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五四特稿 | 李瑞敏:从人性的尺度思虑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尺度应当从人性的尺度去考虑,来进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自从金庸老爷子去世后,似乎没再读过人物传记,再之前阅读的传记依稀记得还是《乔布斯传》,至今已10年之久。近日,恰逢简•雅各布斯诞辰106年之时(其出生日:1916年5月4日),其中文传记《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年初出版,假期得以一览。偶有所思,小撰一文。

城市——城市到底是什么? 

城市到底是什么?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众多的书籍给出了众多的定义,颇具相似性。《雅典宪章》确定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实际上是代表了生活的四个方面。

然而,专业的视角看到的城市是专业的,而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的视角所看到的城市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清晰的划分。

对于市民而言,生活二字所代表的含义似乎不一定划分的多么清晰,而涵盖了日常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城市中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城市的发展尺度应当从人性的尺度去考虑,来进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而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高架公路、巨大社区的尺度似乎超出了人们的舒适的感官范围。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所以能够引起众多不同类型人群的关注,与其从生活角度出发、从观察者角度出发形成的成果而引起共鸣不无关系。

 交通——相似的过程总是在不同的地方重复 

在城市交通发展领域,小汽车主导下的机动化社会发展,城市将几乎所有的交通道路资源全部用来满足小汽车的通行和停放,这样的一个过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期上演,具体过程虽有不同,但结果类似。

数十年来,国内的城市也在重复走国外已经走过的老路。而不同的是,有些城市进程较早,早已意识到机动化带来的问题,及早进行了转型,时至今日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哥本哈根等;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开始在将更多的城市空间还给自行车和行人,例如首尔的清溪川高架改造、纽约的《抢街》、伦敦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等,近年来的北京等城市亦在致力于将更多的城市道路空间还于自行车交通等。

(“对于在知识上、社会上、政治上等各方面都和简针锋相对的罗伯特•摩西而言,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会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摘自《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值得反思。) 

同样,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区别和差异。一方面在老城区周边不断开发新的城区,另一方面也必定要走旧城改造的路径。

简•雅各布斯所在的西村地区也不过是纽约旧城改造过程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所区别的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是全盘的推倒重建,还是在保留历史街区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改造和提升,着实是一个考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者智力(治理)水平的一个方面。

我国的城市发展虽然具有我国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与机动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例如同样面临是否继续大力建设城市快速路等主要通道,同样面临大量城市老旧街区的更新等,因此作为后发者,我国城市如何发挥后发的优势,更好的从已有的发展中学习经验教训,探索到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之路,是对我们现在的考验。

 无奈——电动自行车之殇 

近年来做了点小研究,关注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尤为关注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促进电动自行车骑乘者佩戴安全头盔的事宜。众多城市和地区的实际数据表明,佩戴头盔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中电动自行车骑乘者重伤和死亡的比例,前几天也接受了一个采访。

image.png

实际上,受制于多种因素,如不便、开销等,佩戴头盔确实不会非常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目前情况下,却似乎又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被动”手段。

而理想情况之一应该是,能够为电动自行车(其实也包括自行车)骑乘者提供良好、安全的通行空间,当能够从空间上、轨迹上、时间上将电动自行车与各类机动车进行分开后,碰撞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总量自然会下降,而总的交通事故伤亡亦可以得到良好的抑制。

当然,即使如此,佩戴安全头盔也可以在偶然的情况下进行良好的保护,但至少不会显得如目前般尴尬。

 科技——究竟会如何改变城市交通 

撇开像飞行汽车等此类科技的成熟或许会带来新的出行方式以外(取决于如何认为),目前的科技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更多的体现在对已有各类交通工具的运营组织改进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领域的运营组织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统称智能交通的各种技术深刻影响着私人小汽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自行车出行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城市交通所面临的高峰拥堵、事故风险依然存在且未见有显著好转之象。

“能够向前发展的思想所需要的先决条件:一个对面临问题的正确认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当前各种新名词满天飞的情况下,回归本源,我们是否对城市交通问题有了清晰的正确认识?

近日读《城市出行预测学: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个感受是我们有众多的学者在致力于使用各种的科学方法来预测城市交通需求,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级别,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已有足够的手段准确的预测城市交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

应该说也不尽然,否则也不会出现新建的一些交通基础设施很快在高峰期达到饱和状态等(当然肯定不全是需求预测不够精准的问题,规划、设计上的拉胯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此种局面)。

未来,科技需要更好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众多方面发挥其潜在的作用,以实现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良好促进。

 街区——城市生活的根本范畴 

近几年的特殊时期,反倒有了更多体会街区生活的机会,特殊封闭时期,也从窗户上向外去看道路上的形形色色,然而,虽有沿街的各类商铺展现着城市的热闹活力,也有众多的大长街区在钢铁栅栏及刺丝滚笼等的防护下显得那么的死气沉沉,更勿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浓墨重彩所描述的宽广(如20-30英尺)的人行道已寥若晨星,而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也更多的被局限在了小区内的空间,但是又要考虑绿化等要求,留给孩子们的空间着实不多。

近期所住小区一侧沿河空间进行了整修,原来难以触及的荒凉之地增加了步道、小型球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及小广场等,人气显著提升,原来不过是一条小河与两个小区围栏所夹的宽不过十余米长达数百米的狭长地带有了热闹的人气。诚然,奥森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代表,但这种小型区域的建设亦增加了街区的活力。

曾经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城市的发展难免存在兼顾不到的现象。未来,在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在不断改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有国外众多城市已有成与败的实践前提下,我们的大城市将生机盎然,各利益相关者将一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家园。

传记读罢,掩卷而思,简•雅各布斯能够写出此堪称伟大之作,亦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

  • 自由的童年生活——自由、批判性思维的存在;

  • 缤纷的生活旅程——对美国多个大城市的实地考察;

  • 丰富的从业经历——多年从事与城市、建筑等有关的文字工作;

  • 优秀的文笔能力——从小具有出色的文笔水平,此为不朽之作的必不可少因素;

  • 坚实的资助支持——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的资助使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专心于写作。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