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城市出行能耗与碳排放统计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国城市出行领域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多点开花

城市交通出行领域是城市交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治理中的关键环节。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新经济活动愈加频繁、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车用能源已经成为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能源署(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甚至预测全球城市碳排放将以年均 1.8% 的比例增长,2030年其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达到 76%。面对城市交通排放占比高、排放源众多、排放方式和结构负责等特征,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我国城市出行领域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多点开花、碳普惠热潮引领社会公众中低碳出行的城市发展格局,亟需在现阶段明确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完善能耗和碳排放统计、降低城市出行碳排放水平,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和科学核算提供支撑,为社会各界推动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01

城市出行新特征及问题研究

本文剖析分类了当前各个城市客运出行表现方式及管理基础,梳理总结现阶段城市出行新特征及存在的能耗与碳排放统计问题。

一是出行模式多元化。近年来网约车、定制客运、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不断涌入城市出行领域,高德、腾讯等地图公司纷纷加入聚合型打车市场,在推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和城市轮渡为主的公共交通结构。截至2022年9月,我国网约车里程电动化比率已经超过50%,大幅领先欧美市场。

二是出行资源共享化。交通工具共乘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车-路”等多种要素相互协同节流,以拼车、顺风车、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合乘共享出行方式对于归并公众出行需求、改变出行习惯、减少车用能源碳排放发挥重要作用。以共享单车接驳轨道交通为例,北京41%的骑行发生在轨道站点周边100米,“轨道+共享单车”出行方式拓宽了轨道交通的服务圈半径至1200米服务圈层,相当于额外增加了50%的轨道交通长度。

三是出行系统智能化。碳普惠是我国自主探索开创的对公众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核证并给予低碳激励的有效机制。近年来,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各地政府依托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向社会普及低碳出行,搭建“碳普惠”平台激励公众参与碳减排。以高德、滴滴等出行平台企业为例,既在出行中实现对交通工具及时监测、调度,又通过车路云协同实现最优路径规划、改善交通通行效率、实现综合碳减排。

同时也应看到,与上述新经济活动相适应的能耗与碳排放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尚属空白,对于城市出行交通的能耗统计仍停留在以“公共汽电车+出租+城市轨道+客运轮渡”为主的传统公共交通体系,统计手段以经营业户联网填报年度能耗数据为主,私人交通能耗统计渠道存在缺失。从文献综述看,国内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定量分析研究大多从交通运输行业视角测度交通碳排放水平,研究对象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较少有研究专门探讨城市内包括新经济在内的完整出行结构的交通碳排放;部分以数学模型和指标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分析也容易忽略模型和指标的选取对分析结果的主观影响。

02

城市出行分类研究

建立出行分类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厘清城市出行系统内包括新经济活动在内的业态和表现形式,有效识别出所有经济活动及其经营主体。

分类范围研究

本文将城市交通所有出行活动根据服务类型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提供的具有固定路线和时间的公共交通,第二类是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以资源共享、数字要素协同为导向的共享交通,第三类是体现个人出行特征的私人交通。

分类内容研究

立足现行统计制度和方法,在充分对应现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研究明确三种出行类型所包括的出行方式内容,如表1所示。

将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城市客运轮渡纳入公共交通,上述三种出行方式的能耗统计基础较为完备,目前已实现对所有经营业户运输量、运营里程、分燃料类型能源消耗情况的年度统计。

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含顺风车)、定制客运、共享单车(含电单车)纳入共享交通,考虑巡游出租汽车“网约化率”逐步提高也将其纳入共享交通。目前巡游出租汽车已实现分地区运输量、运营里程、分燃料类型能源消耗情况的年度统计;定制客运涉及所有从事班车客运定制服务的班线客运企业,已实现对所有企业运输量、运营里程、分燃料类型能源消耗情况的年度统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主要依托行业部门监管信息交互平台获得合规订单数据;共享单车数据由各个平台企业内部掌握未实现对外公开,以滴滴、美团等平台为主占据市场。

将小客车、摩托车、私人单车(含电单车)纳入私人交通,以上三种出行方式仅有保有量数据可在行业内实现稳定获取、暂不掌握排放数据,私人单车考虑不产生碳排放暂不纳入下一步的能耗及碳排放中。

表1 城市交通出行分类结构

2a06c5337e71361941e5f53337591013.png

03

城市出行能耗及碳排放统计策略

建立出行分类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厘清城市出行系统内已有的包括新经济活动在内的业态和表现形式,有效识别出所有经济活动及其经营主体。

统计目标

开展城市出行的能耗及碳排放统计,旨在更好反映不同出行类型下各种城市出行方式运行的新特征、运输效率、碳排放水平,为新形势下掌握城市绿色低碳出行发展情况、制定减排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统计对象

总体上,统计对象为从事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城市客运轮渡、巡游出租汽车、定制客运等城市客运的经营业户、拥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共享单车互联网平台的企业以及拥有小客车、摩托车的城市主体。

统计方法

根据《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交通运输活动碳排放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法,通过汇总计算各种类型燃料使用量和对应的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另一类为“自下而上”法,通过汇总计算不同出行的活动量和对应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

根据各出行方式统计基础,公共交通、巡游出租汽、定制客运车能耗统计基础完备,可选择“自上而下”法统计碳排放。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含顺风车)、共享单车(含电单车)、小客车、摩托车、私人电单车可选择“自下而上”法得到能耗量后乘以排放因子得到碳排放量。

数据采集策略

考虑城市出行新经济活动与传统公共交通模式存在显著差别,现有统计基础和数据搜集渠道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共享交通的统计需求,本文进一步研究改进统计方法,扩展数据来源。

其中,公共交通、巡游出租汽、定制客运车分燃料类型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简称“一套表”制度),排放因子数据来源包括《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等。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含顺风车)、共享单车(含电单车)、小客车、摩托车、私人电单车保有量数据来源包括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国家统计局公开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数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开数据等;行驶里程数据来源包括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城市政府出行调查数据、滴滴等头部平台企业公开报告数据、研究机构调查报告数据等;单位行驶里程能耗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小熊油耗app汽车用户数据、滴滴等头部平台企业公开报告数据、研究咨询机构调查报告数据等。

04

相关建议与展望

碳普惠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出行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等经济活动发展变化很快,本文研究的分类方法、统计思路等需要跟随新的出行方式和业态发展逐步调整,未来应进一步收集城市货运方向的运营和碳排放数据,建立涵盖城市内营业和非营业性客货运的综合交通系统排放统计体系。现阶段的问题既对城市碳排放统计和监测分析工作带来很大的技术挑战,也给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带来相关对策与建议。

健全管理与规划体系

随着城市出行新业态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行业管理部门对出行新方式的运行和碳排放的监测难免存在滞后性,亟需建立涵盖所有出行方式的分类标准、统计体系,定期掌握其基本情况、运输情况、能耗情况,开展新业态企业及相关各方权责划分研究,明确相关方在交通运输安全、碳排放管理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议结合不同出行方式排放特征,系统研究适应城市空间规划的城市管理和碳排放定量化方案,与相关减碳规划策略相衔接。在此过程中,支持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或积极参与行业减排标准、关键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质量管理体系研发等。

构建动态监管机制

长期来看,城市出行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智慧化、多元化的协同监管机制。当前,仍有不少交通新业态兴起于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导致这些企业入库“一套表”平台尚有统计的“门槛”限制。例如网络货运多集中在城市配送领域,主营道路货物运输单车辆数少于50辆的企业无法入库“一套表”制度中。这就需要各城市因地制宜建立排放清单和碳排放数字化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对交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绿色考核评估。此外,应综合利用手机信令、地图数据、卡口数据等多源数据建设MaaS平台,精准匹配居民出行需求与供给,提升碳普惠影响力,全面调动公众绿色低碳出行积极性。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部门之间、部门和企业之间数据共享程度极低、数据孤岛化现象仍然存在。需加快建立健全国家、行业、企业间互通合作,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智库、行研机构、企业代表之间交流,建立交通碳排放大数据库,适时开展热点问题追踪、减碳典型案例以及新业态发展形势分析,共同促进城市交通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