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李强:算力革命重构汽车产业,中国车企如何破局智能化与全球化?
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阿里云副总裁、汽车&制造行业总经理李强首次系统性阐述了云计算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逻辑。从
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阿里云副总裁、汽车&制造行业总经理李强首次系统性阐述了云计算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逻辑。从算力保供到全球化布局,从大模型驱动到异构算力破局,这场演讲不仅揭示了阿里云的战略路径,更映射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挑战与机遇。
一、云计算:汽车产业智能化的“水电煤”
李强开宗明义,将云计算定义为汽车产业的“水电煤”——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公共云使用率从40%跃升至65%,印证了云端算力对行业创新的加速作用。
新能源车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需求,倒逼车企从“单机模式”转向“云原生”。以阿里云为例,其通过将数万台服务器虚拟化为“一台计算机”,为车企提供弹性、绿色的算力资源。例如,小鹏汽车三年前在乌兰察布建设的超大规模算力中心,算力需求已翻数倍;比亚迪则借助云端算力储备,大幅缩短自动驾驶研发周期。
云计算不仅降低了车企的IT成本,更重要的是成为技术迭代的“试验田”。李强指出,“最新的技术一定优先诞生在公共云上”,这意味着拒绝上云的车企或将错失创新先机。
二、算力军备竞赛:特斯拉阴影下的中国突围
李强披露了一组关键数据:特斯拉一家的算力储备几乎与国内主流车企总和持平。这一差距暴露出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痛点——算力冗余不足,试错空间有限。
全球算力供应链高度依赖英伟达GPU,车企面临“0或100”的极端风险。阿里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异构算力双轨制”:一方面引入国产芯片(如华为昇腾、寒武纪),另一方面联合车企在生产环境中验证国产算力可行性。目前,小鹏、比亚迪等已率先试水,试图打破单一供应链的“卡脖子”风险。
关于未来布局,阿里云计划三年内投资3800亿元建设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目标是将中国云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这一布局不仅服务于车企出海需求,更试图在全球算力市场中争夺话语权。
三、大模型落地:从代码优化到“企业级GPT”
李强重点提及阿里云与车企合作的两大AI实践:
通义灵码:通过代码生成工具,为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优化30%以上研发代码,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双模驱动:基于通义与DeepSeek开源模型,长安深蓝实现智能座舱与企业内部“GPT”的双向赋能,推动产品与管理的全链路智能化。
大模型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线。开源模式降低了车企的AI应用门槛,而定制化模型则能更精准地适配企业需求。李强预言,“未来车企的竞争力将取决于其消化和迭代AI技术的能力”。
四、全球化:中国车企的“出海算力基建”
当前,车企领袖普遍呼吁“抱团出海”,而阿里云的全球化数据中心网络成为关键支撑。李强指出,海外合规性(如数据隐私、自动驾驶训练本地化)是车企出海的隐形门槛,而云计算可通过“本地化云服务”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阿里云在中东部署的算力中心,已支持多家车企实现海外车联网服务落地。
中国云计算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实则是为车企出海铺设“数字丝绸之路”。当算力与政策、市场资源深度绑定,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将不再局限于产品出口,而是升级为技术生态的输出。
五、未来三年:从“规则驱动”到“端到端重构”
李强以“书越读越薄”比喻行业范式变革:传统汽车依赖数百万条规则代码,而端到端AI模型正在简化这一逻辑。超大规模算力、开源模型和异构供应链,将成为新赛道的三大支柱。
尽管前景光明,挑战依然严峻。国产算力的成熟度、全球化合规风险、以及车企与云服务商的利益协同,仍需时间磨合。李强坦言:“找到能容纳10万张GPU的机房和能耗指标,本身就是一场硬仗。”
六、结语:智能化革命呼唤“云车共生”生态
阿里云的布局揭示了一个趋势: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生态协同能力”。算力、AI与全球化构成新三角,而云计算企业正成为三角关系的“连接器”。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能否在智能化浪潮中占据高地,取决于其能否快速融入这场“云车共生”的生态革命。正如李强所言:“未来三年,要么成为水电煤的受益者,要么被时代甩下高速路。”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