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福生:把细节都解决了,智能交通行业就更健康了

  1. 主页 > Tvoice > 人物

编者按:每年的赛文年会(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都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组织者,我们经常会问自己很多问题,其中“与会者对会议组织,议题选择的感受,对市场发展的观察与感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于是,在策划本次大会的时候,我们拟定通过对大会参与者跟拍的方式,记录其参会感受与评价。作为尝试,我们确定在年会上邀请一位嘉宾进行跟拍,并采访与会感受。

北方工业大学的张福生老师,国内交通信号控制领域的顶级专家,一共参加过五届赛文年会,每年在交通信号控制论坛上都有主题发言,并连续四届担任了论坛主持人。与张老师沟通后,很快答应了我们的这次邀请。 

2021年3月24日,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在南京开幕,我们安排了一位摄像师,一位编辑采访人员对张福生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跟拍。

大家好,我是北方工业大学的张福生,在交通信控行业里面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工作历史,非常高兴今天受邀参加赛文交通网的年会。

赛文交通网的年会我已经参加五届了,其中有四届我是以主持人的身份来参加的,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主持人,我可能是收获最大的,我要一直听到最后,把所有的报告都听完,而且还要非常认真的听,还要给每一个演讲的嘉宾做一点简单总结。

所以相对其他的参会人员,我应该是收获最多的。

图片

今天我主持的这场论坛里面,有来自企业的,有来自一线应用单位的,也有来自科研机构的。这些内容非常丰富,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各方面的知识,收获了很多信息。

连续参加了五届跟信控相关的论坛,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每届都有很大的变化,每届都有新面孔。

前几年,我们在信控领域里面做了一些讨论,说一些新兴的企业加入到信控领域里面,我们把这个行业分了,叫传统行业,新兴的进入者,但是我发现我们可以不这样去分了,我们更多的是从信控领域的组成来重新划分一下。有人去做更基础的工作,有一些去做更高层的工作。

我今天报告主题也是交通信控有关设计方面的,从设计方面再来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从设计的角度把工作展开之后,我们面对的咨询、设计、基础建设、数据的应用提升优化,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建设领域里看,更像是大家属于不同的专业,这几个专业汇集到一起,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那么,新兴的行业介入到这里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方法、新工具,让传统做交通信控的人有了更好的手段,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好。

今天我收获最大的是同济大学的李克平老师的报告,公交优先话题,我们其实研究了很久,但是一直以来大家都是在表面上谈公交优先。它的重要性,它的意义,其实很少有人从非常细微的每一个细节去做这件事。

今天下午听这个报告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知识上的一个盲点,能够从那么细致的角度把这个问题非常透彻的做了一个分析。

图片

所以我在主持的时候开玩笑说,不同的知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态或者说不同的类型。一句话说,有的人是狐狸型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有的都知道,但有些人是刺猬型的,只知道一件事情,有一个绝招,可以在这个行业里深耕几十年,把一件事情做的特别深厚,特别深入,特别细致的完成这件事,这是我最大的感触。这不仅仅是我们在行业技术上的收获,而是怎么去做一门学问,怎么样开展一个工作,这方面我可能收获更大一些。

信控以前通常是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大家在小圈子里面,包括我们的系统也是封闭的,我们人也是封闭的,这一次可能大家更开放了,我们更能接纳更多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新的思路了。

图片

今天下午我们(信控)这场报告里面,像来自做GIS系统的,做交通检测的等等,都会给信控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解决方案,完善以往做不好的一些工作。

明天有几个话题我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是北京工业大学赵晓华老师,她做了很多有关美国的标准方面的研究,国外标准跟中国标准对比的研究,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她翻译的 MUTCD的手册。我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国内确实在信控领域里面,在标准的建设上,有一些标准体系的,尤其是成体系的标准的建立上,一直是短板。

我对那个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还有我更关注的是细微场景的应用,我们以往谈大的概念比较多,很细致、很细分的场景谈的相对比较少。

从最近一两年我的一个感受,这个行业是一个实践的行业,我一直认为应该从标准的学习入手,实际上我们的标准体系还比较混乱的,但是以标准为线索,我们能拿到最精准的最严格的定义,最精准的描述,对一个行业的发展应该有最直接的了解。

图片

不仅仅是中国的标准,包括欧洲的标准,美国的标准,我们从标准体系上把它梳理一下,可能对我们这行业的发展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会带来很大的一个帮助。包括学习这个行业也是从标准规范上,这样能学到最原始、最一手的知识。

然后通过标准的对比来看到我们的差距,这里面经典的例子就是我看了美国的标准,欧洲的标准,大概每一种标准都是一两千页的体量,而我们的标准往往就几十页,过于原则化了,那么我们怎么样通过标准通过研究报告的方式或者手册的方式,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得更细致。

包括来自鄂尔多斯的案例,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整个城市的几百个路口一直运行在感应控制模式下,而且连续运行了九年了,这个是国内很少见的,我特别感兴趣。

从这一届的感受上讲,大家已经由传统的很多大概念,越来越聚焦到一些细分的场景,对细分产品的介绍,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相信未来不断场景化的应用越来越丰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交通需求,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办法。

我个人吐槽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年我们行业其实投入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现在诞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一种思路,就是有点过于的骄傲了,过于自满。我们对外面的东西往往不屑一顾,或者我们通常用一句话说他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就把这个事情掩盖过去了,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国情到底是什么?其实还是有一些普适的通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从我的角度上讲,我更希望看到的还是更多的来自一线的应用和需求,今天有一个特别好的(报告),黑龙江总队的李处他的报告非常好,里面提了好多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也对我们搞信控研究的人和做产品的人提了一些要求。

来自一线的需求可能不仅是厂家关注,包括我们做研究的人也非常关注。

“大脑”我们也搞过了,“网联”也热过了,然后“大数据”也热过了,我觉得以后的热点可能会越来越散,但是我觉得热点散反而是个好事,证明大家开始关注细节了。

交通没有任何两个路口是完全一样的,细节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关注细节,可能表面看起来没有热点,没有焦点,但是把细节都解决了,可能这个行业发展就更健康。

我们以往都是一线城市或者沿海城市说的比较多,而今天让我觉得感受最多的还是说黑龙江总队的报告,让我们看到其实我们还有那么多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我们去做的内容,其实很多地方是非常关心的,我相信尤其厂家更关注这个事。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城市可能已经饱和了,商业机会在哪?可能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他们的信息传达得越多,对我们参会的厂家可能也更有好处。我觉得这个应该可能是从市场的角度上讲,可能是一个热点。

加载中~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