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四海:开疆破土,海信网络科技经营策略变局

  1. 主页 > Tvoice > 人物

智能交通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法则。在当下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中,城市交通领域的系统集成商经过接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面临迄今为止最大的生存挑战。

减税降费、房地产政策调控、土地财政放缓、严格把控地方债务,用户财政支付挑战严峻。

1、“新常态”下的2021年

赛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车路协同市场过亿项目共计20项,市场规模总计约为44.9亿,同比增长136%。

136%的高增长得益于超大型项目对市场的贡献。

深圳市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平台一期项目,9.7亿中标;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智能化选择投资人项目,预算7.2亿;嘉兴市2020年度政府数字化转型统建二期服务项目,7.4亿中标。三个项目合计约占过亿项目总规模的54%。

过于集中的单体项目投资并没有普惠更多的行业企业,并没有明显迹象扭转自2017年以来的市场投资比较低沉的“新常态”。

受宏观经济影响,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在2017年迎来拐点,年度市场投资规模由之前多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一位数,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2020年,虽然在疫情背景下,在新基建、车路协同、智慧停车等系列利好政策加持下,年度市场投资再次回归到两位数增长,但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群雄并起的央企、地方国企;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的传统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这些机构的市场进入让竞争环境更加复杂。

进入2021年,最终用户项目支付能力,项目付款条件没有发生明显改观。

以我国经济比较好的山东省为例,赛文研究院近日的调研,众多项目在项目中标、主要设备进场后常态化是零支付,“设备全部进场,安装验收完毕且签收合格后”才开始付款,付款额度30-90%,其余款项在验收合格后一年,或质保期满后,或项目审计后再无息支付。

这些工程进度控制节点仿佛成了主观上延缓资金支付的控制节点。对于冲在项目总包一线的集成商而言,现金流挑战非常严峻。

众多的市场进入者让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集中度也处于下降趋势。根据赛文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CR4(TOP4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由2017年的12.9连年下降到2020年的6.7,市场更加分散,竞争异常激烈。

导致市场集中度明显下滑的原因在于市场进入者数量增多,而数量增多背后则是智能交通市场产品的同质性大于创新性,创新乏力,不同场景下具有实战能力的技术含量不高。

赛文研究院数据显示,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投资中,投资占比最大的交通信号设备与系统,交通视频设备与系统(电子警察、卡口、道路视频监控 )合计约占到年度市场投资的60%,而交通信号与交通视频两个细分市场,产品高度标准化,几无差异化。

除此之外,另一款城市交通管理的核心产品——交通指挥类设备与系统也高度的同质化。这些产品的高度标准化为没有行业经验、没有技术储备的新市场进入者带来便利。

实际上,无论是名词创新、技术创新、新商业模式都会给用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带来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危机、危机,危难之中存在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哪家企业服务做得更好一点,技术变革做得更好一点,就有可能会一枝独秀,做出新的竞争力。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的头部企业大都开始思考发展出路,调整方向。

易华录、上海电科、银江股份、上海宝康、杰瑞电子、南京莱斯这些城市智能交通头部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有比较大的调整与变化。而作为过去十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总业绩第一名的海信网络科技,其变化与动向尤其令人关注。

近日,赛文交通网与海信网络科技总裁张四海进行了深度对话,就海信网络科技面临复杂市场环境的应对之策,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2、海信五年新发展战略

智能交通品牌升级成智慧城市品牌

海信网络科技(以下简称“海信”)在2020年重新制定了公司的新五年发展规划,针对如何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海信年度营收规模已经接近40亿,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除了需要将原有优势业务领域与市场区域进一步做深之外,通过新市场区域拓展,业务领域拓宽是必然选择。

目前,海信已经在五个领域完成了业务布局,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公共安全、轨道交通、智慧建筑。其中,把智能交通品牌升级成智慧城市品牌,开拓智慧城市业务是海信的重要选择和突破口。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地铁、高速公路,海信在交通领域几十年的积累为智慧城市业务的开拓创造良好基础。

近年来,海信智慧城市业务板块还陆续开拓了自主建设的智慧应急、智慧街区、城市云脑、智慧路标等业务领域,还通过行业合作,开拓了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领域,并打造一系列典型案例。

青岛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成都市数据中心管理平台、青岛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信息信息指挥平台、贵阳市人民大道智慧街区、江门市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

2020年9月25日,在潍坊举办的第六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上,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海信网络科技董事长陈维强向全球正式发布了“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宣告了以海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的“智慧城市”新模式的到来,亮剑智慧城市“新赛道”。

2021年9月,在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上,陈维强强调,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从人的体验出发,采用双云脑模式,以政府建设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围绕城市中千业百态,通过海信自建的智通城、信我家、海信爱家,拉通各类智慧化应用,连接触达市民,有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效果。

截止到目前,海信已成功打造了150多个智慧场景,海信“智慧新生活之城”蓝图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图片

3、海信“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

根据海信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发布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陈维强的公开宣讲活动几乎都围绕智慧城市展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加大硬件产品研发投入

海信智慧交通的发展始于城市交通信号(机)控制系统和智慧公交。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项目中,海信信号机击败国际巨头获得中标,一战成名。自2000年投入研发的海信车载机也已在全国19个城市的BRT项目和54个城市的常规公交项目中使用,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2008年,海信成立轨道交通事业部,进入轨道交通市场。遵循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路径,经过十年努力,海信掌握了轨道交通的第一个核心——综合监控系统,近年开通的青岛地铁3号线、4号线、8号线、11号线等就应用了海信的这一系统。

2019年,海信网络科技与北京交大微联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青岛海信微联信号有限公司,进军轨道信号领域。

北京交大微联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的神州高铁的控股子公司,自成立来一直深耕于信号控制领域,其安全信号系统已在国内十多个城市2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推广使用。对海信来说,这是其布局轨道交通产业的关键第二步,切入城市轨道交通更核心的信号系统。

海信一直被认为是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软硬件产品基因,重视产品研发、技术投入的企业代表。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必须要努力掌握自主产品。

海信网络科技总裁张四海认为,未来公司发展中,自主产品的占比仍然需要提高,充分利用海信具有硬件研发能力和产品基因的优势,进一步充实或者加大在自主产品上的投入,尤其在硬件产品上的投入。

2021年,海信加大了研发人员的招聘投入,特别是硬件工程师的招聘。时下具有市场前景的MEC、雷视一体机,包括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品都在研发之中。图片

地方集成生态合作平台的建立

在海信网络科技以往市场营销中,几乎全部都是依靠海信自有团队,获得信息、接触用户、策划方案、提出构想 、施工交付,项目实施过程覆盖全链条,自我实现闭环。

就目前智能交通市场环境而言,市场集中度呈现更加分散发展趋势,其中省内各地方、区域内的中小集成商、工程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他们分解并获得了部分投资项目,这也是市场集中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对而言,这些活跃在省内或者周边几个城市开拓业务的企业,智能交通技术与解决方案能力比较弱,资金实力不强,项目管理欠缺经验,但他们对经营区域商务环境熟悉,可以快速对用户需求进行反馈,与用户之间具有高粘性互动。

张四海对赛文交通网表示,2021年,海信在战略上提出,未来公司将利用地方企业的沟通优势,生态合作,开拓市场。

张四海说,海信的内部管理叫确保“存量”,进一步把“增量”做大。存量市场是海信原有的市场,仍然以海信竞争的方式去做,而增量市场就让利给当地企业,谁能给海信带来价值,海信就可以多一点让利给他,只要在项目中使用海信产品。

截止到9月,海信网络科技已经与90多家地方集成生态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地企业的服务成本低。与数量更多,覆盖更广的地方企业合作开辟新战场,无疑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输出产品、输出管理经验、输出品牌则成为海信打造To B类营销平台的主要抓手。

一方面丰富自主产品品类,加强硬件产品研发,另外一方面建立集成生态,甚至接受“被集成”,这是城市智能交通大型集成商的一个重要变化。

国际化

过去20年是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我国智能交通企业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积累与打磨自主产品,另外一件是享受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智能交通投资红利,两件事相辅相成,最终成长起一大批具有实力的企业,跃跃欲试,开疆破土。

近几年,智能交通头部企业纷纷试水海外市场,将全球市场作为下一个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战略为企业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前一阶段,业界广泛传说某国际知名企业计划将全球智能交通业务整体出售,就引来了国内众多企业的咨询、接洽。

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海信也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研究就几个方向如何提升规模,如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等相关问题。

04 海信的生态发展

面对用户支付能力的持续乏力,面对科技巨头市场进入的不断涌入,面对公司自身发展的增长要求,众多智能交通企业都在调整经营战略、战术,以适应发展要求。

在海信众多的调整变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是生态合作战略的推出。以往海信在市场中更多是独来独往的印象,而现在则开始更多强调生态合作。

2020年5月,海信加入百度Apollo生态,发力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生态合作开始破冰,这在海信之前的印象中是不可想象的举动;8月,海信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圈成立,百度、博世(中国)、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中车株洲等企业加入;2021年9月,海信正式发布生态合作战略,详细阐述海信生态合作模式、生态发展规划、生态价值、合作流程等建设路径。

海信生态战略的发布除了有市场环境变化,企业需要保持高速增长等影响因素之外,也是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实施,和更积极激活创新需求的使然。

在海信生态合作战略发布会上,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工程师牟三钢表示,海信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各领域发展300+家生态合作伙伴,未来构建强大的“1+1+1+1+3”朋友圈。

▪ 行业垂直应用合作(100+):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水务、智慧安监、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智慧城市各垂直应用领域TOP5厂商

▪ 千业百态场景开发合作(1000+):重点面向项目所在地优秀企业、开发者,围绕本地智慧新生活的需求,基于云脑开放架构的场景应用开发合作,带动当地“智慧”经济发展

▪ 云脑基础能力及工具合作(100+):基于云脑架构的工具系统TOP5厂商

▪ 面向业务的算法合作(1000+):面向业务的各类算法开发商,进入云脑算法仓

▪ 智能硬件合作(300+):面向全国各地市开展海信智能硬件产品的代理销售

张四海对赛文交通网表示,海信的生态伙伴不是渠道商,是真切的伙伴,海信会给伙伴很好的让利。在这件事上海信非常积极,在一些工作上的安排也做得比较具体。张四海表示,海信与生态伙伴2021年大约有2个亿的签单,2022年则希望达到8个亿左右的合作规模。

写在最后

从我国智能交通企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一家企业能够持续不断的成长,面对复杂环境抗风险能力更强,有两张牌是必须具备的。

一个是重视专业技术投入,产品做得好;另外一个就是面向客户的服务做得好,受到认可。

根据赛文研究院多年数据统计,在我国智能交通领域,业绩常年位居TOP前列的企业都具有这些特征,而那些在榜单中进进出出、昙花一现的企业无一例外,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以城市交通为例,在2016-2020年业绩TOP20总榜单中,海信网络科技、易华录、浙大中控信息、大华、海康、南京莱斯、千方科技、连云港杰瑞电子、上海宝康、上海电科、榕亨等企业,在交通信号机、交通视频监控等产品与技术应用方面都有比较深厚的储备,背后都有大量的研发与技术投入。

张四海认为,海信多年以来一直位居行业前列,是由于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信号机)敲开智能交通市场的门,在集成指挥平台软件上也做了大投入,不断打磨。这两块是智能交通管理市场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所在。

除此之外,海信还狠抓了面向客户的服务。在全国海信覆盖的150多个城市里面,只要有千万级以上的项目,就有海信的服务人员驻地。

张四海说,海信在市场中竞争的专长是可以直接跟最终用户的主要领导做好沟通,甚至与主要使用的部门领导做好沟通,他们认可海信的技术,海信才得以进入这些市场。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海信只打技术和服务这两张牌,没有别的牌。

加载中~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