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杨东援:告别讲台的回忆与思考 | 《交通运输工程概论》

姚祖康先生最早在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开始了《运输工程导论》课,其目标是在大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转换阶段(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给学生一个下一阶段学习的整体概念。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就要退休了。

思考一下我所讲授的课程,是对自己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希望留下一点多少有用的东西。

《运输工程概论》课程是在《运输工程导论》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转变过来的。姚祖康先生最早在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开始了《运输工程导论》课,其目标是在大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转换阶段(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给学生一个下一阶段学习的整体概念。

姚先生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仍然亲自讲授这门课程,可见先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我是从邱民老师手中接手这门课程,他留下的教学资料中凝结了许多心血。自己走上这门课的讲台,才真正感受到看似简单的导论课的教学压力:涉及的专业面很宽,但又都是点到为止,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与传统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不同。

在担任这门课教学的近20年中,按照课程教学任务和讲授模式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的《运输工程导论》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阶段的一门课程,是放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讲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转换到专业课学习模式。

后来,大学的教学体系发生变化,新生按照学科大类进入相应学院,二年级允许学习绩点达到标准的学生申请转专业。为适应情况变化,《运输工程导论》改到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其教学目标转变为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的任务和学科特点,课程名称也改为了《交通运输工程概论》”。

课程的教学方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解下一步专业学习阶段所涉及内容的一个整体框架,不同专业课程的技术方法特点。

帮助学生尽快从基础课中针对给定题目采用确定逻辑的“解题”思维模式,转入专业课“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理论问题,进而加以解决”的“立题”思维模式。

第二阶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位教师向学生介绍交通运输专业各个主要领域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基础性技术概念。在学院的支持下,一批专业领域的骨干教授登上了概论课的讲台,共同担负课程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授课方式,但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也暴露出其缺陷。

这种讲座式的教学主要传授的是“知识”,对于交通运输工程这样面对“社会-技术”系统的学科,学生缺少正确的认识论基础,把规划、设计、管理等环节孤立起来看待,并不适应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阶段的教学是在总结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教学调整为三段论的方式:

第一个部分为认识论基础(2次课),讲授专业简介和如何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交通问题;

第二部分为专业领域介绍(8次课),由多位教授介绍专业不同领域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技术概念及方法;

第三部分为专业思维教学(5-6次课),着重介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和规划师的思维模式。

我担任了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教学工作。

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如何给定学生的成绩也成为了颇费思量的问题。

曾经尝试过多种方法,例如学生可以自行撰写读书报告,其成绩达到80分以上可以免除期末考试,但终因不符合学校管理要求而没有继续实施。最后定型的做法,是将成绩划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是专业领域介绍的听课笔记(30%,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把握教师讲课的要点);

其二是观察作业(30%,指定供选择的观察内容,自行编组进行观测并写出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在没有进行专业知识训练背景情况下,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如何通过观测判断指定路段的通行能力等,其成绩并不以专业上的对错为标准(如果以专业标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无疑是苛求),而是根据学生尝试努力程度判定;

其三,是期末考试,为避免导致学生毫无意义的背书,适度缩小考试范围,检查第三阶段学习中听课效果。

由于观察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定成绩,为了避免学生养成“打酱油”的坏习惯,所以每次考试均有一道10分左右的题目检查学生个人在观察作业中参与深度与思考。

这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热情,也深深地感受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学习,过渡到需要自我把控进度和选择学习内容的大学学习,的确需要一个转变过程。

特别是学生习惯了按部就班地解题,不太会对一个专业领域首先形成一个框架式了解,而后有选择取舍地逐步展开学习过程。如果这种学习模式不改变,就很难说是“授人以渔”。

大学,毕竟只能教授学生一种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可能教授学生应对各种未来问题的所有具体做法。特别是对于交通运输这样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来说,更是需要强调这一点。

我的老师依靠设施建设来解决交通问题,我们这一代依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提供交通服务、抑制不合理需求来解决交通问题。

伴随共享服务模式、智能驾驶、大数据技术等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进入城市群为主体发展的新阶段,交通问题又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社会-技术”系统的新特性,原有解决办法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失效。

因此,交通运输类的学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超越他们的老师,否则中国交通的前景必定堪忧。正应为如此,学生在这个专业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变革的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仅仅依靠传授知识就能够建立。

这也是概论课程值所以强调第一、三部分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原因。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教师正在快速成长,到了我应该退出的年代了。不去管什么绩效考核,不去管那些无味的指标,做点我这个资历的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给自己的教师生涯认真画一个句号。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