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述和思考

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是加速建设交通强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做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文明形态会随着生产力的跃迁而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理论和概念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刻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在理论维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其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应用,以及在这些原理基础上的创新性拓展,既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自信,也代表了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寻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该阶段的生产力公式表示为:

微信截图_20240808142419.png


交通运输是经济的脉络,深度嵌入三次产业门类,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首先,交通运输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交通运输贯穿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社会再生产大循环的各个环节,通过完成人和货物的位移,为人类生产生活、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基本的运输保障。

其次,交通运输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造施工、运输装备研发制造、运输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运输装备、科技、资金资源数据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效益,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

第三,交通运输为科技成果应用提供丰富场景。交通运输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产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孵化器、试验田和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新技术以及网约车、电商物流、平台型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在交通运输行业先行先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交通运输领域具备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带动性强、技术创新活跃、生产要素密集等特点,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更是加速建设交通强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做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体谋划,结合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战略部署,重点要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应用场景、数字交通、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方向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以确保交通运输领域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造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驱动转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交通运输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交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工程前沿技术和运维保障技术研发,攻克工程设计软件、交通仿真与测试软件等交通专业软件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要优化平台布局,完善交通运输相关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布局,推动一批相关科研平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交通运输领域相关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要强化数据驱动,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培育未来交通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以结构调整为支撑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要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建设水平,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挖掘既有干线运能,提升综合运输通道功能。要优化枢纽空间布局。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完善枢纽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强化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调高效,发挥综合优势,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率。要调整重点运输结构,充分利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中重型货车和船舶中的应用,持续推进交通用能清洁低碳多元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要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丰富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大力发展铁路快运,推动冷链、危化品、国内邮件快件等专业化联运发展,鼓励港口航运、铁路货运、航空寄递、货代企业及平台型企业等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以铁路与海运衔接为重点,推动建立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

三、以应用场景为突破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持续创新“交通+”应用场景,以交通运输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优化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大力推进智慧高速服务、智慧交通基建、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养护管理、智慧出行服务、智慧物流产业、低空经济产业、循环交通产业等综合交通场景的建设和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特色场景,壮大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高铁快运、双层集装箱运输、即时直递、无人机和无人车物流递送等新模式。把握产业变革趋势,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既有产业边界,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空间共用。推动车能路云的部署和应用,打造新一代智慧交通体系。提高油气煤电等各种能源输送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智能电网融合,适应绿色能源发展要求。

四、以数字交通发展为重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入推进数字交通体系建设,显著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开发和智能应用,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字大脑”。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推动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建设一体衔接的数字出行网络,鼓励企业整合多方式出行信息资源,为旅客提供全链条、多方式、一站式出行服务,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和全程服务数字化。建设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网络,创新智慧物流运营模式,推进电子运单跨方式、跨区域共享互认,推动“数字+”高效物流发展。升级现代化行业管理信息网络,统筹推动交通运输政务管理和服务联网一体化运行,推进交通运输数字政府部门建设,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五、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本色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追求,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将会日益重要。加强标准化、低碳化、现代化运输装备和节能环保运输工具的推广应用。

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新增和更换港口作业机械、港内车辆和拖轮、货运场站作业车辆等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区域充(换)电设施建设,为绿色运输和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促进安全绿色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研发新型动力系统、高效清洁载运装备、新能源安全储运装备、船舶和码头油气回收和安全检测成套设备。

发展生物降解包装、智能打包、循环及共享包装等新材料新技术。健全绿色交通标准规范体系。修订绿色交通标准体系,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标准的有效供给。强化绿色交通评估和监管。完善绿色交通统计体系,统筹既有监测能力,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及大数据技术,建设监测评估系统。完善评估考核方案及管理制度,强化绿色交通监管能力。

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外资企业能够利用中国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集成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快速增强的创新活力,共享中国高科技发展前景和潜力巨大的超级市场。要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国际联运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和货运场站建成运营,积极推动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合作,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积极参与交通运输国际组织事务,认真履行各项国际义务,在铁路合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万国邮政联盟等重要交通运输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和合作方式。积极开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经营、远洋运输、交通运输装备、船舶检验、航海教育等众多业务领域,从传统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向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转变。发展多元化的陆路和海上国际运输通道,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七、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支撑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新质生产力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培育高水平交通科研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科学研究人才、高端智库人才、技能型人才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素质优良的新质交通劳动者。构建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的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劳动者。建立科学管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选育管用制度,探索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相关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交通人才,为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和持续改进的精神动力。

八、以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关系革新,持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着力打通体制机制、制度环境、标准规则等难点堵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统一开放市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促进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应用协同发展,推动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建立新兴交叉领域标准协调机制,强化前瞻性、战略性技术标准布局,加快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标准制修订。强化各项制度和各类标准有效衔接,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等技术标准,推进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

*文章转自国际智能网联科技产业研究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羽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