验和优秀售后服务能力成功中标。

这一良好开局下,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成功打造了杰瑞平行交通系统软件产品,并实现了落地应用。产品及系统在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公安领导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同时,公司与连云港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联合共建的科技强警研究中心的项目“基于数字孪生和全息感知驱动的平行交通系统”入选“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成为江苏省2023年度唯一入选的公安交管类实践成果。

D同学 一位毕业不久怀揣热爱的信号调优工程师

「热爱与事业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要想富先修路,我是在这句话的引导下选择了交通专业,进入学校通过系统的学习后,我才明白交通不仅仅是修路那么简单,而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掌握多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交通信号控制尤为深刻,因此,我毕业后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踏入工作岗位,我意识到实际工作不像书本知识那么轻松,需要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熟练操作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通过不同项目的历练、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才能过好本职工作。

交通工程难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商讨,不同技术相互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拥堵问题。随着工作逐步成型,我逐渐明白做好本职工作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进行沟通,学会如何汇报才能更有逻辑、让自己制作的方案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实施。

交通工程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我不断地参加汇报,学习别人的讲话逻辑、制作PPT的思路,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我相信在不久的以后我也可以独当一面。

当自己走在大街上,看着有条不紊运行着的信号灯、规范清晰的标志标线,想起刚开始调研时起早贪黑、拿着本子走在大街上每一寸土地的自己,凭借自身所学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自身的成就感油然而起。坐在屋子里想起前几天在路口调试设备时的场景,冷风小雪相伴,还别有一番风味。

我到过许多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信号机品牌也有很多,但是目标都是一样的,为这座城市保驾护航,保障交通运行的井然有序,这也离不开工程师们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奋斗。我最满意的事,莫过于选择了这个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多出实效。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