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李瑞敏:读《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有感

及至开卷,则欲罢不能,专业使然,内容倍感亲切,虽无法一气呵成伏案览毕,亦尽量忙里偷闲潜心勤学,数日即过,思绪万千。书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摘撷数点阅读中的感触

1622425786423225.png

出品 | 赛文交通网

作者 | 李瑞敏

编辑 | 小玖

月余前,蒙李克平教授赠书,得杨先生签名版,幸甚!

然杂务缠身,迟迟未能拜读。桂林交通工程教指委会议引起个人对交通工程的再思考,忽念及欲对交通工程探究思索,当应学习国内交通工程学科前辈之工作。会后返京始研读杨佩昆教授的史实传记《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

及至开卷,则欲罢不能,专业使然,内容倍感亲切,虽无法一气呵成伏案览毕,亦尽量忙里偷闲潜心勤学,数日即过,思绪万千。 

书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摘撷数点阅读中的感触。 

交通工程走过的弯路

其实也难言“弯路”,可能只是自己的认识局限。

近年来,城市交通中,我们开始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一个代表性的方面是开始更多使用“街道”,“街道”与“道路”二者含义应有不同,以体现对全部交通方式出行者的重视。

但是从书中所述“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已有以生活功能为主的“街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之分”(P19)。然而直到半个世纪后,我们才又开始重视“街道”与“道路”之分,个中缘由可能较多,但交通工程被机动化的发展所牵引而对除小汽车外的交通方式曾严重重视不足亦有关系,念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或许交通工程的一些正确的基本理念从未改变,变的只是遮住了这些理念的表象。

交通工程的研究需要实地工作

书中提到杨先生为了更好地研究交通流等,去当交警以便融入交通系统。在1977年后,又同数位先生一起去交叉口观测车辆通行状况的数据,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批资料是“空前绝后”的——像他们这样到现场去观测第一手数据,并做统计、分析,得出的这样一批交流资料,是国内以前、以后从未有人做过的工作”(P55)。

当然,现在随着采集技术的发展,可能真的不需要交通工程研究人员风吹日晒的站路口,但是这种实地踏勘、尊重事实的态度是永不会变的,可敬的是先生们如此的科研态度,可叹是的“绝后”的工作现象。

无论何时,我辈需注意,“交通工程研究不是一项空对空、坐在书斋里查查资料,写写论文的营生,而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数据基础上的科学分析工作”(P75)。

交通工程需要学科整合

“七五”攻关,杨先生为总负责,主要负责控制系统核心软件的研发,而另邀单位完成相应的硬件的研发工作,故此有28所的参与。这已经体现了交通工程的发展需要多学科整合的特点,而非直到现在才有如此的体现。更为关键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划分以及合作的形式,“术”固然重要,但不应取代或无视“道”的存在。

交通工程需要恪守本源

交通工程的定义虽未严格统一,但学科目标还是颇为明确:通过规划、管理等手段,实现一个更好的交通系统(偏重道路)。而更好的去规划和管理交通系统,则需要对交通系统有更为根本的认识,例如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交通需求;需要对交通时空资源有更好的使用,例如路口的渠化设计及信号控制优化等。

杨先生较大心力致于对交通流的认识、对交通控制的研究、对道路设计的关注等,实为交通工程的主要内容。

为学者宁静致远

从业十余年来,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的一个原因是可以自由探索一些感兴趣的事情。人的精力终将有限,如何选择乃是关键。杨先生一生的众多方面也体现了不为名所累,进而有更多精力致力于专业研究。

本文成稿之时,恰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之际,我辈楷模,深感悲痛。然环顾四周,当“图片误用”屡见不鲜时,是否应有所思?

交通工程似乎应“立根本,拥全域”

书中提到过同济大学原“城市建设系”的发展历史,引用书中苏联专家的话“你们知道在苏联,城市建设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干什么的吗?都是当专管城市建设工程的副市长、城建局长和总工程师的啊!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得专,但是只专一项工程,其他工程他们什么都不懂。你们对城市建设工程有关的课程样样都学,样样都懂,这就是你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样样都懂,才能成为领导、管理各专项工程师的城市建设副市长或总工程师的人才”(P23)。

或许完全代入并不合适,但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是否应该成为与交通工程领域有关的总工程师类的人才呢?而其他的专业,应该是拥抱的对象,但不应是能够被其取而代之的。我辈仍需努力。 

掩卷而思,感慨万端。望未来,视交通工程满腔热情;环四周,叹交叉融合浮云遮眼。与半个世纪前相比,虽时过境迁,交通工程所面临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然以史为鉴,交通工程的内涵、学者从业的风节等不应有根本的变化。 

后记 

技术频迭,需立足实质本源;

工具日炫,仍谨记学科初衷;

红尘纷扰,亦坚守行业质朴;

浮云障眼,谨拥抱创新发展。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创新、概念漫天飞舞,学科交叉日渐广泛,然交通工程实质应无甚改变。 

附:有感而发——致杨佩昆先生

华夏大地,都邑腾飞,轮辇漫城。

循发展前沿,开拓日新;远溯博索,勤勉神凝。

磨砥淬励,笃行无怠,应时立派不惑龄。

唯求实,叹喧哗世间,守正难迎。

往昔坎坷峥嵘,幸静待花开终繁荣。

怿交通控制,开宗创学;精细设计,本立道生。

混合车流,智能管理,耄耋犹念民众行。

憬未来,愿先生硕果,积厚兴盛。

作者简介:李瑞敏,清华大学副教授

*文章未经本站授权禁止转载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