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沈涛:政策的引导和用户的实际需求逐渐趋同,具体场景和解决方案更加聚焦
ETC、C-V2X“分工协作”的模式能够在现阶段平衡技术能力和成本问题。
此前,由赛文研究院主办的“2024智能交通市场年终盛典”顺利举行,在超级访问:2024年智慧公路市场回顾与展望中,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业务部总经理沈涛,就智慧公路的发展建设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2024年智慧公路市场整体情况、数字化转型技术路径选择、未来市场投资方向等行业热点内容。
赛文交通网:回顾2024年智慧公路市场的整体情况,今年市场呈现怎样的趋势?
沈涛:从海康威视的视角来看,2024年智慧公路市场整体呈现乐观态势。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新建项目的集中爆发。由于前两年疫情的影响,许多建设项目延后至今年启动,这使得2024年成为一个高峰期。
第二,存量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例如,多地政府明确了重点改造方向,如智慧站点、路网运行预警和主动管控。
从市场需求看,政策的引导和用户的实际需求逐渐趋同,具体场景和解决方案更加聚焦,比如应急预警和司乘服务优化。这些趋势让我们企业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更加精准地推出适合市场的技术和产品。
赛文交通网:数字化转型中,ETC与C-V2X技术路径的选择备受争议。我们了解到有厂商提出将两者融合,各位嘉宾怎么看?
沈涛:从应用市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短期内ETC和C-V2X的共存是必然的。目前ETC的覆盖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它每天都在大量生成和提供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被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服务使用。而C-V2X在能力和功能上显然优于ETC,但其部署成本较高,短期内无法全面取代ETC。
我的观点是,两者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进行适配。例如,ETC适合快速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普通收费服务,而在一些重点区域,比如高速公路入口、特定路段或需要复杂交互的智能化场景下,C-V2X可以提供更高等级的服务。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能够在现阶段平衡技术能力和成本问题。
赛文交通网:除了新建和改扩建,存量公路的养护同样是公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经济性,提升养护效率?
沈涛:我非常认同预测性养护这个方向。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也发现了预测性养护的巨大潜力。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比如摄像头、激光雷达和IoT传感器,我们能够实时监测公路和桥梁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路面裂缝、车辆超载对桥梁的影响等,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养护管理。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我们在某高速公路的桥梁上安装了动态荷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一旦发现超载情况,我们的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并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供运维人员决策。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方式能够避免重大损失,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在存量公路的养护中,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还需要考虑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比如,我们在一些低等级公路上更多采用的是低成本的智能感知设备,结合云端AI服务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赛文交通网:随着技术和政策的不断发展,大家怎么看待智慧公路未来的投资热点?
沈涛:未来智慧公路的投资方向,我特别想强调一点——试点成果的规模化推广。过去几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试点,但这些试点项目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比如,智慧公路上的主动安全系统、智慧站点管理系统等已经在少数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接下来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
此外,智慧公路未来的投资应该更多关注用户体验。无论是司乘人员还是运营管理方,我们都需要通过技术来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例如,智慧收费站如何实现零等待、如何通过大数据优化车流引导等,都是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
最后,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许多重点项目都将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我相信,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智慧公路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峰。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