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引领者华为: 交通智能体来袭

本文是对华为“交通智能体”的首次公开解读,适合智能交通行业老炮阅读。

编者按:本文是对华为“交通智能体”的首次公开解读,适合智能交通行业老炮阅读。

最早接触华为的智能交通业务是在2012年初,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上。

在这场汇集了当时国内几乎全部顶尖城市智能交通企业业务负责人和销售总监的闭门会议上,一位华为人分享了华为的最新动态和对智能交通的理解。

更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散会的时候这位朋友特意来问我,是否关注了海外智能交通市场。后来的一两年,我陆续写了一些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的文章,大约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写海外市场研究的文章。

五年后,再次与华为就智能交通建立沟通是2017年中旬。彼时华为计划开始全面进入智能交通市场,适逢互联网及资本巨头纷纷将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市场进入。

随后两年,赛文跟进了华为的TrafficGo解决方案雏形到完善,2.0的升级;跟进了华为“交通智能体”的打造;经历了华为智能交通赛道从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到高速公路、到车路协同的选择,经历了华为智能交通两年左右的沉淀、沉寂再到2020年蓄力爆发前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赛文从媒体记录的角度,从市场进入研究咨询的角度与华为产生了很多互动,了解了一些华为市场进入、市场和产品战略选择背后的故事和曲折。

与交通大脑、交通医生类似,华为针对智能交通业务打造了“交通智能体”这个概念,但这个2018年就推出了的名词在过去两年的存在感都比较低,华为并没有投入更多资源去宣讲、夯实这顶“帽子”。

2020年1月,深圳公安交警局公开宣称与华为联合创新打造“鹏城交通智能体”。双方通过搭建优化全市外场感知体系覆盖网,构建城市级视频云存储及AI资源,探索实践“云-边-端”运算模式,将“城市交通大脑”升级为“鹏城交通智能体”。

华为“交通智能体”在经过两年的对智能交通基础能力、产品、解决方案的打磨和实践后,2020年将要掀起大风浪。

这几年华为交通做了些什么 

2017年前后,华为计划进入智能交通领域。

彼时国内的智能交通管理市场正处于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方案》和《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工作方案》“两化”建设热潮中。

交通信号正作为百姓最关注、市长最敏感、媒体最聚焦、一线交警最高频的工作场景、撬动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金钥匙被互联网与其他资本巨头作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进入的切入点。

华为也将交通信号优化为切入点,试水智能交通管理市场。

2018年6月,赛文独家报道,华为推出交通信号优化的“TrafficGo方案”,与北京交管局联合开展智慧信号灯试点优化工作。华为开始获得更多行业关注。

2018年10月,华为正式推出华为云EI城市智能体。华为云EI城市智能体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通过AI协同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改善城市环境。交通智能体与应急、环保、水务、水利、燃气等场景共同成为城市智能体的组成部分。

与交通大脑、交通医生等新兴行业词汇一样,“交通智能体”作为华为智能交通主打概念被树立。

blob.png

随后的一年左右时间,华为“交通智能体”和有关华为智能交通管理业务动态的报道,却几乎一起从媒体上消失。

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华为主要做了三件事。

  • 项目落地,试点建设,验证产品和解决方案;

  • 继续打磨产品,丰富“交通智能体”内涵;

  • 行业生态的建设。

目前,华为有四个方向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智能交通管理落地项目案例。

天津生态城围绕信号优化的TrafficGo2.0应用。

大数据方面,湖南全省道安云项目,华为提供了大数据平台、云平台技术。另外,华为还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全国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

5G+车联网实践。2017-2019年,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依托的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持续的开展了车路协同的测试工作。华为在无锡部署城市级C-V2X网络,使用基于自研芯片的RSU和T-Box。此外,华为还参与了北京延崇智慧高速车路协同环境的建设。

深圳由交通大脑上升到交通智能体的全面合作。深圳交警与华为公司致力于全市智能灯控一张网;人工智能辅助执法;提升大数据打击效率三个方面的工作。

面对一个每年大约500亿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如何切出华为自己的蛋糕。信号管控的市场会不会太小,大数据的热点华为能提供什么,车路协同是华为的真命天子吗,华为这样级别的公司将重点放在违法抓拍是不是杀鸡用牛刀。

盈利是硬道理,但方向更是华为在市场进入初级阶段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交通智能体”被提出一年左右时间,但却未极尽跟进推广的原因吧。

这一轮互联网与资本巨头智能交通市场进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身提供云计算、大数据、AI、互联网等基础能力,应用端更多需要行业生态合作伙伴支持,最终呈现给用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

在过去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华为也开始完善生态的建设。无论是SDC(软件定义摄像机)算法仓还是应用端各类软硬件专业提供商,都在不断丰富生态伙伴。

易华录、上海电科、攸亮科技、安徽科力、深圳交通中心、世纪高通、振业优控等智能交通行业一干顶尖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都进入华为的交通生态,成为合作伙伴。

关于发展,尽管还有不少的重要问题需要思考,但四个方向六个案例的实践完成,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打磨初步成型,生态链的初步积累之后,2020年华为将要开始扩大市场收割了,重点打造“交通智能体”。

交通智能体 

 “交通智能体”是华为智能交通业务的大旗,以智慧城市为建设目标,面向新基建,是要与阿里城市大脑对标的概念。

其内涵并不仅仅关注基于数据的分析与研判,以及最终的应用,还结合了自身业务特点,强调了感知功能的构成。

“交通智能体”目前整合了华为软件定义摄像机SDC、华为云大数据等基础能力和主要面向公安交通管理领域的各类业务应用解决方案。

华为要将其打造成具有高辨识度的面向交警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

道路交通具有复杂性,就日常交通管理工作,无论是交通缓堵、组织优化还是指挥调度、车路协同,其技术路线简单概括就是对交通状态的感知、对交通态势的分析认知和对交通事件的行动处理。

智能交通具有四大特征,采集、传输(通讯)、处理(分析、结论)和发布(应用),这条华为交通管理技术路线也覆盖了这四个特征。

除去华为传统通讯业务之外,“交通智能体”针对感知、认知和行动三个环节都进行了产品和解决方案布局。

交通感知是交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华为布局了SDC、全息路口等产品。一方面将交通数据采集精度颗粒到车道级,另外,通过由第三方提供算法和边缘计算充分利用了路口的非智能、老旧电子警察、卡口、视频监控等摄像头设备对道路状况进行充分感知,避免新增功能就要改造一批监控设备的窘境。

交通认知是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核心。基于路口可采集的交通管理数据和来自第三方的车辆、社会等相关信息,对道路交通完成态势诊断、数据研判,行使交通大脑功能。

作为一个产品定位的公司,最终的交通应用层,华为的目标是技术集成商,具有预集成ISV的能力。

具有挑战意味的是,这一轮互联网与资本巨头们的市场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云计算、大数据、AI、互联网等技术,不少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项目试点建设,确定下来的项目少则千万,多则上亿。

这些技术尽管确实对目前交通科技工作有积极的提升和促进,但就出行者来说,出行体验并没有因此大幅提升,技术+概念也往往成为业内人业余时间的调侃之资,交警用户端也仍然被以往就存在的工作中一些问题困扰。华为的交通智能体能否被大众出行者认可,能否被更多的最终用户认可,非常具有挑战性。

过去两年,无论是战略、技术研发还是市场,华为交通业务都陆续招进了一批智能交通业界非常资深、实干的顶尖人才,两年时间下来也明显的感觉华为对交通行业的理解进展非常快,市场切入点的选择尝试也很快。

更加重视专业理解,深挖需求,努力的去“更懂”行业,加上与产学研用各界的广泛互动,对华为“交通智能体”概念背景下的新技术落地应用实效,市场进入后是否“按套路”出牌,需要冷静观察。

交通智能体的未来发展 

华为将“交通智能体”作为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业务大旗,“交通智能体”的未来也代表着华为智能交通业务的走向。

这一轮互联网与资本巨头智能交通市场进入中,由于市场话语权、项目主导权以及用户需要,往往需要他们冲在市场最前沿,需要将从基础能力到应用功能整体都展示给用户,强调效果和功能实现。而其本身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提供基础能力,提供云计算、大数据、AI等基础能力或者部分行业解决方案,应用端更多需要行业生态合作伙伴支持,最终呈现给用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交通智能体”而言,基础能力是优势,应用是需要整合的。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华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被发布,技术集成,丰富内涵。

这对华为“交通智能体”发展本身是趋势,是机会,对于智能交通行业中优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也是纳入华为生态,产生共鸣的机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交通市场竞争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特征的变化,其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单一产品的竞争。做好一款产品就可以有较强的市场话语权,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很好的生存。企业主要解决了各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有无问题;

第二阶段,行业线的解决方案竞争,多个产品生产和组织能力加上面向行业线的完整解决方案。

比如完善的面向交警行业的解决方案,具备交通信号控制、电子警察、卡口、交通诱导、指挥调度等综合解决方案,才可以具备较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大型集成商和包含市场核心产品在内的综合产品供应商的业态才可以很好的生存。

这一代产业业态的代表企业包括头部的系统集成商,海信网络科技、中控信息、上海电科、银江股份等;

第三阶段,多行业线、城市级的综合解决方案竞争。

不仅仅具有交警行业的完整解决方案,还需要城市交通行业的、高速公路行业的、轨道交通行业的、交通出行领域的,甚至是教育、医疗等跨领域的解决方案,而其背后是超强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和生态建设运营能力,强调顶层设计和综合规划能力,面向B端和C端的综合服务能力。

当城市服务解决方案越完整,在城市项目决策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越能取得市场的先机。这一代产业业态中代表企业主要是新兴的巨头企业们,如阿里云、海康、千方科技等。

华为的目标无疑应该定位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能力上。

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尽管“交通智能体”已经积累了一些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但全场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才是更远的目标。如同上文判断,华为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发布。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服务城市出行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只是从管理上进行了行业割裂。

因此,定位在服务城市交通层面上,是需要企业具有跨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交通管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停车、物流……这在市场投资决策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对于华为这样量级的公司是必须具备的。

当你在跟市长谈华为能为城市交通拥堵出谋划策,提供科技支撑时,不可能只谈我可以在交通管理或者交通运输领域可以提供帮助,一定是将城市作为整体提供出行、缓堵策略和技术支持。

智能交通产业链大体上可以分为产品、集成、工程、运维、运营几个角色。华为、阿里、百度这些巨头的智能交通市场进入切入点是高利润高技术含量高门槛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高频应用场景中的核心产品。这些产品市场中可能已经存在,比如摄像机;也可能还未被整合,有待创新。

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专业的解决方案是为了其产品的变现服务,产品销售是其核心价值。

在智能交通领域,华为已经布局的通讯产品、摄像机等都是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未来的产品布局还将遵循上述那些规则,因此,华为还将在产品领域做哪些布局大约可以得到想象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交通智能体”的内涵,还会向不同领域延伸,并且也应该如此。

写在后面 

在过去两年,受宏观经济影响,智能交通行业投资速度显著放缓,企业生存压力陡升,于是有不少人对行业发展前景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无助。交通从业者更希望在困境中寻找到方向感,希望有“伟大”公司的出现,给行业发展带来美好和引领,看到不远处的希望。

在那些现在或者未来可能成为智能交通行业引领者、颠覆者公司的名单中,华为应该是会出现的,尽管这非常不容易实现。

一方面,华为要在全面性、深度上加速度先追赶上目前行业的顶尖企业;另外一方面,行业发展的决策者们也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和判断,是否完全释放给他成为“颠覆者”的机会。

成为“颠覆者”不光只有自己的努力。

华为对技术的重视和投入,做事谦虚低调的风格,与业界广泛的互动,当然也包括他的体量,国家地位和强悍的市场,让他成为“引领者、颠覆者”变成可能。

就智能交通行业技术特点而言,我认为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会遭遇瓶颈的,瓶颈期可能会很长时间才会突破,发展到那个阶段,各顶尖厂家的技术差异性大约可以忽略不计。

交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是因为工作流程、工作组织不合理而出现的。传统智能交通市场政府招投标模式之外,创新商业模式也是近几年探讨、尝试比较多的问题。这些方面也是制约目前交通科技工作实效,具有明显提升空间的。

在智能交通行业技术本身差异性不大的背景下,通过技术组织影响用户去改变工作组织方式,打造新商业模式,突破瓶颈,才可以体现差距,才可以成为“引领者”和“颠覆者”。

引领和颠覆不是依靠资源垄断,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是需要对行业的趋势发展有利好的改变和重要影响。

当交通从业者将具有成为伟大公司潜质的标签置于华为身上,华为最终会成为那个引领和颠覆者吗?

如果这种期待会变成压力,那么就带上压力,去努力兑现吧。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