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扒掉AI“大厂”底裤后看产业投资

概念炒过头,就是高估值;高估值下产品不落地,产业链上找不到定位,业绩自然不会好看。

编者按:今年糟心的事儿还真是多,让人过得挺压抑,尤其最近一段,有点寝食难安的赶脚了。

万事总有两面性,新冠疫情大浪在无情横扫全球经济的同时,也将一些沉渣卷起,加速了淘汰和更新的进度。比如最近连续看了几篇关于写AI“独角兽”的文章,从热捧变成了旁观,从旁观变成了横眉冷对,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章居然不是垂直行业媒体写的,而是出自受众很大的科技类、IT类媒体的手笔。

这可以看成是一个信号,吹响了泛AI企业洗牌的号角。(有时间可以看看《我为什么不投商汤》、《谁杀死了那只独角兽?》)

AI搞行业 难得糊涂 

这些文章里提到的主要观点,整理后可以大致归类:估值过高、落地困难、产品竞争力差、公司亏损过大、财务猫腻很多、市场不景气情况下上市困难等等。

blob.png

AI企业让人惊掉下巴的估值(图片来源:ToB头条)

落地困难,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这在于泛AI(算法和硬件芯片等)企业在具体行业产业链上是否是不可或缺的,是否是产业链当中的一环?其实答案从一开始就是否定的,这些泛AI公司,在现有的如安防、汽车等领域,本身就是外来户,通用场景、普惠式的算法和芯片,没有时间和用户磨合,很难应用到这些行业千差万别的用户场景需求中。

他们既不是上游不可替代的供应商,也不是下游用户端、集成商端满足细小需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还跟中间的设备商有竞争。

落地?对不起,信号不好听不清。

估值过高和亏损是在一起的。

概念炒过头,就是高估值;高估值下产品不落地,产业链上找不到定位,业绩自然不会好看。用户不是傻子,用户会用合同投票站台。估值越高,后边进来的就投的越多,也就越不允许估值降下来。用机构的钱堵窟窿,再用这些钱搞投资,摆开架势与互联网企业和实体公司搞阵地战。

盈利?对不起,我想静静。

产品竞争力差这个,我们看对标就行了。

寒武纪也好,深鉴也好,对标英伟达。哈?别说产品没达到同等水平,就是达到了,没有差异也会变成生态和用户竞争,那岂不是会被英伟达捶到怀疑人生吗?!

另外,有文章提到的做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跟不上,其实只适合做物流的小车车用,但是当时吹的天花乱坠,资本被忽悠了,人家非要让你上消费汽车赛道,这等于给汽车安了四个自行车轱辘,工地的四轮水泥小斗车去跑F1。况且算法这东西,很多早就开源了,还拿着当个宝贝似的卖。

技术?对不起,要啥自行车啊。

上市难,猫腻多,这个是历来的传统拿手项目。

没业绩、不盈利,不影响我买业绩;没利润,没关系,用对赌造,再不行裁员;没流水,让下游压货呗,不付款就是了。不过这些一切的一切,到了二级市场严格的监管面前,在“你天生就有罪”的逻辑下,很难不露出马脚。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再圆也成不了太阳。今年这个年景,各方都会特别谨慎,上来就得把为什么亏了这么多钱还估值这么高的神奇逻辑说明白。

上市?对不起,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以上的以上,其实垂直行业媒体早就在说了。我和我的很多行业同事,一直不遗余力的在他们鼎盛的时候“唱衰”,然后被无数次的嘲笑“你个做安防的懂得啥”。

行业媒体三五年前就看明白的东西,科技媒体比我们前卫的多,早就看清了。不过收了人家的钱,你就不好再骂人家。

这些AI企业,哪个不是拿奖拿到手软。你以为奖真是不要钱白拿啊?

这一次转向,想必是AI诸神发昏引发投资人的宙斯之怒。一场新冠,扒掉了多少人的裤衩儿。

投资人也得想:坑了老子那么多钱,还TM的不挣钱,估值这么高、窟窿这么大,上市都上不去,老子非找人骂死你。

投资内生还是外延?

说新冠横扫全球经济,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和机构、资本市场投资的态度会谨慎很多。国家层面不会再出4万亿搞大水漫灌,他们更愿意把钱投给国有企业,有任务、有目的、有考核的进行基础设施及项目、企业间投资。

而且现在国企投资,基本上要求要控股,这会对未来产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机构层面,平时与投资的前辈、同事、朋友聊得比较多,今年确实比较特殊。

一方面,是要谨慎,更加严格的进行风险管控,对投资对象的要求也比之前高了很多;另一方面,却在积极的寻找好项目,而且更看重现期效益,期望尽快变现。

而且目前放大抓小的趋势相当明显,更愿意投沉在下边名不见经传的细分领域企业。估值低,客户资源稳定,可预见的未来风险也比较低。

这个趋势,让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两条曲线同向靠拢,越来越像。但就个人观点看,这个层面产业资本确实比金融资本占优势。

第一,产业资本身在产业链里,是真正的补充产业链环节的价值投资;第二,产业资本一般是带着需求和项目找标的,投了之后能快速变现;第三,产业资本更懂行业。

比如海康要做物信融合,要做数据治理,第一大客户就是公安。虽然海康深耕公安领域,但一直以设备和项目见长,到大数据层面,尤其是介入信息网层面,必须要延伸产业链,做到公安信息化的集成里。这时候现做,从头做起,显然比较慢,为了满足这个业务需求,就找到了三汇进行投资。一个有项目、有资源、有设备、有平台,一个有软件、有积累,一拍即合。

这种投资是良性的,以业务为圆心展开的拓展产业链的投资,是向纵深要业绩的投资,是内生性的,而不是看准了热点找好项目。

今后,这类投资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这其实也是在鼓励踏踏实实做事儿的企业,只要业务过硬,不怕没人找。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龙头企业,可能是扮演投资的角色,也可能是标的。大华最近股票涨的不错,前一阵子风闻某通信运营巨头和电网巨头要投大华(都是国企),不知真假,但仅从业务关联上讲,确实存在互补的交集。

智能通信、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巨大,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业务链。大企业比较欠缺智能视频这块的技术和积累,如果能把视频类顶尖的企业纳入到体系里,还愁没人给做边缘智能?

还有说华为跟大华要有资本上的合作,这个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

华为机器视觉进入安防,抱着多大的希望还需观察。而且从今年新的架构看,华为把机器视觉划分到了Cloud&AI BG,怎么看怎么是技术底座。花几百亿从傅老板手里把大华买过来,短期看来有点不划算。

而且换个角度看,萤石独立出来上市,除了业绩增长外,与海康被制裁也有很大关系,害怕萤石受牵连。而大华和华为,两个被制裁的难兄难弟进行资本合作,这...有点不合常理吧。

不过大华在资本市场上一直很活跃,从各方面的信息看,一直在与各方谈,之前的阿里,现在的国企,易主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关键看谈没谈的拢。

还有一种,就是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资本。名头大,概念足,从来不缺钱(好羡慕腾讯的人均50万港元激励,有钱就是好)。

他们有能力、有名气拿下城市级项目,但怎么落地却很头疼。封面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不光是说CNN的。

所以要拿钱换资源,一直找好的投资项目。

我们看阿里、千方和宇视的联姻就明白了。城市大脑里最重要的人车管理在智能交通想落地,没千方和宇视,阿里能做?而被投资的企业,第一可以借助阿里的大平台拓展资源和项目,第二确实能用到一些阿里在云端的技术。

阿里投实体企业的套路,基本上是概念先行,而后开始踅摸,拿项目和投企业基本上是同步(不知道后不后悔投旷视)。

这与产业资本的内生和金融资本的撒网都不太一样,目前没办法评估好或者坏,只能交给时间评判。

但与实体投实体相比,还是不太看好项目型的投资,因为看不明白,所以觉得不可控。

后记

对华为最关键的一周已经来临。

近期,英国说禁用华为的通信设备,不过看执行日期,观望灯塔国大选结果的氛围浓厚。虽然非常反感不用华为不爱国的论调(任总三番五次的强调自己也反对),但在这个事情上,必须要鼓足了劲儿为华为加油呐喊。

西方国家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国际化,不是看它业务是否做到了全球,而是看它是否被西方控制或者让其参与其中,不走我说的国际化之路就要肢解你。

如果华为扛不住,灯塔国会觉得这个方式有用,将把这种方式复制到每一家对其国际竞争力构成威胁的中国公司身上。

一旦如此,我们面临的公平竞争环境将被彻底打破。

由此激起的全民反抗和抵触情绪,有可能会让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中国选择短时封闭,这不正中了人家下怀吗?

面对差距,正视差距,抓紧学习。

艰难困苦的一年,更要为华为加油!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