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智慧公路市场回顾与展望
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智慧公路建设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进,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5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7.7万公里。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以及2024年6月将在全国范围开展在役公路数字化三年行动,是企业重点关注的政策指导意见。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养护、数据共享、出行服务等领域成为热门投资和建设方向。
随着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道路养护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围绕智慧养护需求展开,建设方向包括,一是加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巡检、在线巡检和预防性养护。二是在中心层面建设智慧养护平台,同时发展智能养护设备,如智能训练机器人和无人机巡检,将是未来市场的关键。三是发展公路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公路资产的监控监测,例如边坡桥梁隧道的健康监测,以及公路巡查等。
对于数据共享,不论是新建公路还是在建在役公路,最终都需要基于数据进行业务优化和重构。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数据孤岛问题,困难主要在于部分省份数据系统庞大复杂,以及数据具体需求不明确,跨部门跨领域的共享机制不明确。因此,顶层规划和逻辑支持至关重要。进一步明确数据采集目的,用户需求,数据资产的所有者与用户关系,政府和企业角色差异,行业共享机制等,打造统一的数字底座,是未来打通数据壁垒的重点所在。
近日,在赛文网主办的2023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年终盛典“超级访问:2023智慧公路市场回顾与展望”中,赛文研究院研究员姜鸿依主持了“超级访问”环节。中咨泰克智能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艳、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数智创新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戴剑军、浙江高信技术股份研究院副院长张毅、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事业部主任高龙,四位专家集中探讨了智慧公路市场走势、公路数字化转型等热点问题。
1 市场回归冷静
赛文交通网:首先请四位嘉宾分享对2023年智慧公路市场走势、技术应用和政策推动的看法。另外,对于过去智慧公路存在的问题,2023年是否有实质性提升?期待各位嘉宾的回答。
张毅:我认为2023年智慧公路市场整体发展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市场发展聚焦于推进公路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在BIM正向设计研究、数字孪生的应用研究、大模型的交通仿真应用,以及如何增强体验感的研究等。
关于驾乘体验感的问题,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包括路况、气象等数据的透明度和实时性,通过优化交通流、减少拥堵、提高安全性和通行效率,从而提升出行体验。包括智能充电桩、点餐预约服务和差异化收费服务等的出现,也更好地满足驾驶人员的需求。
高龙:我认为市场回归客观冷静的态势,处于稳定的过渡期或者发展期。大环境下,投资方面普遍变得更加谨慎,回归到了管理和服务需求,进行小规模系统建设。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从大规模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符合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和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整体而言,2023年智慧公路的发展更加理智,更注重管理和服务的本质需求。
张艳:2023年智慧公路市场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经历了试点建设阶段,逐渐回归到理性的层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提升:
首先,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各省份陆续出台建设指南,交通运输部也在逐步制定相关的技术指南,提高了建设标准及用户出行服务体现的一致性。
其次,建设内容逐步聚焦到具体应用需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重点关注超大交通流量路段的智慧化提升、智慧服务区、智慧化收费站以及绿色节能相关的建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最后,建设范围逐渐扩大,从新建高速扩大到改扩建高速,从高速公路扩大到普通公路的智慧化提升。在道路物理扩容受限的情况下,各省积极探索通过智慧化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的方法。预计近几年,智慧公路的发展将会更多的覆盖普通公路,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体验到智慧化的成果。
戴剑军:2023年,智慧高速市场呈现出三个主要趋势:
首先,智慧高速概念深入人心,各省份的智慧高速开始投入运营。在过去,业主和客户对智慧高速概念还存在不熟悉、不接受,通过近年的建设发展和包括赛文交通网这样的媒体宣传,不论是在新建高速、改扩建的高速,还是在大修的公路上,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甚至主动地提出希望通过智慧高速、智慧系统建设开展创新应用、降本增效。
其次,智慧高速建设呈现集团级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一些省份的交投集团或高速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高速公路的智慧化建设。建设数字化平台,进行顶层规划,为全省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底座。
再次,建设逐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根据不同道路特点进行定制化建设。例如,在旅游景区、红色景区和自然景区等地,重点是智慧服务区的建设。对于具有长隧道的道路,重点是在隧道和相连路段上实现主动管控,根据路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这都表明智慧高速建设越来越注重实际需求和定制化发展。
2 企业如何把握公路数字化机遇
赛文交通网:鉴于今年交通运输部推动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及即将展开的全国数字化三年行动,考虑到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5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7.7万公里,请各位嘉宾分享在公路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如何把握相关机遇?
高龙:作为行业从业者,应该密切关注政策指导,特别是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及即将展开的全国数字化三年行动。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公路数字化建设、智慧养护、安全应急联动、标准修订、信息化服务等方面蕴含着巨大机会。
我们应该深耕技术和产品,在路方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不应过于追求庞大的界面,而是要夯实数据基础,逐步推进数字孪生和大模型的建设,以确保整体质量和效果。企业应该持续扎实的建设,耐心迎接未来的发展。
张艳:根据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可以聚焦BIM、智能养护和出行服务等方面。
首先,需要加大BIM国产化软件的研发,以满足政策提出的BIM设计要求,并在项目中推广BIM的应用。现阶段,解决BIM在建管养运服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的挑战是行业共同面临的任务。
其次,智能养护方面,更关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巡检、在线巡检和预防性养护。一方面在中心层面建设不同层级的智慧养护平台,另一方面在外场层面加强智能养护设备,如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这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出行服务方面,需要关注信息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目前部里正在推广的一些应用:如交通守望者、随手查,已经让数字化的成果更好服务于司乘用户。根据指导意见及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可以依托重点区域、重点路段,打造新的出行服务模式。
戴剑军:随着在役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养护需求也在逐年增长。2024年我会重点关注公路数字化管养。去年交通强国试点和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新编养护技术标准,强调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展更高效快速的巡查与检测,涵括到各等级公路,尤其是规模巨大的普通国省道。
在这个背景下,围绕养护需求展开,公路智慧化升级方面将有巨大的市场,包括公路资产的数字化管理、面向路网运行的监管以及覆盖桥、隧、边坡和路面等道路要素的健康监测及数字化检测等,这些需求不只是建设系统、一次性交付,更需要长期本地化的技术服务。
张毅:交通部提出的加快智慧公路建设意见值得关注,尤其是在模型和数据实现上的需求迭代。建设实体公路和数字公路需要底层支撑,包括BIM模型等数据载体,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和传递方式,以及对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流程再造。
在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中,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出行服务提升将是前期的关键工作。在地域差异导致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不平衡的情况下,重点应放在养护决策科学化和养护应用智能化上,包括技术标准、平台研发和设备的智能应用。企业需重点关注平台开发、全生命周期业务模型技术研究、智慧养护和运维算法模型研究,以及国产创新技术与公路数字化养护深度结合。
3 数据整合的挑战
赛文交通网:不论是新建的公路还是在建在役的公路,最终都需要基于数据进行业务优化和重构。当前业界普遍关注数据孤岛问题,即跨区域和跨部门数据难以共享,导致数据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数据整合和共享的问题?这其中的挑战和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艳: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的规划,确立从数据采集到共享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包括相关的指导文件、共享机制以及法律法规。。
其次,为了更好地推动数据共享,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及可用性。部分省份也在探索数据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在数据共享中的试点应用,建议将这些试点与实际业务需求紧密结合,以真正推动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
此外,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一是部分省份的数据系统较为独立且数量较多,数据梳理、分级分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二是一些业务部门对大数据中心的具体需求不够明确;三是需要进一步明确跨部门跨区域的共享机制,同时明确哪些可以作为数据资产等等,这些都是实际的挑战。
戴剑军:对于数据孤岛和壁垒问题,我认为技术方面并非最大的挑战,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顶层规划的统筹性。我们需要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部门需求和用户需求,同时理清业务流程以及数据资产的所有者与用户关系,这样才能有效打通数据壁垒。
此外,交通行业数据中存在政府和企业角色的差异。需要搞清楚高速公路业务和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哪些是属于企业的,哪些是政府监管的,以及如何共享给其他相关部门。只有在这些关系上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够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数据打通。
张毅:数据打通并非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顶层架构和逻辑的支持,包括建立统一的数字底座和尽快明确相应规则和指导意见。
从公路建筑运营管理的角度看,自身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尚未实现内部打通,更不用说与横向多业务部门和跨部门的打通。因此,对于全生命周期的建设,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流程进一步思考和调整。在建设指挥部的前期阶段,就需要统筹规划全生命周期,确保相关参与方在建设、管理、养护等各阶段的数据流通格式和要求一致。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数据传递标准,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流通和统一,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至于多部门和跨部门数据共享,我认为需要双向奔赴。一方面,我们需要总体指导,另一方面,各地建设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建设和管控需求,与横向的部门(如交警、运输管理等)进行数据对接。虽然目前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顶层设计,以加速实现数据的横向打通。
高龙:首先,从数据共享的角度,需要明确共享的内容和方向,包括整个建设期到运营期管理、监管等环节的数据打通,以及业务和行业间的流转。
其次,为了支持数据共享,需要建立顶层的保障机制,包括行业共享机制和统一标准,同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质量。
最后,要做好数据共享的保障工作,这就涉及安全、时效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多元和多层级数据的融合,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分析,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补充,最终实现智能诊断、专家知识决策和多部门联动,以确保数据共享的最终目标。
4 高速公路市场投资走势
赛文交通网:大家对2024年市场投资趋势的展望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平稳?智慧公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何?
戴剑军:目前新建的高速公路已经蕴含了智慧元素,虽然可能不会像互联网行业那样高速增长,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能看到很多积极的信号。比如我省正在出台数字经济发展的法规,就特别提到了交通行业,要大力发展智慧公路和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平台。
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分层分级的建设,不再是过去的单一路段建设,而是对更多涵盖省级平台、路级平台以及服务区、收费站平台的全面覆盖。这种多层次建设更有利于智慧高速的发展。
此外,行业内生态链和产业链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过去,智慧高速的建设更多由技术研发和产品单位主导,然后再推向市场。未来,可能有更多技术需求单位、市场需求单位提出实际业务中的问题来挂榜,引导技术和产品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参与智慧公路建设来揭榜,而不是单纯地向市场推送技术和产品。更顶层的标准规划是推动智慧公路建设的关键。
张毅:2024年的市场趋势将更趋向于冷静思考,而不再像之前那样热情高涨。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存在差异,东南沿海地区更关注模型和数据的横向打通以及智慧运维,而北方市场更需解决前端基础设施数字化的问题。因此,投资方向将更集中于运营管理和公路建设,对于前瞻性的云化、数字化等投资,需要有大的顶层设计的指导。
我对未来养护决策、运维智能化等方面的投资持积极态度,这也是未来市场的研发重点,包括相关平台、物联技术、软硬件的研发等。总的来说,我对2024年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特别是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智能化内容将成为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期待有更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以促进行业生态链产业链的合作,推动智慧高速的发展。
高龙:2024年市场趋势将更趋向于冷静思考,尤其是试点工作接近尾声。随着试点成果的推广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数字化和智慧化方面的投资将进一步增加。在整个市场预期中,大家对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投资将更加谨慎,重点放在解决基础设施数字化、数据保障、安全应急、收费站营收提升、降本增效等基础性问题上。
未来智慧公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自主化方面。精细化表现在对公路行业的细分领域进行专业化建设,不再追求大而全。系统化体现在整体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数据基础、科学决策、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的系统性发展。科学化表现在大规模模型的建设和数据科学决策能力逐渐增强。自主化则是远期目标,旨在实现公路运行的完全自主,包括智能公路、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自主化运行。
总体而言,我对2024年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期待数字经济和智慧公路建设在未来取得长足进步。
张艳:我认为2024年总体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比较看好智慧公路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高速公路的业主在投资上也会更为谨慎,过去几年大规模路段级的投资可能不再是未来的主流,关注点可能更多会放在某些具体应用场景的智慧化提升方面,特别是在大交通流量路段的智慧化改造上。
在建设范围上,可能会逐渐由单条路段试点向区域化路网的智慧化建设过渡。各省份更加注重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比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收费站、智慧服务区、智慧隧道等。同时,智慧养护也将成为未来一大发展方向。总体而言,未来市场投资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场景和强需求的结合,例如机场高速、干线物流公路、疏港等,智慧公路的建设将更精细化并具有针对性。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