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火热背后的冷思考 | 众论2023长沙交博会

空中楼阁再美也让人担忧

微信截图_20230506091800.png

4月的长沙交博会已经结束,作为疫情后道路交通领域首次大型线下展会,现场人气可谓十分火爆,有关交博会的话题依旧被行业热议。

前不久,赛文交通网发文《展会火爆新瓶装旧酒,信控降温依然很受伤》引发了业内同仁的强烈共鸣,也揭示了热闹背后很多亟需厘清的问题。“没有交通工程作为基础,摩天大楼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也指出了如今交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行业忽视了最基础的交通工程,信号控制如今变得越来越浮躁;“智慧交通”应该给交通添砖加瓦,而不是喧宾夺主。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行业专业人士对本届交博会的感受,赛文交通网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以及交警用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他们的部分观点:

◼ 看到了市场的潜力,大家的努力,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在疫情以后,整个行业已经开始复苏,大厂家在对待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小厂家围绕精准的客户定位以及需求方面也有一定的亮点;

◼ 虚的宣传少了一些,实在的东西多了一些。不只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还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实实在在的案例和实实在在的效果。

◼ 前些年太多的“新段子”严重抬升了观众的笑点,现在没有“爆梗”已经刺激不到用户的兴奋点了;

◼ 信控是需要静下来,踏踏实实去做的行业,一千个路口就一千个哈姆雷特,互联网思维是很难做好路口的信控的;

◼ 大多数厂商都是来卖产品、卖设备、卖方案的,但却没有看到卖服务的;

◼ 数据化应当是锦上添花,但如今却有些喧宾夺主了;

◼ 说实话、办实事”的公司多了;高质量的案例少了,利用声、光、电设备解决局部问题的公司多了,行业内卷明显;

……


“数据化应当是锦上添花,但如今却有些喧宾夺主了。”

——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科研室

石巍

时隔这么多年,有这样直接的线下参展的机会,作为业主一方来讲,着实开了眼界,各类产品应有尽有。整体参观下来,能够感受到各厂家在数据赋能、数据融合以及创新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我看到有很多都在讨论全息数字、高精地图这些内容,这点给我们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的。

但作为业主,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需求以及发展特点进行需求梳理。

此外,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数字化、全息,但是是不是数据越多越好?数据越丰富越好?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遇到瓶颈,到那时我们应该怎么来发展?我们所掌握的数据越多,是否也是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对于信息的安全是否也有要求?在本次大会上,我没有看到太多与数据安全相关的内容,这点也是比较遗憾的。

现在的很多产品,能够监测到非常详细的交通数据,那在这么多的数据信息当中,我们如何来提炼出这些数据中的规律,这点我认为也是值得进一步来思考的。数据化应当是锦上添花,但如今却有些喧宾夺主了。

结合自身需求,站在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的高度来做顶层设计,将智能交通、交管、交通局的数据充分结合,发挥每个市的大数据群,从高处进行整体设计,从而进行智能化管理。顶层设计提供数据,各个城市根据这些数据选择合适的产品,通过数据融合,共享共治,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

最后一点,在信控层面,谈到具体应用上,我觉得还是要综合进行考虑。我国有大量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但在信号控制方面,这两方面往往是被忽略的。大家谈到数据监测,都偏重于机动车,这次展会,我没有看到相对成熟的产品能够对行人进行检测,也希望之后能够看到更多更加实用的产品出现。


“基础没有做好,就像是房子悬在了半空中,甚至可能连柱子也没有。空中楼阁再美也让人担忧。”

——湘潭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

蔡小柯

本次大会,全国各地的交警来到长沙参会,能够充分感受到疫情之后,行业的热情。

整体参观下来,作为交警用户一方,我觉得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做到实处,落地的东西很少,很多厂家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以雷视一体为例,雷视一体到底是要做什么?大多数厂家都会表示是在做全息路口,但全息路口一个造价就要几十万,虽然出来的效果非常华丽,但是真的有这个必要吗?在我看来其实意义是不大的。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监控、电子警察这类产品,能够看到更加实时、清晰的细节,为什么还要把这些模拟出来?

信控这方面,首先把交通组织这些基础工作做好,在现有的财力上进行估值,把本地的控制路口做好,这些路口可以形成一种叠加效应,所产生的效益会成倍增长。基础做好是非常重要的,其余这些新技术都可以算作锦上添花,但如果基础没有做好,用老话来讲,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就像是房子悬在了半空中,甚至可能连柱子也没有,空中楼阁再美也让人担忧。

作为业主来讲,设备厂商所生产的设备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落地条件。现在很多厂商都把重点放在设备生产上,但设备卖给业主后的调整参数、调优等后续工作,相较而言重视程度并不高,这样的话再好的设备也会浪费。

此外,也希望各厂商能够沉下心来深入调研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灵活地调整。现在很多厂商生产的产品仅仅达到了国标,不愿意进行定制研发。只有这样经过定制研发的产品才是交警用户更愿意看到并且愿意使用的。


“行业还是要从管理体系和交通工程体系上进行理论上的革新和提升,找到突破,而非通过各种方法精细化的采集数据,通过各种方法去展示更漂亮的设施设备。”

——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信处处长

张灵

首先是感受到了行业以及各个需求方的需求都很旺盛,但是落地还是有困难和差距,这是最大的感受。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在疫情以后,整个行业已经开始复苏,并且在这样艰难的经济环境下,大部分企业能够活下来,带来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这点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其次,能够感受到大厂家在对待技术创新方面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小厂家围绕精准的客户定位以及需求方面也有一定的亮点。

但整体参观下来,能看到参展厂商的设备越来越多,但创新越来越少。此外,互联网企业的加入给行业业态增加了多样性,带来了活力,但也出现了炒作概念的情况,并且可操作性不强。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脚踏实地地通过互联网数据为行业提供支持。

现在业界对于基础设施、信息控制系统的建设和机制保障的解决方案相对都是比较成熟的,有各地的新意,但是这种新技术的瓶颈期也在逐渐到达。

从整个市场来说,中大型城市的需求目前已经趋于饱和,从现有技术去提升改造的话,没有太大空间了,现有技术可能会对一些中小规模的城市、农村市场有所需求。但从整个业界的发展和对整个交通行业的引领来看,还是要紧盯中大型城市的这种需求。

从交通行业来说,我认为不仅仅是需要有信息化技术、AI技术、大数据技术、材料技术、设施技术的应用和更新,也需要在运维、调控、数据评估等方面提供服务。这次大会,大多数厂商都是来卖产品、卖设备、卖方案的,但基本没有说是来提供服务的,或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也觉得这一部分是比较欠缺的。

基础不牢,上面都是虚的。现在交通工程体系实际上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到现在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代表了我们的整个管理体系思路和成效是存在问题的。

下一步的话,我认为整个行业还是要从管理体系和交通工程体系上进行理论上的革新和提升,找到突破,而非通过各种方法精细化的采集数据,通过各种方法去展示更漂亮的设施设备。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解决实战应用问题,孵化出切实能够优化通行效率的算法、方案。”

——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指挥调度中心二级主管

张志远

与之前的展会相比,“说实话、办实事”的公司多了;高质量的案例少了,利用声、光、电设备解决局部问题的公司多了,能够感受到行业内卷明显。

智能交通产品的培养与更新迭代需要一定的时间,真心希望行业大咖们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解决实战应用问题,尤其是在信控领域,能够结合城市规模、用路人行为习惯等因素,孵化出切实能够优化通行效率的算法、方案。


“这个行业本就不是动辄有颠覆性产品的行业,因此,对于关注此行业的人而言,可以看到大家的努力,却可能感觉不到太多的创新。”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长聘教授、交通工程与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

李瑞敏

有几年没有参加交博会了(重庆那次没去),这次的感觉就是热闹,参展的多,观展的也多,第一天上午最热门的展台竟让我有“还是不进去挤”的感觉,只好下午再看了。

一些较大的企业,所做的东西越来越趋同;同时,一些大的企业,除了传统的主打产品外,都在扩展,做车驾管的开始涉足交通管控,做信号机的开始做检测器,做视频的开始做信号机乃至信号灯,做平台的更是让人感觉都长一个样,太空蓝打底,饼柱线搭配,绚烂度超强,当然仔细看还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可能有些不宜仔细看。

生存不易,所有的企业应该都在努力创新、努力发展,可以看到大家的努力,只是这个行业本就不是动辄有颠覆性产品的行业,因此,对于关注此行业的人而言,可以看到大家的努力,却可能感觉不到太多的创新。而一些生拉硬拽过来的创新,如“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或许还会让大家有负面感觉。

当然,在这次大会也看到了市场的潜力、大家的努力,感受到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观展的多,而且观展的多是潜在的用户,因此,对市场的信号应该是积极的,很多观展的真的是带着问题来的,如果能够在现场遇上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就是潜在的市场机会,而此次较多的观展人员,是否预示着市场的机会和规模今年会有改观?

虽然有类同的趋势,但是当更多的人去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有新的突破(当然也可能还不如原来的),总体上并不需要每次的尝试都一定成功,但是只要有部分的成功,或许就是对原来的超越,希望大家的努力能够带来突破。

虽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只考虑城市范围时)比较有限,但还是吸引了很多传统主业、非本领域的企业的进入,很多近5年才发力这个领域的企业的进入,或许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效果。

一些交通工程、交通管理业界的人参加一个较为单纯的设备、系统展,难免会出现一些错位的感觉。设备、系统的发展会为交通工程领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但却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一如新鲜的配菜肯定更佳,但美味的佳肴还是要由厨师来完成,当只是面对设备与系统时,必然感觉存在局限。

交通工程走到今天的囧境有外因,也有内因。一是交通工程被人看来貌似比较简单,大家都是交通参与者,任何不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人都能说出个交通的一二三来,稍微听几个概念就觉得是掌握了,再揉入一些杂七杂八的新词,说出来的东西比专业的交通工程师更吸引眼球;二是在人们眼里交通工程似乎也没有足够证明其价值,一方面,有人会质疑,有这个专业,可中国的城市却越来越堵,这个专业干嘛去了?

另一方面,交通问题确实错综复杂,单单交通工程的措施或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的交通工程发展了那么多年,不也是该堵车堵车,该撞车撞车,也没见少多少,因此当交通工程无法比较容易证明价值的时候就容易会被忽视。

三是单独做交通工程的方案要钱,而不管是画标线的、立标志的、装信号机的等,全都承诺买东西送技术服务,那能够省钱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单独做设计方案呢?(当然还是有大量做的,但可能不做的也还不少)。


“交通行业这棵树上有很多果子,先不要惦记树梢上远远看起来很红的,那些我们摘不到,搞不好还会摔伤;只要把那些低矮的触手可及的先摘下来,就足以满足用户当下需求、为厂商解决现实温饱。”

——北方工业大学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张福生

对这次展会的消极评价其实是强刺激后遗症的表现,前些年太多的“新段子”严重抬升了观众的笑点,现在没有“爆梗”已经刺激不到用户的兴奋点了。本质上还是对交通行业应用特点的认识不足,这个行业的应用要想取得进步,要从需求、设计、工程、产品、技术、实施、运维多个方面入手,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很多内容是平淡无聊的日常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地持续耕耘。

展会上厂家能展出的和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产品和技术一般展示,现实中要面对的是复杂的场景和应用需求,交通产品是不可能做到即插即用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寄希望于横空出世一个划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来彻底颠覆行业的想法,这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推卸责任的偷懒思维。

就以《展会火爆新瓶装旧酒,信控降温依然很受伤》中所说路口行人过街的问题为例,既不是产品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

厂商很难,所以别责怪他们拿不出新东西;用户也很难,所以别抱怨他们总提新需求。各自归位、调整好目标最重要,不要再去追求新奇特,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正道。归根结底一句话:用户要懂需求会选择,厂家要懂技术有敬畏。

交通行业这棵树上有很多果子,先不要惦记树梢上远远看起来很红的,那些我们摘不到,搞不好还会摔伤;只要把那些低矮的触手可及的先摘下来,就足以满足用户当下需求、为厂商解决现实温饱。


“经过疫情的洗礼,真正愿意参展的更多的是真正愿意留在交通行业里的企业,大浪淘沙,留下的是对交通行业尚有情感,与交通粘合力较强的公司。”

——北京市智能交通协会常务秘书长

于泉

如果用关键词来总结的话,我认为是“同质化”、“抱团生存”、“半日繁华”以及“潜实力”。

大部分参展商方案类似,展品功能相同,差异化创新性不明显;展会现场出现了多个展商合并展台,抱团参展,同时很多厂商频繁合作,抱团取暖;随着展会开幕式,上午半日游的繁华显而易见,下午人员退潮,半日游现象明显。

单凭走马观花的观展不能了解参展商的真实能力,需要与参展商交谈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发现其实不少厂商还是有潜在的想法和产品的,但在展会现场不便展示,以防被其他厂商抄袭。

大家对于交博会消极的感受大概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参展商并未恢复元气,以生存为主的公司战略取代了积极进取的发展战略,因此展出能力受限,积极性受到打击;二是创新热点乏力,经过近几年的互联网技术冲击和数字交通的倡导,该用的词语差不多了,能落地的创新点也示范的差不多了,因此展会亮点不亮。

但是此次展会更多的体会是虚的宣传少了一些,实在的东西多了一些。不只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还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实实在在的案例和实实在在的效果。反思原因应该是经过疫情的洗礼,真正愿意参展的更多的是真正愿意留在交通行业里的企业,大浪淘沙,留下的是对交通行业尚有情感,与交通粘合力较强的公司。


“信控是需要静下来,踏踏实实去做的行业,一千个路口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

刘伟

整体参观下来,能够感受到展会规模大致恢复到了疫情之前;智能交通平台集成企业产品趋同;传统交通安全设施产品较少;信控产品与感知检测产品缺乏整合方案。

我认为展会总体作用还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可以让大家感受到行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商在做什么,想什么。展会的产品和服务商的服务都是概念性的,如果要落地,必须对接客户需求进行深度设计,产品或服务与用户之间本就需要一个设计环节才能够落地。这次展会中,有不少新产品的发布,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信控降温是正常的,前几年的高热,BATD都介入信控领域,认为信控能解决很多问题,好像是城市交通管理的灵丹妙药,经过几年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部分企业就选择了退出,这反而有利于真正做信控的企业静下心来认真做好信控本身。信控是需要静下来,踏踏实实去做的行业,一千个路口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互联网思维是很难做好路口的信控的。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