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国外典型城市非机动车通行安全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新挑战、新课题

顺应城市交通变化和发展需求,服务于碳达峰与碳减排目标,合理分配和组织非机动车通行时空资源,保障和提升非机动车通行安全,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新挑战、新课题。

欧洲、北美、东亚部分地区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以自行车为主,一些城市经历并成功应对了机动化问题,在调和城市机动车和自行车发展、构建安全舒适的骑行环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以绿色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了范式参考,对我国城市非机动车通行安全管理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一、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精心设置与精细组织

随着“完整街道”“健康街道”“道路瘦身”等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实践,通过城市街道的更新改造,保障和优化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秩序、营造非机动车良好通行环境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一)构建多层级、可达性好的非机动车道网络

美国纽约按交通功能将自行车道划分为受保护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混行车道三类车道,如表1所示。

其中,受保护的自行车道为一级自行车道,采取物理方式隔离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快、有多条车道以及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道路,在纽约自行车道网络中的里程占比为12%;自行车道为二级自行车道,设置专用自行车道标志标线或进行彩色铺装,适用于社区间机动车交通量超过3000辆/日、车速限制超过40公里/小时的道路,在纽约自行车道网络中的里程占比为50.5%;混行车道为三级自行车道,以自行车标志标识和“共用标记”划分,为自行车与机动车或行人的共用道路,适用于社区内车速限制不超过40公里/小时、较为狭窄的道路,在纽约自行车道网络中的里程占比为37.5%。

image.png

(二)面向骑行安全、舒适需求设置

非机动车道国外城市非机动车道宽度通常设置在2至4米,如表2所示。整体来看,非机动车道等级越高、通行能力越大,非机动车道也越宽;为降低路内停车对非机动车通行的影响,设置有路内停车的道路上的非机动车道要比没有相邻路内停车的非机动车道宽0.5米左右;为减少机非冲突和干扰,没有进行机非物理隔离的自行车道往往通过更宽的车道来换取缓冲空间,车道宽度相对较宽。

表2 国外部分街道设计导则中非机动车道宽度设置情况非隔离设施的设置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具有显著作用。哥本哈根采用路内停车带进行机非隔离,将原来紧挨着人行道的路内停车泊位与自行车道交换了位置,减少了机动车违法侵入自行车道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

荷兰大约3.5万公里的自行车道已与机动车道进行了物理隔离,相当于整个国家公路网的1/4。此外,在一些城市次干路、支路上,交通护柱、可移动花坛、凸起路标等柔性隔离设施因成本较低、灵活性较大也被普遍采用。

image.png

(三)基于非机动车通行安全的交叉口设施改造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机非通行冲突较为严重的区域,也是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从欧美城市经验看,实施一些低成本的交通工程措施,对降低车辆转弯速度、减少机非冲突具有显著效果。

1.缩小交叉口转角半径。根据美国交通运输部统计,60%的自行车骑行伤亡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其中23%的事故是在车辆转弯时发生的、16%的事故涉及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让行。

在满足车辆通行条件的基础上,较小的路缘石转角半径对应较低的转弯车辆速度,如当路缘石转角半径由15米缩小为10米时,右转机动车的通行速度也会由20公里/小时降低至15公里/小时。而当工程改造困难时,在路缘石转角处通过设置隔离桩、导流岛来缩小转弯半径也是有效做法;对于大型车辆,可以在导流岛外侧增加缓冲带,在降低转弯车辆速度的同时对大型车辆转弯行驶路径起到警示作用,如图2所示。

image.png

2.保障转弯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距范围。城市交叉口转角处,转弯车辆特别是大型车辆的驾驶人存在内侧视野盲区,若在转弯时驾驶人忽略了对后视镜和视野盲区的观察,极易与骑行者发生碰撞交通事故。荷兰《自行车交通设计手册》中,通过合理的进口道长度设置保障机动车驾驶人和非机动车骑行者在进入交叉口前能够互相识别、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3.设置保护骑行者的交通信号相位。由于国外城市在交叉口普遍采取非机动车大半径转弯二次过街方式,非机动车的信号控制主要面向直行和小半径转弯非机动车流,常见的非机动车相位优化措施包括设置非机动车优先相位、增加机动车转弯相位、设置非机动车全相位。

二、非机动车执法管理的精准聚焦与持续优化

(一)更聚焦的执法管理确保更安全的交通行为

1.推进完善立法。除机动车让行要求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保持安全距离近些年在法律层面得到了更多关注。美国28个州立法规定机动车在行驶超越非机动车时应至少与非机动车保持0.9米的距离;澳大利亚启动了“重要的1米”运动,要求机动车在超越非机动车时必须保持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当机动车行驶速度达到60公里/小时必须与非机动车保持1.5米的安全距离。

2.开展专项执法。美国纽约警察局和交通局从2016年每月联合开展“安全通过行动”,选取骑行安全风险高的100个交叉口及路段作为行动地点,针对机动车转弯时未让行、未打转向灯、路内违法停车、货车超限及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等4类机动车危险驾驶行为,以及非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通行、逆行等2类危险骑行行为开展重点执法管理。

3.加强安全教育。执法策略必须有良好的传播策略配合,确保公众支持和各利益攸关方参与,从而使守法最大化。纽约交通局开展了系列骑行安全教育和活动。如“货车视野”宣传,在全市社区活动上向骑行者和行人讲解货车通行盲区;如“抬头看”宣传,在交通繁忙的公交站台和报刊亭提醒骑行者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又如“注意”宣传,通过广告宣传提醒车辆驾驶人及乘客在驾驶时或进出车辆时,应注意骑行者;再如“不要急躁”宣传,通过广告宣传提醒骑行者需有安全、负责任的骑行行为。

(二)基于事故溯源开展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安全评估

通过高质量的交通事故数据收集,建设交通事故数据溯源分析和道路交通设施工程改造联动机制,是改善道路环境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

纽约警察局、交通局自2006年以来每年会持续发布自行车骑行者交通事故分析报告,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根据自行车骑行者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建立骑行安全风险评估指数,对事故地点进行地理编码、制作成安全风险热点地图。

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在骑行安全风险高、自行车道网络密度低的区域,每年选取重点道路、交叉口进行安全升级改造,把城市交通管理的注意力从分散的每个交叉口聚焦到风险集中、距离更长的路段路口。

(三)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和终身受益的骑行习惯

1.开展骑行技能培训。丹麦哥本哈根非常重视针对各类人群的培训工作,每年派训练有素的“自行车大使”到社区为居民进行安全骑车的示范。对于青少年,哥本哈根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定期自行车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并由交警入校考核。

2021年,89%的哥本哈根市民没有在骑行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主要得益于骑行者良好的骑行习惯,包括在超车时应先注意后方车辆;在自行车道内靠右侧骑行;在停车或转向时通过手势示意。

2.培养“车座上的儿童”。鼓励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骑自行车上学是培育骑行安全文化的重要措施,如丹麦“所有儿童骑车”、澳大利亚“安全上学路计划”等,均聚焦儿童和青少年安全骑行的宣传和教育。

一方面,从小就有骑行体验、接受骑行教育,为自行车骑行文化的持续弘扬打下基础,让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在人生启蒙阶段就厚植于心;另一方面,小时候是骑行者,长大成为机动车驾驶人后会对骑行者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关照心,会更好地理解通行规则、维护交通秩序。

三、对完善我国非机动车通行安全管理的启示及建议

(一)善用交通工程措施,提升非机动车通行条件

1.通过“微更新”“微改造”织补非机动车道网络。开展城市非机动车道交通设施情况排查,识别非机动车道缺失、中断或宽度过窄的路段点位,推进非机动车指示标志、标线规范设置,通过工程量小、性价比高的局部改造和局部连通手段消除非机动车道系统障碍,构建级配清晰、贯通连续的非机动车道网络。电动自行车出行量大的城市可探索设置电动自行车道。

2.持续接长非机动车道设施短板。兼顾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混行交通特征,优化道路接入口、公交站台、桥下区域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形式,规范设置让行标志、标线,可彩色铺装机非交织冲突区域,凸显机动车让行规则,保障非机动车优先通行。加快设置机非隔离设施,加强机非隔离设施对减少机非冲突、降低事故伤害程度的重要作用。

3.优化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对于非机动车流量较大、道路较宽的交叉口,采取改动小、易实施、效果好的改造措施,如设置导流岛、非机动车前置等待区、左转弯待转区,开展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蓄水式”放行等交通组织。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机动车流量相对较小的交叉口,可采取非机动车信号灯“早启早断”的控制方式;在非机动车左转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可协调机动车左转相位,实现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

(二)精准治理安全风险,改善非机动车通行安全

1.聚焦交通安全风险集中的交叉口和路段。执法管理地点的选取对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治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借鉴纽约经验,对发生死亡或重伤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地点位置编码定位,进而对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风险突出的道路点位进行排查诊断,研究论证不同道路设施设置形式、交通组织方式对非机动车通行安全的影响,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的措施提升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安全。

2.合理设置隔离设施减少机非冲突。路段上,可根据道路类型、交通运行特征选取适配的机非隔离设施,通过路内停车泊位、隔离桩、缓冲带等隔离设施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物理分隔。

在交叉口,应关注降低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可通过优化信号相位,在时间上分隔转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冲突;可通过设置导流岛、隔离桩、让行标志标线等设施,在空间上减少转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线路冲突。

3.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执法手段。面对我国非机动车数量多、交通违法普遍的现实,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仍是非机动车执法管理最有效的举措之一,通过探索更为丰富的教育方式强化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借鉴欧洲城市经验,骑行安全宣传教育既需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安全骑行理念和防护措施,更需聚焦老年人、学生、配送骑手等特殊群体的安全知识需求。

*文图/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赵琳娜、戴帅、褚昭明、杨钧剑,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7期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