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待行区是交叉口管理中一种常见且技术特点鲜明的治理手段,逐渐在各大城市风行起来,甚至有渐变成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烙印的趋势。

编者按:待行区是交叉口管理中一种常见且技术特点鲜明的治理手段,逐渐在各大城市风行起来,甚至有渐变成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烙印的趋势。

部分地区仅看到待行区对提高路口通行效率的有限作用,事先未对待行区进行认真评估就跟风引进、盲目上马,也导致实际使用效果差,管理难度增大等后果。

本文是从整体道路交通管理角度去解析待行区管理的益弊,尽可能地将实施待行区对路口交通管理带来的影响全方位呈现给读者,在看到待行区促进路口通行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要看清待行区本身诱发出的交通安全管理困境,为读者在开展路口治理工作中是否选择待行区措施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

从交通管理技术上讲,对路口实施待行区管理,的确是交通管控手段或方式上一种独树一帜的创新应用。

以左转待行区为例,在同方向直行绿灯亮时,让一部分左转车利用左转红灯时间提前驶出停止线,进入路口内的左转待行区等候,这样在左转绿灯亮时长内,就可以让更多的左转车通过路口;直行待行区同样思路,只是同方向上是先放行左转绿灯的相位顺序不同而已。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从城市排堵保畅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待行区管理对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左转待行区、直行待行区、以及左转直行双向待行区逐渐在各大城市风行起来,好像一个城市不选几个交叉口设置几处待行区,就体现不出城市精细化、创新式交通管理水平。

甚至有些地方的路口本没有这个功能需要,却因创新政绩或回应舆论压力需要,虽然设置了待行区,但更像一种装点城市面子却华而不实的装饰。

大多数情况下,交通控管措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交通管控措施实施前,事先都应根据实施地点的实际交通情况进行充分评估,评估结果为对整体交通有益改善高于引起的负面效应就可以大胆实施;如果经评估新措施实施后对整体交通有益改善明显低于引发的负面效应,那就需要慎重做出选择。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待行区管理作为一项交通技术管控手段的创新应用,算得上是交通管理领域的一门“神功”,但这门“神功”并没有看起来这么美好,它并不是一种完美而没有缺陷的交通技术解决方案,恰恰相反,待行区管理在获得有限效率提高的同时,本身存在相伴相生的管理缺陷,会让它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代价成本不低——约束了信号放行方式,削弱路口应急管控效能,甚至在视距视认方面也牺牲部分安全性等。

探讨前,先要搞清楚待行区管理的基本逻辑:在交叉口平面组织中,待行区是设置在路口内的一段候行区域,这段候行区域往往和路口相交方向被放行车辆行驶轨迹在空间上是有冲突的,这个冲突会通过信号相序合理设置在时间上错开。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在交通信号控制上,为避免对应车道的车辆滞留待行区内,以及影响下一个相位相交方向车辆正常通行,按照待行区使用规则,车辆在什么时候可以驶入待行区会有一个让驾驶员容易辨认的参考相位,这个参考相位一定是同方向未设置待行区且先行放行的相位。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待行区管理的目的是唯一的:待行区管理的唯一功能或基本作用就是让设置待行区对应车道车辆在相同绿灯时长内通过路口车辆数更多,进而实现促进路口效率提高的目的。

待行区对提高路口通行效率促进作用有多大?6月17日清华大学李瑞敏教授专门撰文《待行区是否本质上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7月6日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王一鸣再论《待行区是否本质上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详尽分析,本文不再追述。

搞清楚了待行区管理的基本逻辑,从路口整体交通管理角度看,就不难理解待行区管理与生俱来的种种缺陷,以及让管理者和使用者在待行区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这些代价。

一、待行区约束信号放行方式。

一是同方向直行、左转先后放行顺序受约束。

在对向放行管控中,待行区的正确使用需要有参考相位,就得让对应车道内车辆驾驶员明白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待行区,设置左转待行区的路口,直行绿灯信号就是参考相位,只能先放行同方向直行相位;同样设置直行待行区的路口,左转绿灯信号就是参考相位,只能先放行同方向左转相位,这就约束了同方向不同转向信号绿灯放行顺序。

二是牺牲了搭接信号放行方式。

搭接信号放行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交通信号放行方式,能够较好应对和疏解路口相对方向的同方向导向车道排队长度失衡问题,有效减少对向或单口放行时因排队长度短而先放空相位的绿时损失。

待行区路口只能选择对向放行或单口放行方式,而无法实施搭接信号放行方式,因为搭接信号放行会造成车辆在待行区内滞留,进而影响路口相交道路正常通行。

从信号管理角度讲,选择待行区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搭接信号放行管控条件。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二、削弱城市应急性交通出行管控保障效能。

交通技术的发展使路口信号灯管理越来越智能,信号灯在保障路口日常通行安全有序传统功能基础上,正在向迎合和服务好城市多样化出行需求特点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应急性交通出行保障方面,具有联网远程控制或感应控制功能的信号灯,能够为执行救援、抢险等应急任务的车辆(救护、处突、消防、特勤等)及时切换绿灯信号,保障应急车辆所在方向优先通行。

如果路口设置了待行区,以左转待行区为例,当前放行对向直行相位时,同方向左转车辆已进入左转待行区,此时如果路口相交方向出现执行紧急任务的应急车辆需要路口切换绿灯保障优先通行,但为了路口保障安全,避免应急车辆和进入左转区车辆在路口冲突,下一个放行的相位是受关联性约束的左转相位,需要先将左转待行区车辆排空后,才有条件给路口相交方向的应急车辆切换绿灯相位。

这就会降低路口应急管控的时效性,进而削弱城市应急性交通出行管控保障效能。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消防车通过路口受阻

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路口安全性。

道路交叉口作为交通环境中各类交通参与者交汇、冲突最集中的区域,客观上要求路口区域范围内视野开阔无遮挡,维护安全视距良好。

待行区设置在道路交叉口以内,车辆在待行区等候行就相当于在路口以内临时停车,会遮挡当前绿灯相位快速行驶过程中车辆驾驶员的安全视距,影响其对路口交通状况的及时观察。

一旦出现行人、非机动车在待行区一侧违法横穿马路,驾驶员对突然出现的危险往往不容易提前察觉,并来不及采取紧急制动避险措施。

此外,车辆在进入待行区过程中,后车由于受空间视野限制,后车在跟随前车行驶中难以判断待行区是否还有位置供其停车候行,经常出现后车占用人行横道线停车候行的情况,这会遮挡或影响到过街行人对人行信号灯的观察,会让部分行人、非机动车产生“以为车停了,就可以过马路”错觉,进一步增加路口“鬼探头”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

四、同时设置两个方向待行区使交通信号辨认复杂化

路口内仅设置左转、直行其中一个方向待行区的情况下,驾驶员还可以通过先放行的参考相位,准确判断车辆什么时候进入待行区。

当路口内同时设置左转、直行两个方向待行区时,先放行的参考相位就起不到作用了——在对向放行信号相位控制时,无论先放直行绿灯还是先放左转绿灯,在驾驶员眼中同方向下一个被放行绿灯相位又变成了车辆进入对应待行区参考相位,这会落入无限循环交通信号陷阱。

在单口放行信号相位控制时,仅凭观察路口当前交通信号灯状态,驾驶员是无法判断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对应待行区。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在实际交通管理中,为“解决”信号灯遇到同时设置左转、直行两个方向待行区的控制尴尬,各地往往借助增设电子信息屏,通过发布实时文字提示手段,来主动告知对应车道的驾驶员当前是否通过进入对应待行区。

驾驶员通过路口即要看信号灯灯色,又要看电子信息屏,这种作法不仅增加交通管控的难度,更让路口交通信号辨认复杂化。

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屏一旦罢工,待行区就失去了作用。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两个方向待行区使交通信号辨认复杂化

五、部分左转待行区让车辆左转变得困难。

一些地区为让更多左转车进入左转待行区,一味提高路口通行效率而忽视车辆左转弯过程的客观弧线需求,没有按照左转车辆自然转弯时的导向线轨迹来施划左转待行区,而是将左转待行区从斑马线向道路中心点附近施划成大斜直虚线,造成左转车在很短的距离内完成左转过程,让车辆左转变得困难,转急弯同时降低了左转车通过路口的速度和安全性,也让驾驶员左转弯过程的舒适感和体验感大打折扣。

莫让待行区成为交通治理短板遮羞布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设置待行区来提高路口通行效率的道路交叉口往往是规划粗放的大型路口,这些粗放大型路口存在停止线离路口中心点过远、行人过街困难绕行距离远、未对路口空间合理渠化以及行人过街时长被压缩等问题。

部分地区为了让待行区更大气、醒目,甚至采取了后移斑马线来扩充路口空间范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最后,笔者建议各地在对道路交叉口治理工作中,尽量将治理工作重点放在路口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组织设计中,再结合交通管理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决定选择适合的交通技术措施,包括是否采取待行区管理措施。

不要让待行区成为城市交通路口精细化设计不完善或交通治理短板的华而不实的遮羞布。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