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关于“城市交通大脑”| 我看到的争议与原因

2016年10月13日,杭州市政府、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中控信息等13家单位共同对外正式发布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代表项目的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探索受到广泛质疑。

1.jpg

绕不开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之间的距离”。

2016年10月13日,杭州市政府、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中控信息等13家单位共同对外正式发布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恰逢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进入传统智能交通领域初期,互联网公司与传统智能交通行业关于话语权、市场、舆论等方面碰撞开始激烈之际,科技类媒体关于“最远距离”的爆炒,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代表项目的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探索受到广泛质疑。

在过去一年,信控中国曾经多次尝试“走进杭州”,带着国内交通信号控制的精英们去了解杭州城市大脑的具体工作,但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有保密协议,除非政府高层有特别指示,不得公开对外沟通相关。

“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被隔离了,神秘着!

2017年10月11日,我来到杭州参加又一届云栖大会。过去一年,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内部称“交通小脑”)分两个部分进行了示范建设,具体包括:杭州主城区(24个信号路口示范)、中河-上塘高架(22公里道路)和萧山区104个信号路口,示范建设单位包括阿里云、中控信息、银江股份、大华、海康等。

云栖大会期间,现场聆听了城市大脑创始人阿里王坚关于过去一年工作的进展和体会;现场倾听了城市大脑目前五个示范建设城市(区域),杭州、杭州萧山区、乌镇、衢州、苏州公安交警用户各自城市大脑建设进展的介绍;与城市大脑项目有关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感受颇多。

一、 没有阿里,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能不能实现这些工作

在杭州主城区及萧山区,由杭州市公安局牵头对部分地面道路信号交叉口及中河-上塘高架快速路的优化控制做了一系列技术尝试和实践。其中,中控信息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伙伴承担了萧山区与主城区高架桥的交通大数据处理和交通信号灯自动配时算法的开发工作。银江股份则作为合作伙伴承担了主城区莫干山路的交通大数据处理和信号方案优化工作。

阿里所带来的技术是否是中控信息、银江之前没有掌握的?阿里在城市大脑中起到什么作用?阿里和中控信息、银江谁是项目核心?离开阿里,中控信息、银江是否也能做同样的工作?

我的答案是一个都不能少。

阿里云在萧山区大脑项目中提供了500+台的超强计算规模的计算平台,同时完成888路视频的在线分析,配时方案每15分钟在线迭代更新。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是无法实现这样的工作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在阿里城市大脑的大旗下,实现了跨多部门数据的整合和使用,这是智能交通行业从来没有实现的场景。

杭州萧山区信号在线优化配时,通过对交通、教育、医疗、互联网等13个行业57类数据建模优化,形成区域绿网效应。苏州市则汇集了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容市政、旅游局、轨道交通中心五大部分,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以及高德地图与139出行的79种主要数据源,2600+项数据,3000+亿条历史数据。

扛起阿里这把大旗的人就是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在这个环节上,王坚是科学家还是大忽悠并不重要?结果是他的城市大脑愿景说服了政府高层愿意“强行”整合相关数据,用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升出行服务的问题,而这是任何一家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都不会具备的能量。

王坚是城市大脑的扛把子,他在政府面前不断的“挖坑”,而阿里云和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则不断的“填坑”。坑越挖越多,越挖越深,但是当这些坑不断被填平时,交通治理、城市治理的方案也会越来越多。

2.jpg

二、 我看到的争议与原因

“最远距离”一年以来,智能交通业界部分人对互联网+信号,对城市大脑持批判态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互联网公司及相关科技类媒体对这一问题曝光过多过热,报道中还经常使用“颠覆”、“革命”之类词汇形容工作成果,言过其词。交通信号优化、城市交通控制是智能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多年以来一直在建设着。互联网公司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背景之下进入交通市场,短期内掌握了一定的行业话语权,直接影响了第一线交通管理科技人员的工作计划,一定程度上情感也受到了伤害。

对于互联网+信号调优效果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存在质疑。几乎所有报道中列举的通过互联网+信号工作对优化道路交通参数的提升百分比数据,专业口径上并不严谨。因为,信号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和实施信号优化工作,而非像宣传报道中所描述的狭义上的配时参数优化。至于效果的评价,更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下去衡量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尤其是对所优化的路口路段,是在之前没有专项优化工作基础上开展,还是已经有了一定优化工作基础上进行,说清楚这个前提,会对所谓交通参数提升的百分比数据更有意义。另外,由于固定点数据质量等问题,优化效果的评价数据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公司本身,难免有些自说自话的疑问。

在过去一年中,尽管百度、滴滴比较广泛的在行业论坛会议中交流相关技术和案例,但一方面其本身也处于对智能交通行业、对信号优化配时工作的熟悉和了解过程中;另外一方面其一些关键数据的指标也具有争议性(如可采集轨迹数据车辆的占比),并不对外开放说明。因此整个行业对各大互联网公司从事互联网+信号工作的核心技术与能力,对数据质量还比较缺乏了解。更何况阿里城市大脑项目的几乎一切信息均处于严格保密状况。这些信息的不透明,神秘感,造成了业内对城市大脑的预期过高,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来自科技媒体上的“颠覆”和“革命”,却少有甚至没有机会了解更多。

最后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一边是高调的报道,另外一边是来自各个示范城市示范路段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信号厂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后,对路口优化效果的真实感受。有多个“互联网+信号”明星城市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私下表达过,部分在媒体上被“革命”了的优化路段路口,实为一塌糊涂。尽管各种原因这种表达可能会被夸大,但“技不如人”其实是可以想象的,一项新技术的尝试一定是要不断摸索和反复试错的,何况是交通专业知识缺乏的互联网公司。

三、 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阿里城市大脑是个新鲜事物,是阿里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大脑到底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应该具有哪些功能?虽然远景目标是解决城市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出行质量,但是实现目标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需要哪些技术,需要哪些合作伙伴,需要多少费用,需要整合哪些数据资源,政府的支持力度能有多大,能有多久?

这些现实问题对阿里想必也是模糊的,他们也在审视城市大脑本身建设,王坚自己也说做这样一件事情目前是没有答案的,这从连续两年王坚的关于城市大脑的描述应该也可以看出,也是众人感觉务虚过多的原因所在。

由于对实现目标途径的“不清晰”,因此杭州城市大脑项目充分调动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各自的潜力。

与传统的智能交通项目不同,城市大脑项目相对并没有明显的甲乙方之分,公安交警、互联网公司、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科研机构都是在给政府打工。为了实现目标,哪方有什么样的方案、想法都可以提出,需要什么资源都可以提出,有什么最好的技术都要拿出来,哪块工作你最擅长你可以提出。为了实现目标,团队一定需要最强者的参与。我们发现,本次云栖大会杭州城市大脑的工作承接单位已经不是去年的13家机构了。

这就给交通人创造了一个为了实现梦想中的交通环境,进行描绘和实践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这样一个项目还没有明确的“验收指标”,不会为了完成指标而去工作。不用担心,在这样一个机会难得的创新项目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 王坚的“酸甜苦辣”

王坚是一个在阿里内外部都有很多争议的人,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关于他的故事记录。

作为云计算之父,在阿里云创立的最初几年里,阿里云在集团内部成了一个笑话,技术上艰难,商业上也看不到可能性。笑话中的笑话就是王坚博士。他太超前了,超前到需要周围的人在认知上做一个选择,先知还是骗子?他的话语方式成了被嘲讽的对象。博士的话难懂,富有哲学意味,跳跃性强。很长一段时间,和博士开完会,一个必须的程序是,等博士走后,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天博士到底想说什么。

这次云栖大会,我在现场倾听了王坚关于过去一年城市大脑打造过程中,他作为扛把子的辛酸苦辣,从这些内容上你就可以看出不止有智能交通行业对互联网的质疑和无奈,互联网公司也有很多认识的变化和主动融合。

王坚说当下的社会,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讲创新,但是真正创新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很难,很容易拒绝创新。

王坚描述第一次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长孔万锋开会场景,孔局长对王坚说:王博士,你要把交通控制的书再好好看看。王坚感觉到工作压力巨大。后面突然有一天,孔局长问王坚:“飞天”是什么?(阿里云自主研发、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这次发问让王坚感觉到了杭州开始接纳这样的创新。

王坚说,在做城市大脑项目的时候,他曾经公开表达过:希望大家带着怀疑的眼光,坚定的支持他,但是他真实心理预期是大家带着怀疑的眼光,可能会没有支持了。结果是大家确实是坚定地支持了他,这让他感觉到了甜蜜。

王坚认为,很多企业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企业需要思考是不是把一种落后的技术和生产力交给了公安客户。作为技术人员,有没有把一个已经代表落后生产的技术交给了今天最需要通过技术来创新来改变的这么一批人,这他最近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很多企业都很了不起,很专业,但是专业不代表是先进生产,可能因为太专业了,不代表先进生产,结果企业就做没了。

王坚说阿里今天碰巧做了一件代表未来的事情,为什么要做?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你不做,阿里不做,大家互相太平几年,但是他开始做了,大家就都死在沙滩上了。这是王坚的酸。

苦在哪里,王坚说他们正在做一件不擅长的事情,但他认为应该把创新带到产品当中去,而不是用产品来影响创新。那么多年以来,他都没经历过过山车般的巨大刺激,他鼓励年轻人应该去享受一下这个刺激。

城市大脑是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技术创新的角度去帮助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他不理解的认为,对于大家帮助一起做那么大的一件事情,那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去做,大家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

3.jpg

五、 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的融合

在过去的一年,我感受过来自互联网公司的傲慢。在那个技术为上的环境中,技术做牛逼了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人了,有着理所当然的骄傲。但在交通行业中显然不是这样,对牛逼的定义会更加复杂。

最近几个月,几大互联网巨头不断的招揽交通行业人才,加快行业落地,人才策略得到调整,这也算是对牛逼定义的再理解吧。

互联网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来自业内的支持。

今年4月,信控中国俱乐部组织行业信号有关学者、厂商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走进滴滴”,与滴滴互联网+信号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5月,滴滴出行宣布和同济大学共同成立同济-滴滴智慧出行联合实验室,在智慧出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行业交流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8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刘向宏(Henry Liu)加盟滴滴,出任智慧交通首席科学家。据传,近日又有一位传统智能交通业内曾经的上市公司技术负责人低调加入滴滴,这位隐士曾经是这家上市公司个人股票份额前三位的人物,企业上市后“归隐”多年,这就是一位亿万富翁。而大人物加盟背后,是有更多的一线技术人员跨界进入互联网公司。

9月,赛文交通网作为唯一一家行业媒体受邀参加百度地图智慧信号灯研判平台发布会,研判平台是在北京交警信号专家的指导下,联合北方工业大学专家,由百度地图智慧交通团队搭建完成。

阿里系方面,5月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与高德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共同探索、研究“互联网+交通管理”创新工作模式。而在阿里城市大脑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北京工业大学专家等来自学界的背后支持身影。

尽管智能交通业界关于互联网+交通的发展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该着眼于交通运行状态的评价而非控制本身,而互联网公司的目光显然不仅局限于此。但无论是公司经营上跨界的人才融合,数据上互联网与固定点数据的技术融合还是科研院所与互联网公司的联合技术探索,各地方实践项目的团队融合,都说明工作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 迷茫的智能交通业界多给互联网一些包容

最近一年左右,我表达了几次智能交通行业创新乏力的想法。对于做媒体的我,差不多在两年前就开始有点厌恶天天的BT、垫资,重复建设,虽然这是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好像房地产的发展,保持了GDP快速增长,但是遗留问题却很多。

我接触到了更多的迷茫。没有国资背景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怎么生存;中微小产品生产商生存艰难;智能交通企业的经营天花板是不是存在。每年行业都会出现一些令人关注的企业,市场进入者越来越多,但是更多是资本背景的变化,决策权的变化,团队的重组,利益的重新划分。商业模式上缺乏新突破,企业转型互联网困难重重,集成商转型产品化大多失败告终,项目型企业缺乏智慧城市PPP运营经验,公司经营风险增大。

当互联网技术来临,我们不妨多给他一些时间,看看他们到底能做些什么,能带来些什么。不只通过媒体去认识和看待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公司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互联网的媒体口径风格还是差异比较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还只是媒体上的互联网公司。

实际上,经过最初的质疑后,众多的智能交通企业越来越希望与互联网公司走得更近,做更多了解,寻求合作可能性。这一年多以来,很多企业也通过我们寻找与互联网公司高管见面和交流的机会,颇多。

对于城市大脑而言,最大的改变是冲击了交通人的思维,外在的冲击促使我们主动发生蜕变,重新认知和审视交通行业,以及我们所从事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互联网这种空军和我们道路交通的陆军,无论是技术、思想、文化都存在很多的差异,在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本质上是一场空军和陆军的对决与融合。走到今天,各自都做了让步,也才有了今天杭州大脑这样一点点成绩。

4.jpg

七、 还有哪些问题待思考

回归到市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思考和探讨?

阿里在杭州市,在浙江省是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如果阿里的城市大脑,交通大脑获得成功,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复制到其他省份城市。有没有可能依然从上至下的调动各方数据资源,用以大脑的建设?

同样,对于中控信息、银江股份等目前在五个地区进行城市大脑建设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来说,如果浙江大脑获得成功,他们如何以及可能将那些技术和产品复制到其他城市,非与阿里合作的建设中?他们在这轮城市大脑的示范建设中最终获得了什么?

阿里是平台的建设思维,他不可能绑定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去其他城市复制,传统企业也不要想去绑定互联网企业。同样,百度、滴滴在各地方城市都有合作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除了当地的项目合作,他们都去其他城市复制什么?在互联网+交通的大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哪些工作是一定要去竞争的,哪些工作是需要合作的?如何定位自身技术和产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业务不受互联网企业的制约?

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依然很多。

关于目前五个城市地区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技术层面的记录以及各示范城市建设的目标,建设内容,模式,参与企业等信息,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逐一详解。

1111111.png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