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自动驾驶

行业观点:交通毫米波雷达的「阵痛与竞争」

行业正面临洗牌

微信图片_20240111140856.png

赛文交通网 智能交通 车路协同

刚刚过去的2023对于交通毫米波雷达行业来说是怎样的一年?有人说,是寡淡的一年,毫米波雷达无新鲜事,尽管越来越多细分场景被挖掘,但技术层面没有太大突破。也有人说,是变化的一年,除传统雷达厂商外,越来越多玩家入局交通毫米波雷达赛道。还有人说,是暗流涌动的一年,频段新政一声惊雷之后,行业正面临洗牌......

就行业时下关心的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应用、频段等问题,赛文网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领导、用户单位、院校及新入局的雷达厂家等多方行业参与者。听听他们如何评价交通毫米波雷达的“今天”与“明天”。

感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通信导航管理处正高级工程师/副处长康小勇、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安全与智慧交通院副院长关小杰、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青、广州市德赛西威智慧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俊峰对本篇内容的支持。

Q1:除传统的雷达厂商之外,集成商、车端硬件厂商、信号机厂商近两年也开始参与到路侧雷达行业中来,陆续推出雷达产品,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现象?

陈俊峰:需求层面,当前各品类交通产品空间有限,而雷达在各个项目中出现比例较高,需求相对比较旺盛,所以吸引了大量厂商。

应用层面,为配合用户,很多厂商需要进行联调或者二次开发,对于非自研的设备来说很难实现,也很难形成完善的系统,这刺激了部分厂商的雷达自研需求。

产品层面,当前交通毫米波雷达行业很多标准、操作尚不规范,导致仍存在品控参差不齐,参数虚标等问题。德赛西威认为行业在产品、质量层面尚未出现高烈度的竞争,这也是雷达市场的机会。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国产芯片、方案公司的兴起,也是当前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但整体而言,雷达是一个对于固定资产投入有一定要求的行业,仿真实验、测试、制造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若厂商的综合实力不足,就容易导致只能做出雷达,却不一定能做出好雷达的结果。

未来能做出好产品的厂家,能更好的配合用户,满足更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质量并不是用户选择雷达的唯一因素,渠道能力同样重要,各厂商都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他们可能会更多针对较为细分的市场、特殊功能类的场景进行挖掘,通过包装差异化的功能与用途避开同质化竞争。

Q2:更多厂商竞争带来了哪些变化?

刘海青:雷达产品的多元化使得价格不断降低,由早期的2-3万元一台,到现在几千元,这对用户而言是件好事情,极大的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同时,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也促进了雷达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相比前些年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在广泛竞争的条件下,部分企业为了提高所谓的“竞争力”和市场生存能力,往往产品宣传言过其实。

比如“雷视融合”或“雷视一体”设备,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很多市场产品是不具备视频分析和数据融合功能的,仅仅是在雷达上面加上了一个摄像头做视频回传,但是对外宣传确具备相关雷视融合分析的功能,这对客户的选择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再比如,一些雷达的参数性能,通常是在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得到,在实际道路环境中,表现差强人意,甚至远远达不到宣称的指标性能。

Q3:当前毫米波雷达产品能否满足高速、交管、车路协同等场景基本应用需求?还存在哪些痛点与短板?

关小杰:从成都二绕、沪杭甬、京哈、福泉、南昌绕城等几个示范路段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毫米波雷达产品基本能满足车流数字化和事件检测的全天候各类场景。

但由于雷达有效检测距离仍较短,导致部署规模过大,超过了视频的布设密度,需要新增立柱安装,同时车牌获取投入资源较多,车牌与轨迹挂接难度较大,调试周期长,上图效果参差不齐,孪生之后对于业务场景的联动及快发现、快处置的策略仍然存在大量的投入才能完善。

刘海青:毫米波雷达进行流量、速度等指标检测,还是能够较好的满足基本交管需求,目前市场上的应用案例也较多。但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雷达自身检测原理(多普勒效应)的不足,导致雷达对静止或低速目标识别不敏感,以及遮挡问题,目前几乎所有雷达产品都采用了数据补偿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雷达芯片检测的是目标的点云数据,而对于车辆的识别,是对点云数据进行算法聚合后的结果。

可以说,雷达检测的目标,有一定的虚假性,不是直接检测的结果,都经过了算法的处理。这相比地磁、线圈等直接磁感检测手段,这种“加工过”的目标状态数据,可信度本身就不足。

2、雷达的优势在于速度识别和连续目标轨迹的跟踪,而目前行业的应用,主要还是利用其代替线圈或地磁,没有更深入的业务场景能够把雷达的价值给发挥出来。高投入没有对应高效益,雷达设备的利用价值空间还很大。

Q4:检测不准确、效果参差不齐、数据可信度不足、虚标严重的问题是何原因造成的?

陈俊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雷达设计、制造过程中测试环节的缺失。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比较精细的产品,对产品的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算法与软件设计有较高的研发能力要求。同时需要对制造品控严格把关,比如,雷达的射频设计和天线生产都需要保证很高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影响最终实际表现。

当前市场上部分雷达厂家,虽有设计,但却缺乏足够的测试,研发完成后直接上路测试然后就投产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信号仿真和环境试验等关键步骤严重缺乏。

一些雷达在生产环节也很不规范,良品率非常低,实际应用时就容易出现算法不稳定、产品性能不稳定的情况。因此,产出的产品受个体一致性波动较大,批次性能不稳定,容易有缺陷,这也是小规模作坊式试产和大规模工业量产的区别。

Q5:下一步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的竞争关键点是什么?

刘海青:个人认为,下一步雷达市场的竞争关键点,有两个:

1、雷达数据的可靠性,如何提高低速、静止、遮挡等情况下的目标检测可靠性和准确性;

2、业务应用场景方面的竞争点,包括基于雷达轨迹数据的交通管控和评价、车路协同等解决方案。

陈俊峰:当前雷达市场与场景是多样化的,作为厂家,首先应找到更贴合用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

以德赛西威自身为例,计划陆续推出覆盖400米、550米、700米、1000米、4D毫米波雷达等多种规格镜头和探测距离的雷视一体机在内的数十款产品,以完整的雷达产品族群面向市场。甚至为部分客户进行定制开发和制造,来增强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同质化竞争终究会落在价格竞争上,在满足产品准确率、全天候能力等基本前提后,成本是我们最重点把控的因素,也是雷达产品大规模应用背景下业主所关心的。

最后,我们也会通过展会等渠道平台做好产品展示与用户调研,今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3月合肥的高速机电信息展和4月厦门的警用装备展。

Q6:今年频段新政策的颁布有哪些背景?新政落地半年,对路侧雷达行业的产业布局与应用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康小勇:2012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ITU-R M.1452-2技术建议书中,已经将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毫米波车载雷防撞雷达和无线电通信系统的频率范围及技术特性予以发布,就76GHz-81GHz频率应用于汽车毫米波雷达予以了建议,2021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工信部无〔2021〕181号)明确了将76GHz-79GHz频段用于车载雷达应用,并明确规定了该频段不能用于其它类型的陆基雷达,79GHz~81GHz频段的归属迟迟没有决定。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优于国际水平,在智慧交通基础实施建设设方面对频段资源的需求是迫切的。

早在2020-2022年间行业其实对于频段能否共存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担忧与猜想,这段时间也相当一段缓冲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过了多轮的验证与意见征求,2023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的出台也有迹可循。

新频段资源划分政策的出台不论对(雷达)使用者、业主单位,还是设备提供商、产业链的供应商,影响都是很大的,业界很多朋友对此有些措手不及。但不论接受与否,79GHz~81GHz频段划分用于车端已成事实。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划分本身就具有产业引领的意义,由于同频干扰的存在,频段共用当前被认为是有风险的,未来能否与路侧共用,需要先回答这个问题再考虑其他因素。

在数字交通及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毫米波雷达作为感知的重要部分,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关于该频段的划分,行业需要一些时间在无线电频段资源、产业支撑、应用、管理四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关小杰: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雷达厂商的频段能否使用看法不一致。通过咨询国内几个知名厂商,可以看出行业对此理解不一,24G厂商认为迎来了春天,可以合法使用;77G厂商认为无委会并无明确禁止,仍然可以使用,同时会积极研发94G频段相应的芯片、电路等,部分厂商一直都有90G甚至更高频段的技术储备,但受制于芯片无法规模化生产。

二是对使用方在雷达设备选型影响较大。特别是处于正在设计或招标阶段的项目,将会直接影响技术路线的选择,部分要求高精度孪生的项目甚至直接转为激光雷达,毫米波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空档期。

陈俊峰:对企业来说,频段政策出现的变动既是技术的考验,也是财力的考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可能会加速一些企业的出局。

对德赛西威本身来说,母公司发展稳健,汽车雷达业务位居行业头部,雷达业务有非常强的上游供应链和制造保障,开发团队有很好的平台技术储备和模块化技术储备。所以频段政策的变化影响并不是很大,有能力做到快速响应频段转换。

Q7:94G能否取代24G和77G毫米波雷达的地位?如何看待毫米波雷达频段的未来?

刘海青:目前,77GHz频段不再应用于路基雷达。94G高频雷达技术的应用给交通检测带来新的机遇。这类雷达的分辨率、准确性、检测范围等方面相比24G和77G更优,在此技术支撑下,对车辆目标的跟踪和空间轨迹检测能力也会大大提升。从业务应用角度讲,94G雷达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至于能否取代24G和77G,个人觉得关键还是成本因素。

康小勇: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无线电频段资源已经成为了攫取性需求。交通强国建设,智能交通的发展对频段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具体哪个频段更适合交通毫米波雷达,还是根据不同需求场景特性综合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特性、资源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

Q8:如何评价雷达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刘海青:雷达产业链较长,设计半导体、光学元器件、芯片、传感器、PCB、制造等,近年来国产化进程较快,然而,作为高精密设备,雷达的研发、生产、应用各个环节要求都比较严苛,国产化产品虽然已经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高水平的雷达仍依赖进口,雷达产业链完全国产化任重道远。

写在最后

基于赛文研究院数据,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虽然已经开始了一定烈度的价格竞争,但渠道、地缘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头部雷达厂商的市场扩张,行业尚未出现类似视频监控领域“海大宇”这样的统治者,还有很大竞争空间。

从市场集中度看,交通毫米波雷达距离行业成熟还有一段距离要走,频段资源的划分正在加速这一过程,2024将迎来的或许是更猛烈的竞争......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