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运

东南大学陈峻:智能停车交通“车位级”技术研究

背景、案例、发展、示范

1674884231706437.png

编者按:近日,在赛文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智慧停车技术与应用跨年分享会”中,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长陈峻作了关于《智能停车交通“车位级”技术研究》报告。

陈峻认为,近年来城市中的停车问题愈发严重,停车需求与车位供给不平衡、相关停车服务效能低下以及动静态交通不协调,针对停车问题,提出了智慧停车中关于“车位级”的精细化停车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停车服务效能。

并从路边停车、特大型停车场、共享停车和枢纽停车场四个场景分别列举了“车位级”停车相关的研究案例,接着将目前智能停车技术关注的热点总结为状态感知、分析预测、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和运行服务五个方面,最后通过一个典型示范应用详细介绍了智能停车的总体研究思路与流程。

一、研究背景

(1)停车交通背景

停车交通或称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又和动态交通相对应。静态交通涉及到的停放通常是由人、车和停车场等要素共同构成。

静态交通研究最主要的目标是更好的服务车辆停放,协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效能提升的总体优化对策。

而效能的提升表现在多方面,从宏观方面可以促进城市整体的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改善交通的系统结构,保障的合理需求,而从微观层面,聚焦于个体的车辆停放,并结合个体的需求提升车辆停放的便利性,规范停车行为,增强出行体验。

(2)停车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停车交通也不断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供需总量不平衡:首先最直观的是停车的供需总量不平衡,停车供给缺口大。据统计2020年我国停车位仅有1.19亿个,而停车位需求量高达3.77亿,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增速,因此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应该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停车设施。

◼ 停车服务效能低:停车交通是运输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在交通运输范围内,通常会把停车交通作为一个运输服务的重要环节,从个体上关注的行为选择、管理层面关注的社会效益以及从企业方面关注的经济效益和服务层面都会遇到相应的问题。

在《“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中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停车位资源智能管理与统计分析技术、停车智能收费等相关措施,将停车位的智能管理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 动静态交通不协调:动静态交通的相互协调,是城市交通或区域交通的一个重要构成,相关部门从改进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出发,明确提出了通过提升信息服务来提升效率。

如公安部和住房建设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提升停车信息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减少寻位绕行时间,促进动静态交通和谐运转”。

上述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停车供需矛盾和动静态交通协调问题。在停车供需矛盾中,供给难以满足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管理缺乏合理性;在动、静态交通协调问题中,道路拥堵与停放困难叠加,影响服务水平,停车信息化程度低、可达性弱,加剧无效交通。

对此迫切需要数字、信息、智能发展, 提升静态交通整体效能。

(3)相关政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停车问题,国家或部委层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支撑未来的发展。在国家方面,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

在各省中,全国各地部分省市区陆续响应,目前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促进停车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未来我国停车建设规划方面,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信息技术与停车产业深度融合,停车资源高效利用,城市停车规范有序,依法治理、社会共治局面基本形成,居住社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停车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智慧停车

在2022年7月《智慧停车发展及智慧停车系统白皮书》中将智慧停车理解为将无线通信、卫星定位和室内定位、地理信息系统、视觉感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综合应用于城市车位信息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等。

实现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停车服务利润的最大化和车主停车体验的最优化。关于智慧停车具体可分为场端和车端。

◼ 场端:对停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消除停车信息系统孤岛现象,将分散的停 车位数据实时互联,使系统能及时知道空余泊位并进行发布和停车诱导,在不增设停车位的情况下,减少车位空置率。

◼ 车端:实现车位导航。通过定位、感知计算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形成车辆到车位的路径轨迹,引导车辆到达目的车位,或者进行反向寻车的路径引导,减少车找位、人找车的时间,实现停车效果和体验的显著提升。

不管是作用于车端、场端或是个体端,智慧停车都可以更好的提升现有技术。

(5)既有停车研究侧重

现有的停车研究中,更多侧重于存量增量、城市规模或是设施的增加。在宏观层面上,随着城市的发展,主要关注停车设施如何布局,或通过增加合理的布局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中观层面,随着城市的更新,通过停车设施建造类型、影响区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来提升动静态交通的效能。

而在微观角度,关于“车位级”的停车交通也受到了关注。从行业的政策中,公安部和住房建设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一路一策,一位一研”的发展方向,希望更精细化的进行停车交通的优化。

其主要原因包括驾驶员个体行为差异、管理特征差异以及服务对象多元化。对于驾驶员来说,其驾驶行为选择下的使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停放目的对应了不同的停放时长、车位的选择等;

从管理角度来说,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用车位、临时停放车位、包月车位或是共享车位,更细节化的车位特征;

从服务对象来说,出现了更多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如无障碍车位、新能源车位等。

因此关于“车位级”停车交通的研究意义总体上为:精细化管控可以提升停车服务效能;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支撑下,“车位级”精细化管理、预约、指引等成为可能;面向“停车位”的静态交通管理理论研究日益成熟,亟待推广应用验证;支撑“人、车、路一体的涉车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需要,以达到“运输安全、管理高效、出行便捷”的管理目标。

二、典型案例

下面列举了关于“车位级”停车研究的几个典型案例。

(1)案例1路边停车收费车位级技术-南京市停车泊位差异化收费研究

路内停车是城市停车供给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会产生大量的停车吸引,使得动静态交通相互干扰,因此路内停车是很多城市特别关注的内容。

其中南京市专注于对路内停车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在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十一次主席会议中审议通过了《科学引领综合施策不断提升我市停车管理水平建议案》,希望通过科学的引领和综合的施策来提升停用类停车的管理。

针对停车管理效率不高问题,在一些热点区域,如中心商务区、医院、超 市、菜场等车流量大的区域,通过更精细化的手段来提升泊位优化,利用价格杠杆加快车辆停放周转速度,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

南京市主城区分布着4万多个车位,结合现有情况,南京路内停车泊位实行分时收费试点方案,在各个城区中选择8条路段(如下图)开展面向车位级的收费车差异化的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利用资源,优先服务短时需求和多样化推进精细管理。

1674884584323641.png

下面针对其中的一条路段——玄武区东苑路进行探讨。玄武区东苑路位于鼓楼区,属于商业居住混用地,道路一侧设置了24个停车泊位。路段具体地理区位如图。

1674884640922403.png

对于该路段具体的研究流程为:

问题诊断:(1)路段整体日间占用尚未饱和,周末高于工作日;(2)商超门口路段占用久,周转低,临停一位难求;(3)通勤需求+购物需求叠加明显。

该路段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集聚了大量的面向购物、餐饮或者相关的需求,由下图可知,根据占有率分析,9-10点,17-18点为小高峰,符合通勤需求,18-19点为全天最高峰,符合购物需求,整体的高峰占有率非常高,超过了95%,停放车辆十分困难。

从周转率来说,8-9、17-18点为居民通勤高峰时期,14点-15点为购物、通勤停车需求高峰时期,期间周转率较高。

针对上述困难,对车辆的停车时长和停车间隔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停车时长,对24个泊位进行了编号,统计每个泊位停放时长和停放时间间隔做数据,发现部分车位停放时长较长,连续两个小时以上。第二是从一辆车离开到另一辆车到达继续停放的时间间隔十分短,表示车位始终被车辆停放。

1674884659263789.png

策略制定: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建模”,制定备选收费方案;选取超市门前“步行距离短、临停需求大”的“热点、连续”泊位。

在上述情况下,在24个车位中选取6个车位,这6个车位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停放方便、距离交叉口较近、商业需求充足;第二是占用率高,停放间隔很短;第三是车位连续。

1674884690943691.png

结合这些特征,考虑在整个24个车位中进行差异化的分时收费形式,结合相关的数据统计和行为调查的方法,建立了收费的价格和选择概率模型。

在现有的收费方案中,首小时一块钱到第二个小时每15分钟1块5的形式不变情况下,设计了两类停车收费的差异化方案,通过差异化的价格和选择概率的差异对比,分析在哪个阶段或时长下,人们会放弃对车位的选择。

1674884712919830.png

结果分析:在停车者选择概率中,因免费时长延长,0-30分钟时,新方案选择概率上升;因收费价格提高,30分钟后,新方案选择概率下降。

方案一比方案二收费梯度稍大,略先达到调节目标。在平均剩余停车位中,由于实际停车时长小于30分钟的车辆较多,故方案 一、二与现状总体相差不大,部分非短时停放需求选择概率下降,使得12点-19点剩余车位数提升略多。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收费形式来支撑管理部门选择方案,进而对不同的车位进行不同的差异化收费。

(2)案例2特大停车场车位级技术——南京市江宁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大型停车场

项目来源和研究背景:第二个场景是关于特大型停车场车位级的研究,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大型综合体“车位级”停车供需时空特性分析及服务效能提升方法》。

特大型停车场通常出现在城市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或是特定的园区等,该停车场停车位通常会超过300个甚至上千个,这也是城市集约化用地的一种体现。通常大型停车场,其内部空间通道和车位的结构较复杂,停放的需求也很复杂,所表现的特征是时空的资源利用率不均,或是比较集中或是十分分散,在高饱和度时要想找到一个车位是极其困难的。

在此背景下,以国家自然基金的一个项目作为依托,聚焦到南京市的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将其作为实验场景,分析大型停车场需求和复杂空间的交互作用机理,同时以停车位角度来进行相关研究,突破对大型停车场复合式停放需求与复杂空间结构交互作用机理认识不足和传统以停车场为基本单位的规划管理难以适用的问题。

供需特征研究:结合相关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如基于闸机数据、车位数据以及楼层之间的现场调查数据,来进行从停车场到停车层到停车区,再到车位的分层次递进不断细化的数据分析,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停放者的选择所关注的要素是多元化的,包括停车距离、墙体遮挡、车位物理特征、邻位环境,停放时间特征和个体特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

如下图,包含了早上9点到下午10点分时间的停车层占有率图,发现从开始的稀疏式停放,到慢慢集中到高峰以及集中到高峰的不同区域,再到逐渐的饱和,最后是缓慢的疏散一系列的停放过程,这种扩散和消除的方向,通过车位级分析,能够形成相关的技术特征。

通过采用核密度分析,即从时间空间的热点识别的模型方法,以车位为单位去研究占有率、周转率、停车间隔和停车时长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从而更深刻的发现特大停车场的分布特征。

通过模型的验证分析发现,占有率和泊位巡逻的距离以及停完以后步行到出口的距离紧密相关,即巡逻距离的重要程度进一步高于步行距离。主要原因是部分司机对停车场设施不熟悉,会优先考虑找到泊位,然后再去考虑停下来到目的地的距离。

通过一系列的定量化分析,能有效控制特定区域的占有率,从而更好的进行优化布局,或指引司机停车,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还可以分析车位级的行为选择、设施的内部诱导和差异化的收费管理等相关技术。

1674884737389648.png

(3)案例3共享停车管理车位级技术——居住小区共享停车

项目来源和研究背景: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停车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组合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共享机理及配置优化方法。

主要研究背景为:居住小区私人停车位对外共享,一位一主;供给端业主开放共享依据个人喜好和自需停放需求,开放共享时间特征差异大;需求端个体依据停放喜好和时间需求,通过app端自行寻找合适车位,车位选择考虑因素更多;真正“车位级”供需匹配。

总的来说,共享设施是将既有的如行政居住区等不对外开放但在特定时间段内又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的设施,通过匹配提升利用率和效率。

特别是居住区,每一个私人的停车位是否对外开放,怎么去对外开放,实际上都涉及到需求端的开放意愿、时间段以及供给方的相关属性,需要去进行匹配。

核心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设施问题,可以考虑从供给端开放意愿的行为建模,进行供给端业主开放共享意愿特征研究,决定是否参与开放共享以及每次开放共享的时刻和时长;

在需求端可进行个体停放共享车位级选择行为特征研究,临停或包月,车位级选择,停放需求时刻和时长;

第三是车位级供需匹配技术,包括车位物理特征、时间特征、个体喜好,客观停放需求,能够更好更精准的帮助供需两端更便利的去寻求相关的基础。

(4)案例4枢纽停车场车位级技术——南京南站枢纽停车场群

大型枢纽特别是综合客运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关键节点,对客流在多方式间的高质量集散、转换发挥巨大作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高度重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研究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枢纽停车设施占地大、泊位多,结构复杂,需求广泛,分布不均。

特别是客流高峰期,人流、车流激增,极易出现严重拥塞,从而引起车辆进出延误、城市道路拥堵、客运班次误点等问题。枢纽停车一般包括了大量复合性的、包括换乘、长时间停放以及租车停放的组合性需求。

特别是存在大量的网约车和私家车接送比例,该类停车不仅仅占用车位资源,还占用了通道资源,扰乱了停车流线,加剧了停车冲突。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枢纽停车场群(多分布式布局),服务面向多种出行活动目的的混合停放需求,预期成果可减少停车冲突,促进枢纽停车场群协同调控优化。

三、技术发展

智能停车技术关注的热点和动态交通一样,主要是状态感知、分析预测、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和运行服务五个方面。

其中学术界主要关注交通系统全过程、前沿和热点的关注与探索以及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方面;产业重点关注政府、商业和个体对停车的需求、高质量的产品和系统研发应用以及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1)状态感知

状态感知是支撑停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传统车位级的状态感知更多是人工手持终端来记录,所得数据不确定,难持续统计,故难形成一个实时精准或大范围大体量的数据。

因此状态感知由人工记录向实时、精准感知转变,通过更精细化的视频监测等手段,可以自动获取泊位占用状态,包括车辆驶入、驶出等信息。状态感知中关于“车位级”的拓展功能包括基于AI机器视觉的停车余位检测,以及特殊事件监测、动静态交通影响。

1674884846184651.png

现状不足:(1)监测效果受限制。设备监测范围小、成本高;信息采集不全面、精度待提升等;(2)感知环境要求高。感知设备对供电、网络依赖性强,部分场景下车位状态采集没有很好的技术解决方案;(3)感知功能待完善。基于AI的视频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动静态车辆的有效区分、车辆行为的全面监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技术难点:而目前关于停车状态感知研究的技术难点包括三个部分:(1)复杂环境下(遮挡、天气、光线等)识别精度提升;(2)基本单元(大型路外停车场等)车位级检测和车辆轨迹识别;(3)动静态交通信息打通、融合,监控视频复用。

研究关注:基于上述不足与难点问题,可以在动态的车道级状态运行状态的识别中,通过安装大量的卡口设备,结合卡口的相关视频,检测路段的动静,如车辆的停放、驶离和占用状态,形成用更少的成本支撑更值得的技术研究。

基于这样的形式,未来的研究将会持续关注三方面,分别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视频数据挖掘技术;车辆特征与行为识别,停放车辆画像;特殊车辆与车位的监控技术。

(2)分析预测

分析预测:基于各种范围或各类对象状态的分析和预测是停车设施系统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基于人工调查的数据样本量通常较小,且碎片化严重,需要将其转变为全样本、实时动态的大数据,进行更加精细化分析,为城市级/片区级/车场级/车位级等多级停车需求分析预测与行为模式识别提供有效支撑。关于停车需求分析预测流程图如下。

1674884886887998.png

主要作用:对供需状态进行分析预测,通常涉及到一系列指标和对象,如停放时长、泊位占用、周转效率;对停车的行为或状态进行分析,包括了细化考虑停放群体特征和个体停车行为选择的异质性,即对基于场端的群体和对基于车位端的个体的差异化分析;对于管理政策的制定,其中包括了差异化收费定价和停车泊位时空共享。

下面几张图,都是面向停车场级停车时变状态的分析,通过一天内车辆到达的泊位占用状态数,可以大致知道停车场的饱和时间和空闲时间,从而更好进行资源利用。

1674884911229524.png

现状不足:目前针对“停车场级”的停车位相关研究,存在这三点不足,分别是基于“停车场”级/闸机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大型停车场泊位使用率低、高饱和时寻泊困难;复杂结构停车场寻泊“迷路”。

针对这三个“停车场级”问题,结合“停车场级”中的宏观指标和“车位级”的微观指标,分析其表现形式。

下图是一个大型医院包含的若干个停车场群的关于车位级停车需求时空占用状态,纵坐标代表每一个车位,横坐标代表车辆泊位的占用,用颜色表示一辆车离开到下一辆车到达的状态。

从这种表现中能够更精细化的分析哪一个停车场或者车位是无效停放或无效使用时长。

1674884933310806.png

研究关注:通过上述关于现状不足的分析,未来相关的研究会聚焦到以下三方面:车位级供需特征分析和信息化技术影响分析;通过解析停放个体差异化行为选择特征建立相应的模型;供需匹配耦合机理和高饱和状态下停车需求管控机制,帮助在大型停车场车辆停放饱和度较高时,通过车位级的分析提升车位的利用效率。

(3)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关注的是城市、片区停车设施总体布局(选址布局、规模数量、建造类型等),通过规划停车设施来解决停车需求,同时也关注设施确定后停车场周边影响区、出入口、内部交通运行组织是否合理来提升车辆停放的便利性。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停车的发展,传统设施的规划要求不再局限于对设施的布局、功能或是规模,也更关注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布局,进行面向智能停车的设备布设和系统平台的相关服务,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需求,包括面向平台管理服务、停车信息联网技术以及基于车位相关的编码等。

1674884960980298.png

现状不足:目前停车设施占地大、分布广,停车位间时空特征和停放效果差异显著,以停车场为研究对象的方式,颗粒度大,精细度不足;大型停车设施出入口多,高峰时期易对周边道路造成较大冲击,且停车场内部交通组织和流线规划复杂,传统规划方案需与停车信息化建设更充分融合;停车设施作为多模式交通的重要节点,其对综合交通系统的影响分析需加强。

研究关注:由片区、停车场向车位、通道发展,提升车位利用率、停放便利性、周转率;为综合交通系统/动静态协同优化提供更多手段,缓解动静态交通矛盾,服务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多方式交通工具共享、衔接使用。

关于停车场、片区的动静态交通组织,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停车场出入口的组织,通过基于通道的相关细化研究,比如实时关注接入道路的运行状态以及入口匝道的状态分析,能更好的分析到离车辆的分布,以及驶入、接入车辆的状态,分析处于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对道路畅行或是拥堵的边界条件。

进一步将视角放到停车场内部,关注车辆的通道以及车位到达和驶离的一系列过程,对车辆的停放所产生的动态影响。

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道路法规来进行停车管理的规则设计,比如让行和交通冲突规则设计,但是在大型停车场内,特别是当大量的车辆行驶在通道上寻求泊位时,每一个车位都有可能是其目的地,每一个位置都有可能形成一个转向,在这种转向需求以及行驶需求中,对于车辆让行和交通冲突分布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因此结合此类特征,需要进一步进行精细化的研究,通过结合车辆停放的微观特征,寻求大型停车场或是交通较为饱和状态所表现的运行规律以及停放便利性的优化。

(4)建造运维

建造运维:第一个是面向传统设计的建造运维,包括停车场内充电桩布设方法和共享出行的临时停靠站点布局与设计等;第二是面向新技术的建造运维,包括立体机械停车库设计与建造(产业热点)和自动驾驶停车场优化设计(学术热点)等。对于建造运维,如今更多的是面向生态化保护、资源的集约以及绿色新能源车辆的停放形式,由此衍生出建造过程中的智能停车形式。

1674884992436101.png

基于资源集约的建造运维,如立体式机械车库的建设,将平面上对空间资源的占用转化为立体空间的占用。

1674885051701762.png

关键技术:(1)环境感知和数字地图构建:使用车载或者停车场内的激光传感器、LiDAR、摄像头等,感知停车场环境,利用传感器数据,进行图像识别等方法,进行数字地图构建。(2)智能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包含局部控制和全局路径规划,以停车场电子地图、障碍感知为基础,使用Dijkstra、A*等经典路径规划算法及深度强化学习技术,进行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3)自动代客泊车停车场规划设计:以高密度、低时耗、低碳等目标,包含堆栈式、双排式、拼图式等布局模式。

研究关注:随着停车智能化的发展,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自动驾驶停车场设计方法与布局优化技术、自动代客泊车停放策略研究和车辆自动调度优化技术两方面。

研究新方向:随着智能化、信息化与停车交通的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分析预测、管理服务和规划设计三方面。在分析预测上有:车位级供需特征分析和信息化技术影响分析;停放个体差异化行为选择特征分析和模型建立;面向共享的车位级供需匹配耦合机理。

在管理服务上有:车位级停车预约策略;车位级差异化定价方法;特定车位及人群需求管控机制。在规划设计方面有:停车场内充电桩布设方法;共享出行的临时停靠站点布局与设计;立体机械停车库设计与建造;自动驾驶停车场优化设计。

四、示范应用

(1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为电子识别新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研究,来自于2019年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计划的重大专项,其项目专题名称为静态交通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为研究电子识别新技术(机动车电子标识、移动通信终端近场身份识别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静态停车管理的定制化应用,包括人车信息采集、读写设备开发、识读性能优化、场景适用分析等,使两类新技术充分适应静态停车管理的信息识别需求,弥补现状电子识别技术存在的精度、抗干扰性、服务能力问题,有效支撑静态停车行业的服务优化。

(2研究思路

基于新技术的推进,并与静态交通相结合进行应用,主要在上述提到的状态感知、分析预测、管理服务和规划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674885065550180.png

在状态感知方面,针对车辆的驶入、停放和驶离等关键状态,研究了从人到车的实时状态识别,进而衍生出对车位到达、驶离以及占位时长的识别,即“人-车”协同识别与匹配优化技术。

同时通过对人的识别,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特殊事件,可以及时了解每个人的身份,如针对疫情防控等突发公共事件,当带有黄码的司机进入到停车场并停放车位时,就能够形成数据关联和识别,帮助进行相关的应用和防疫措施的管理。

在分析预测方面,基于感知新技术,选择动静态交通冲突显著的研究区,探索动静态交通一体化关联关系,构建了车道级动态交通影响分析模型,提出了动静态交通协调优化方法。基于车端和人端的识别,将其应用于动静态交通的一体化关联,构建实时车道占用状态和泊位占用状态。

在管理服务方面,通过建立智能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车辆监管、停车场管理、停车者服务等多项功能;通过停车场特殊车辆、人员监管技术,研究成果可捕捉特殊车辆、人员异常(出区域、路线偏离),完成违规行为记录(图像、录像)。

对于停车场的价值评估,主要是指停车场的若干个车位,是否为长时间未被车辆停放而利用率低,或存在更高的利用状态,进行停车场或车位的价值评估,以及特殊车辆的监管和服务等。

在规划设计方面,基于探索经验,总结了新技术装备在不同类型停车设施的布局方法及技术参数,提出相应硬件设施设置指南,并针对电子识别新技术特征、相关关键技术的状态识别、价值评估和动静态交通的影响,完成了《智能停车系统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发布。

(3)关键技术

包括四个部分:面向典型停车环境的车位状态识别与应用,测试技术智能停车监管、服务与综合价值评估技术,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的功能优化及实现技术,面向新技术的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影响分析及应用技术。

(4)主要成果

包括:1)电子识别新技术硬件原型;2)新技术智能停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 ;3)《面向新技术的智能停车设施设置指南》;4)《智能停车系统技术规范标准》;5)城市道路停车场景工程部署实例;6)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场景工程部署实例;7)国家发明专利、学术论文、软著。

(5)研究展望

信息智能与停车交通的结合,能够关注到更精细化的相关要点,如从最小基本单元停车位来开展相关研究,包括未来路内外停车位运行和通道状态协同的监管技术,对特大型停车场这类包含复杂供需特征的车位级设计管理服务,以及拥有复合功能的枢纽停车设施研究、基于数字孪生停车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优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对静态交通技术的分析与探讨,进而促进静态交通研究,提升其总体服务水平。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