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自动驾驶

从小米SU7事故再论车路协同的必要性

向三名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刚刚过去几天发生的“智驾”事故,实在有些惨烈。小米SU7在德上高速上智驾发生车祸,导致三名花季少女丧生,汽车撞上护栏后,导致汽车着火,使得车内人员被活活“碳化”,实在有些触目惊心。

笔者曾亲身体验过小米的智驾系统,感觉上确实已经做得非常优秀了,能准确感知前方车辆、行人、施工锥桶、水马等,对于类型的判别也相当的精准,从个人感受而言,在当前主流车型中,应该属于最优秀的序列,丝毫不逊于特斯拉。

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如此惨烈的事故,这让整个社会对“智驾”又产生了深刻反思。

从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车辆在NOA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时,到车辆撞击护栏不足两秒,留给驾驶员接管操作的时间可能不足一秒。

5e88fcb71ab6787287eea74fc6e56dc3.png

e36429b474a163ee47d37ee1dbb6dd69.png

算下来,从全球第一起因智能驾驶导致的交通死亡事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八年。跟本次事故中被妈妈明确为“小米粉丝”的花季少女一样,当年首个死于特斯拉智驾的用户Joshua Brown,同样是其“骨灰级粉丝”。

在过去的八年间,自动驾驶的技术能力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能够适应更多的路况,也能够展现出更类似于真人的驾驶能力,这导致很多车主忽略了各种潜在的“Corner Case”的风险。当在正常道路上“屡试不爽”之后,很多人会更加强化对智能驾驶的信心。最终的结果是,越信赖智驾的消费者越容易遇上小概率的“致命bug”,越标榜智驾的车企注定越容易遇上用户“智驾事故”。

当人更加相信智驾系统的能力,就更容易分心,容易将心思在别的事情上,这时遇到情况,突然让驾驶员接管车辆,人瞬间会有点懵,非常容易导致不知所措,进而引发误操作。

近年来屡次发生的智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多数都是因为道路施工、临时占道停车、交通事故等异常事件引发的。而如果能通过路侧设备提前检测出异常事件、道路施工,提前发给司机,让司机在还没到施工区前,就早早提前接管,司机则会从容很多,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类事故。

近年来,行业里对车路云一体化和车路协同的争议不少,尽管有很多行业专家反复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的落地,在强调路侧感知数据的价值,但大多数车厂则坚定的选择走“单车智能”技术路径,坚定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迭代、通过更多里程的测试,解决那些“Corner Case”问题。

然而,过去十几年,全行业数以千亿级的研发费用投入到了“智驾”系统研发上,依然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今天引发事故的是个“水泥墩”,明天引发事故的可能是个“大水坑”,“单车智能”智驾系统的神经网络能穷尽得了吗?

我们始终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自动驾驶技术所依赖的核心技术——深度神经网络,是个数据驱动的概率模型,它可以逼近100%,但无法稳定在100%,只要无法做到100%,就一定存在某种概率下无法处理,根据墨菲定理,只要概率存在就一定会发生。

这些年之所以这种惨痛的新闻听得并不多,并非当前汽车的智驾系统已经到了完全可用的水平,而是实际道路上,真正开启这种自动驾驶模式的车辆并不多,特别是高速上。目前行业搭载智驾的车型动辄20万元以上,智驾几乎等于高价,这导致2024年中国市场售出的车辆只有10%有高阶智驾,而国内70%的汽车销量都在2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智驾。

今年年初,比亚迪推出了天神之眼三大高阶智驾方案,宣布要把智驾做到全民智驾,让以往20万左右车型才能够配备的高阶智驾功能,7万元级别的车型就能拥有。

随着比亚迪这个计划的推出,未来道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将具备智能驾驶功能。如果未来道路上50%的车辆都具备智驾功能,20-30%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都开启智能驾驶模式,那因“智驾”产生的交通事故可能会此起彼伏,类似前述这类交通事故可能就上不了热搜了。

人类发明智能驾驶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但依靠“单车智能”真的能实现这个美好梦想吗?至少在过去十年,似乎还没有看到。

而未来十年,大概率还是在L2到L3时代,人机耦合驾驶可能会成为常态,遇到这种突发情况,需要驾驶员突然接管,从一种状态(例如沉浸在视频中)立马切换到驾驶状态,实现一秒内完成认知判断+动作操作+制动转向等问题,将是摆在“单车智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广大车主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发展的阶段和局限,千万不能把“智能驾驶”这个模糊概念错当成“自动驾驶”。

我认为,未来想要真正做好智驾,为广大车主安全着想,车厂应该放下傲慢,导航图商应该勇于担当,打开格局,积极拥抱一下路端的感知数据和信息化成果,甚至为路端感知数据付些费用,这样才能推动路方更加积极的打造真正能让智驾汽车安全驾驶的“智慧公路”,进而让车路协同和车路云一体化实现商业闭环。如果舍不得这些“小钱”,可能将付出更大的公关成本和品牌形象损失,而其中最悲哀的还是那些过于信任车辆,拿生命在给车厂智驾系统做试验和算法迭代的车主。

我想会有一天,路侧感知增强、超视距感知能力等车路协同技术,会如同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智驾系统标配,进而让车主在享受智能驾驶便捷的同时,又能保证安全。

最后,向三名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但愿这起事故能引起行业反思,推动智驾汽车向更加安全的方向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避免更多的伤亡。

*本文为专家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