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从业者毕业十年的感受和经验

希望给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微信截图_20231013135218.png

赛文交通网 智能交通 交通工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十年见证着成长,意味着蜕变,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前段时间微信后台收到留言,一位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表示对未来很迷茫,希望我们能做一期相关指导建议的文章。

于是,我们在想,那些毕业十多年的交通行业人现在过得怎么样呢?我们采访了部分智能交通从业者代表,聊了聊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希望给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李晓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毕业近10年

目前主要在一家从事智能网联的创业公司负责系统架构设计/解决方案/项目交付的工作。

按照2014年开始实习算起,李晓文毕业也接近10年了。他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传统的交通系统集成商,待了接近5年的时间,主要从事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的项目。前三年,他每天的工作基本上是售前的方案设计,无穷尽的招投标,内容很多很杂,包括土建施工、软件工程、硬件采购与集成,有时候还要涉及到一些顶层规划与咨询。

那个时候带项目关注工程进度,要去把握基坑挖了多少,浇筑了多少,接地电阻够不够,通信网络链路怎么规划,设备怎么选,很少用到交通工程的知识,让他一度以为工作内容和学校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自己只是进入了交通的领域。但是这些经历也让他收获很多,比如对智能交通有了宏观和总体的认知,对工程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交付、售后维护有了全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

他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交通企业,待了近3年时间,主要工作包括利用互联网数据进行交通分析,聚焦在信号控制领域,如何用大数据完成监测预警、诊断评估、方案优化和效果评价。面对的客户是规划院、设计院或者各地的交警部门,沟通交流的话都会非常专业。他认为,这个阶段感觉工作对学校学习的东西关联性很大,有一段时间甚至把大学的课本和交通工程相关的书籍都重读了一遍。

所以,总体来看工作和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必然是有的,但是随着个人工作境遇的变迁和所处的不同时段,关联性有强有弱。

目前,他正在一家创业公司做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一些项目,由于是创业公司,又赶上疫情这几年,整体环境相对差一些,为了生存和盈利,接触的项目范围比较宽(一网统管、数据中台、智慧矿山、自动驾驶等)。

他说,总体感受就是视野开拓了不少,从以前相对局限的交通管理领域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交通运输领域,对个人的综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锻炼很有锻炼。创业确实是个艰难的过程,说不上好坏,既然选择了,认准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坚持。

尽管痛苦占比更大,但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李晓文还是会选择交通。他说因为这个行业很有意思,首先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领域,衣食住行,行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远的影响,其次它很有挑战性,交通涉及到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很多领域,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总考虑各种因素。其三随着新兴技术如自动驾驶、共享出行、云计算等的发展,交通出行正在发生且未来还会有很多创新点可以探索。

关于对交通专业毕业生的建议,李晓文表示,如果你还在校,建议在学好交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多参加一些交通真实项目的实践,加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关注一些前沿的先进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积累一些跨学科融合和应用的能力。

如果你即将毕业了,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优先选择在交通行业有一定积累的大型稳定企业,或者核心技术在交通领域有明确方向的潜力股,或者核心产品有竞争力的行业公司,同时最好能找一位好师傅,不是不建议非行业的公司探索交通领域,只是因为交通行业的综合性,从事这个领域的企业参差不齐,第一份工作还是以稳定+成长为重点更好一些。

庄立坚 交通信息化专业,毕业接近10年

目前主要在一家上市的大型交通规划设计企业负责智慧道路、交通大数据等的业务,涉及到策划、研发及交付的全链条。

从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这家大型交通规划设计企业工作,也有幸见证了这家公司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他参与的业务方向先是交通大数据,然后是智慧道路,工作角色依次经历了交通建模、算法研发、项目管理、产品设计、产品管理及生产经营。

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在校期间学习的就是关于交通大数据挖掘以及交通仿真相关的内容,所以从近10年的工作内容来看,与所学专业是非常对口的。

关于对单位的选择,以交通行业为例,他表示,大厂的平台大,但更多聚焦于植入并销售其通用能力产品(设备、云、网、孪生、数据、地图等),在交通专业纵深尺度的聚焦度或许会有些欠缺;传统设计院、集成商方面,在专业磨练上是有优势的,能学到交通的一些精髓,但待遇收入方面比不上大厂,平台也会相对小一些。在交通这个圈子里,也是来来回回,有从大厂回到传统企业的,也有从传统企业跳槽到大厂的,整体生态还是比较良性的。

目前整体都比较卷,新技术的发展对这个行业的冲击不小,大厂无一例外都进入到各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新技术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解决交通行业管理的症结,还需与行业深度磨合才能激发其能力,想象空间和预期都是有的,但还需要时间沉淀。

交通行业其实现在已经开始泛化,不是就交通而论交通,其实也是城市治理的一部分,能发挥的横纵向空间并不小,如果有机会再选择行业,他认为还是会重点考虑。

每个行业都有天花板,关键还是看个人。除了传统设计院、集成商、设备商,现在各大厂也都有各自的智慧交通事业部,相较10年前,当下交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大很多,这是个好事。

对于交通专业毕业生的建议,他认为还是要学一行,爱一行。在学好交通专业课的前提下,结合物联网、V2X、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践行“交通+X”的多专业融合,提高个人竞争力。

沈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11年

目前主要在互联网公司负责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规划设计和架构设计。

在腾讯2018年930变革前加入腾讯,沈亮亲历了产业互联网变革过程。 

交通领域是产业互联网切入的重要赛道,随着腾讯发力产业互联网,沈亮也就进入了该领域,在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智慧交通事业部担任行业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及行业赛道负责人,深耕交通项目。

在此之前,他曾任联想集团数据中心业务集团中国区大客户营销事业部高级售前经理和中国区服务部门云计算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以及VMware服务部门云计算高级方案架构师。

他坦言,互联网大厂切入该领域的视角不同于传统交通企业。交通出行是一种刚需高频的场景,并且有着面向广大C端提升出行服务水平的刚性需求,这就需要从C端需求出发,打通B端和G端,最终面向C端服务提升广大用户的出行体验,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切入该赛道的终极目标,如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乘车码等出行服务就是互联网的创新服务。

互联网大厂希望通过自身的数字平台建设及用户运营经验来提升日常出行体验。所以沈亮建议视野需要更开阔、跨界才能生存,在万物互联的当下,传统交通工程需要与出行服务及城市综合治理有更多的结合,共同开拓更丰富的场景应用。

张其强 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硕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毕业8年多

目前工作方向是车路协同的解决方案,负责公司在该行业解决方案的优化设计,同时负责公司产品推广以及行业方案的整合,为市场拓展提供所需要的销售材料,促成项目的达成。

至今毕业8年多,现在是张其强工作的第9个年头。为什么从数学转到交通?张其强说,交通事关人们出行,有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他从数学转到交通,也是因为某个偶然的拥堵影响到了他个人出行的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切身感受让他选择了交通,想做些改变。

实际上,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内容之间的延续性并不是很强,但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张其强认为,学校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通识性,并没有针对以后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中面对的可能遇到具体问题深入的研讨,举个形象的比喻,学校给的是地图,工作是有了地图后进一步躬身探索的过程。

他说,身边很多同事,学校专业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延续性都不是很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能够用到工作中十之有二已经算是很多了,所以不必有延续性不强的包袱。对于未来工作,建议先结合个人的偏好择业,再根据对当下未来行业方向的发展前景锚定具体方向。

特别是当下就业环境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在该行业中选择中小公司做起,可以接触的更多业务,对行业细分领域有了充分认知后,结合个人规划锚定具体方向,在工作后的三年或者五年时,有了一定程度经验后再进行二次选择,到一个细分领域更好的平台。

当谈到职业天花板,张其强认为,职业没有天花板,只是从事职业的人有天花板,未来能走多远,更多是个人素质决定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要你有态度、有自驱力就能成事,未来还是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性。

交通行业很大,通俗讲,就是为人们出行和物流运输提供便利,水运、陆运、轨交、空运和物流都属于交通,同时它又是一个复合型多元化的行业,车、路、网、云、图服务于交通,在交通行业中总有一个细分工作适合你。

邓光文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11年

目前主要从事交通信号控制优化、交通组织及交通咨询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邓光文学习的是交通运输专业,在校期间就开始跟着团队做一些交通管理咨询的项目,其中就参与了一些“交通信号控制”的项目,这种项目的特点是见成效快,一两周的时间,就能很直观的看到一条道路由拥堵变畅通,经历一个交通安全隐患由发现到消除,见证交通事故的减低的过程。

对于他而言,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符,能通过自身的努力看到交通变好,工作能给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益,是进入本行业的原因。

在从事本行业一段时间后,会有明显感受到“实际与课本不一致”的情况,交通工程是一个相对成熟且科学的学科,但我们的道路建设、应用管理上不完全按照学科理论在运作,比如几个样式的红绿灯究竟要怎么用,这个都很难达到统一认识。

庆幸的是,这几年能看到行业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话题热热闹闹的同时,始终有一批人在做推动行业改进的事情。对于邓光文而言,看到行业在进步,并出一份力气在参与推动进步,是他能坚守本行业的原因。

我们本次的采访对象是“智能交通从业者”,邓光文表示,他不是很认同行业要去做“传统”和“智能”的划分,这个行业就是交通工程、管理相关的行业,智能是大家对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一个称呼,这只是一个通用的技术在一个学科上的应用,本体还是在遵守交通学科的理论及实践技术,且这个学科也在应用社会上各种基础技术在发展。

谈到对在校学生进入这个行业有什么建议,邓光文的说法是,若所学是相关专业,对这个行业会自带多一点敬畏感,这个敬畏感可能会让一个人更能做好一件事。本行业和很多行业一样,都是需要多学科融合的,进入智能交通行业,可以多深入学习交通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多涉猎一些对工作有促进作用的技能,但不能看什么热闹就凑什么热闹,要认清行业技能的主次。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