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旁听“7+1”论坛有感

夜深人静,看了个电影,坐下来把今天听的“7+1”论坛的感受简单写写。

夜深人静,看了个电影,坐下来把今天听的“7+1”论坛的感受简单写写。

早就知道“7+1”这个交通领域的高层次论坛,只是自己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机会去聆听,倒是可以从一些期刊杂志报道看到不同期的主题,每次看大牛们的发言,还是会有收获。

今天有幸,大老板带我去听了一次,感受了一下现场气氛,听了几个报告,有些感触。

今天的会议由能源基金会和宇恒交通研究中心支持承办,因此,四个主题报告(去掉能源基金会的介绍报告)主要是和宇恒交通研究中心的工作相关,先是中心的主人王江燕博士介绍了宇恒中心的一些工作,总结了城市交通发展的八条建议,从步行、自行车、路网、公交车、混合用地、公交与用匹配等八个方向给出未来交通发展的建议,其后重庆、昆明、济南作为城市代表进行了介绍,重庆和昆明是由宇恒中心做了几个项目为主介绍,全部内容是记不清了,两个城市都是城市片区的规划设计等,重庆是渝中区,昆明是呈贡,个人感觉强调了几个方面:

1)人性化场所(扬盖尔的理念)的体现:例如重庆第三步道的改造的案例等,改变道路主要为机动车服务的模式,强化其作为城市空间的功能,加强人们在道路上的停留以及停留过程中的舒适性等,并且总结了8项内容,如连续的步行设施、照明、座椅等等,感觉是杨盖尔的《人性化场所》在我国城市的实践。

2)由于两块地区的规划都有卡尔索普的影子,从我们国家城市最近喜欢用的大街区的模式进行改变,提出将主干道改为“二分路”(两条单行道),缩小城市街区的单元尺寸,例如120米等尺寸,有点照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城市的小街区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是否适合我国,还真得时间来检验,而且这种理念强调是基于小汽车还是公交车,还需探讨,全是小街区、窄街道是否好布置公交线路?是否能设置我们日渐增高的高层建筑?我们目前的城市道路网络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密,但是是否可以照搬国外的,似乎还需探讨。印象比较深的是昆明的呈贡的一个区域,好像是12平方公里20万人的规划,设置了300多个路口,其中信号控制220多个,粗略算了下,路口间距为200米左右,而且众多道路不设置展宽段,以200米的间距连续设置20个信号灯,是一种挑战(目前国内城市每200米就设一个信号灯连续设置十数个的恐不多见——也是自己见识较少),报告中说经过了测算没问题,实际如何真希望数年后能够有机会去参观考察下。(注:200米的距离,如果真的实现了1.65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恐怕spill back的现象不会少)。

3)TOD的理念得到实践,但是因为多是设计方案,不清楚建设完成后会如何,希望将来有机会去看看。

无论如何,人性化场所、加密路网、混合用地等等,毕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如果得以良好实施和运行,或许能够探索一条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路子。

当然,也有一些感觉,在报告开始前,看了会务组发的小册子,有一个是关于住建部自行车和步行示范城市的,包括重庆、济南、昆明、昆山、常熟等,几点感触:

1)有些东西是否仅仅示范是不够的,例如重庆的某区(记不清了),建设了6个自行车租赁点,投入60辆自行车(不知道是否确切了),东西是好东西,是否太少了?或许将来会发展很多;

2)国内开始在一些道路使用彩色路面表示自行车专用道,但是彩色路面不需要用在有机非隔离带的自行车道吧?个人觉得彩色的自行车道是与机动车同一平面且连在一起时,为了区分和标识而采用彩色路面,有些城市的示范路,把有机非隔离带的自行车专用道做成彩色的(还是自己看花眼了?),是否是重复?浪费吧?有这些钱倒不如把一些机非道路一体的改造成彩色的路面。

3)示范是好的,但是示范的范围有点小,各个城市都是几条路,而且有些感觉为了做示范路,有点投资过度的感觉,是否可以考虑用这些钱多作一些,城市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的提高不是做一条、两条路就ok的,需要的全路网的改善。

最后几位院士、专家都做了精彩的点评,当然傅志寰院士也为我们提出了问题,到底该如何发展城市交通、如何解决(缓解)现在的问题?值得去思考。

总体而言,第一次参加“7+1”论坛,非常有幸听到精彩的报告,也学习到了很多,谢谢组织者提供的机会。希望以后有机会常去听听。

(写的过程中没有再翻阅发的资料,可能有所不当)。

1481264554845875.jpg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