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长安大学 | 大鹏展翅(1990-1999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长安大学历史上,是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黄金发展期,是国家实施的“211工程”提供的。我们国家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九十年代初提出了“211工程”建设规划。“

在“211工程”建设中腾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长安大学历史上,是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黄金发展期,是国家实施的“211工程”提供的。我们国家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九十年代初提出了“211工程”建设规划。“211工程”是一项国家工程。

就是面向21世纪,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当时的西安公路学院,集中了全院的才智和力量,全力以赴地进行申报。经过几届学院领导和全校上下一致的不懈努力,申报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从此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在“211工程”建设中实现了腾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按照一级学科排名在交通部高校中已处于第一的位置,按照专业数量和学科种类排名在陕西省高校中已处于第四位置,按照综合实力和科研经费排名在全国高校中已处于七十左右的位置。

从公路学院到公路交通大学。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西安公路学院无论办学规模、专业数量,还是学科层次,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继续用“学院”校名,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学院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交通部和学院自身都有更换校名的愿意,经国家教委到学校考察,1995年3月5日下发教计(1995)23号文件正式批准,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新校名是请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题写的。新校训词是“求是、笃学、敬业、创业”。

为此学校还隆重举行了挂牌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中央及地方十多家新闻单位发布了消息。更换一个校名,按理说,也并不能算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况且有很多前车之鉴,就因为更换校名而降低了原来知名度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但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这个新校名,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出现,得到全国交通系统上下一致好评,学校内部更是欢欣鼓舞。更换校名后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大了,连一些类似校名的大学也连连说好,西安交通大学的领导和老师就曾多次在开玩笑时说过,“我们是母交大,你们是公交大”。

1995年10月5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正式结盟,全面合作办学协议签字仪式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举行。两校的领导全都参加了仪式。

西安交通大学前来参加仪式的有党委书记潘季、校长蒋德明、副书记张光强、副校长孙国基、束鹏程、朱因远。副省长姜信真、省教委主任刘炳琦专程前来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

同时引来了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九十年代的十年,在长安大学的发展史上是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黄金期。

在这一时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曾经历过三届领导集体,他们分别是西安公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孙祖望“1988——1990年”、副书记王秉刚,副院长张登良、张少名、史炳昌;党委书记孙祖望(1991——1994年)、副书记杨绪坤,纪委书记王书堂,院长王秉刚(1990年常务副院长、1991——1994年)、副院长张登良、陈荫三(1990——1994年)、戴经梁、邵振一、史炳昌;更名大学后交通部(1995)20号文件任命了新的领导班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尔立(1993年副书记副院长,1995——1997年)、副书记候书民(1993——1995年),党委书记雷达(1993——1995年纪委书记,1996——1997副书记,1998——1999年)、副书记董小林,纪委书记王振华,校长陈荫三(1995——1999年)、副校长戴经梁、邵振一、史炳昌(后为巡视员)、李云济、马建、周伟。

此外还有几个副校长在位时间较短,不一一列举了,致歉。在这十年里,这三届领导集体在不同阶段,为公路交通大学上“211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们的贡献,没有他们在黄金期的关键作为,就没有长安大学的今天。

从博士学位授权点到一级学科建立。

1990年在国务院第四次学位委员会上批准西安公路学院具有博士授权资格,并批准公路工程和筑路机械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孙祖望教授、张登良教授和陈荫三教授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汽运工程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学校已具有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211工程”建设,到了1998年6月19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1998”45号文件批准,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已建立起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博士后建立)。

包括一级学科下属的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加上原有的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校当时已经有了正如校长陈荫三说的“一大一小”涵盖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本科专业。

博士生导师也有3名增加到13名,他们分别是张登良、王秉纲、孙祖望、陈荫三、戴冠军、边耀璋、严宝杰、龙水根、戴经梁、李百川、杨炳成、郭晓汾和王毓民。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张登良、陈荫三、边耀璋、戴经梁和胡长顺),交通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3名(胡长顺、周伟、马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

1999年,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和1996获准设立“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资格。与全国的名校和强校相比,尽管还有相当差距,但此时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学体系,初步实现了“211工程”的阶段性目标。

一桥飞架南北校园换新貌。

在“211工程”的申报和建设过程中,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可以说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学校除了对校园进行改头换面的大整治和大绿化外,还花费了很大力气,大兴土木,完成了“安居工程”、“筒子楼工程”、“网络工程”、“温暖工程”。

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四大重点品牌工程”。

一是太白公路勘测实习基地,二是渭水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和综合测验场,三是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现代化体育馆,四是飞架南北校园的人行天桥。

这些工程都是交通部专项经费投资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当时的国内高校中都处于第一流水平。1995年1月15日交通部投资540万元,建设沟通南北校园的人行天桥。

它的设计者是公路学院本校的华孝良教授,监理由本校的毛瑞祥教授承担,制造单位是铁道部宝鸡桥梁厂一分厂,施工单位是西安铁路工程一公司。1995年7月1日主体工程完工,9月27日天桥工程竣工。一座美丽的拱桥就是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架设到了西安南二环的空中。

下面车辆川流不息,上面师生来来往往。建成的人行天桥,就像天上的一条色彩斑斓的长虹,不仅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也同时为古都西安增添了一处具有现代感的新景致。在工程竣工典礼上,交通部黄镇东部长在陈荫三校长的陪同下,坐着小轿车第一个通过天桥,黄部长高兴地说,“不是人行天桥吗,怎么现在小汽车都可以通过了”。

1996年8月,体育馆工程竣工,体育馆馆名由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题写。建成后的体育馆承担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和练球主赛场的任务。

后来还成了八一篮球队的主赛场,全国男篮甲A联赛八一队和上海队就曾在这里举行过决赛,篮球明星姚明、王治郅、阿迪江就曾多次在这里参加过训练和比赛。可以想见,当时的场面和气氛会是有何等浓烈。

梦圆“211工程”实现学校整体实力全面提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提出实施“211工程”建设计划。西安公路学院当时的党委书记孙祖望和院长王秉刚等学校领导及时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果断地作出了学院申报“211工程”的决定。

经过上上下下多方努力,1992年交通部把公路学院纳入申报重点对象,学院开始启动申报工作,“211工程”进入练内功阶段。1995年9月4日,学校举行了“211工程”预审初审会。

专家组副组长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史维祥,成员有西工大校长傅恒志、省教委主任戴居仁、交通部教育司副司长程景琨等专家领导。1995年10月18—20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会在学校隆重举行。

专家组组长是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副组长有铁道科学院院长程庆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史维祥,成员有五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交通部、陕西省部分领导及专家共17人。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副省长姜信真、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等省、部、市有关领导参加开幕式、闭幕式。

专家们在考察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评议审查,与会的17位专家一致同意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通过“2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12月29日,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论证会在北京交通部举行,洪善祥副部长主持,经过专家组论证,一致同意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8年3月24日,交通部下发交教发(1998)147号文件,同意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同时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列为部“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整个建设项目的专项经费已经落实,并于1994年开始启动。

1999年12月30日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计社会【1999】2343号),同意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同时要求到2000年,总体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公路交通主干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水平,力争1-2学科达到国家重点水平。

至此,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申报工作圆满完成。这项关乎全局惠及后人的宏大工程,在党委书记马尔立、雷达和校长陈荫三的手中实现了,我们应当记住他们的历史功绩,更应该赞美在申报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所有公交大人。

春华秋实谱写壮丽篇章。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风雨兼程五十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春华秋实谱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瑰丽华章。

截至1999年,学校在册学生总人数11355人,其中:博士生97人,硕士生469人,本科生5783人,专科生395人,包括在校脱产学生在内的成人教育学生4611人,来自13个国家(接受过26个国家)的留学生29人。

在职职工1874人,其中教师651人,教授66人,副教授246人,客座教授27人其中工程院士2人。学校有3个校区,占地1292.1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资产5.48忆,图书馆藏书90余万册,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

有4院(公路工程、汽车工程、经济管理、继续教育)6系(筑路机械、机械、建筑与环境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3部(基础、体育、研究生)11个设计院研究所46个实验室。

同时成为我国确定招收外国留学生、涉外办学和首批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的50所大学之一,为坦桑尼亚、也门等国援助办学3所。九十年代的十年里,公路交通大学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千篇,公开出版专著数百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上百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多项)。

无论数量或者质量在交通部所属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以1993年为例,公路交大共发表学术论文327篇,占全系统发表论文总数的16%,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数占全系统的20%。

1993年在我国1219种科技期刊中,公路交大发表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135名,被(SCI)收录的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51名;被(ISTP)收录的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09名;被(EI)收录的数量居全国高校第86名。

到了1999年,以上的排列名次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所有项目大多排到了百名以里。“211工程”建设的成果得到大大的显示。

一群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人。

在学校波澜壮阔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群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人。这一群人,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哪一个学校能离开他们呢,没有一个,实际是一天也离不开。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也不例外,没有他们的奉献,可以说,学校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我说的这一群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不过就是那些在学校的校史上常常被人们遗忘掉的一代又一代的团干部、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们。

他们都叫什么名字,究竟做过哪些有益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但他们的学生却不会忘记。或许这群人身上有很多缺点甚至问题,他们的学生或者上级对他们可能有过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又有谁能把他们功绩一笔抹去。

就有位校友曾经说过,他们呀就是在忘记母校以前的最后忘记的那个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操劳和辛苦,记住他们不也是在记住自己以往吗。记住五十年代西北交通干部培训班班主任李凝,冷村、杨钊的名字,因为他们就是学校的源头符号。

六十年代,学校设立了政治辅导员岗位。解放军6009班贾贵生政委,应该算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辅导员。1964年,地方普通班开始配备了政治辅导员,第一个专职政治辅导员叫黄浩。

后来又在64级65级大学中专毕业生中选留了几个,第一代政治辅导员队伍才得以形成了规模.“文革”中这支队伍受到冲击,“文革”后各奔东西,只剩下凤毛麟角的几个。

1972年,这支队伍恢复时,充实了一批新生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委副书记于琦领导下,于1981年成立了德育教研室,1982年党委发文正式批准。

1984年,社科部成立,德育教研室并入。1990年,又独立了出来,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党委副书记杨绪坤兼任主任。1998年,又并入了社科系。

虽然进进出出好几次,反反复复好多回,但由于这支队伍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终于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了起来,并且取得了可圈可点不少成绩。

九十年代的十年里,获得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有的专职教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百名优秀教师”、“全国交通系统九五普法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以及大大小小校内外的各种各样的奖励和表扬。

把交通部的功绩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的发展壮大,是在党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以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大力支持下实现的。九十年代的十年里,先后很多领导同志到学校视察和检查工作。

他们分别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6年8月29日)、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1996年8月27日、1996年8月29日)、交通部部长黄镇东(1995年9月18日)、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1995年4月12日、1999年9月11日)、陕西省省委书记安启元(1996年8月29日)、陕西省省长程安东(1995年4月6日、1995年10月18日、1996年8月15日、1996年8月29日、1999年4月月6日)、国家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徐寅生(1998年4月16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1998年9月12日)等,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交通部、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其他领导更是多次来到学校。

他们的到来和支持,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地取得新进展。在所有支持中间,最长久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交通部的支持。没有交通部的全力以赴,就没有“211工程”。

虽然现在交通部不再直接领导学校了,但交通部功不可没,况且学校今后的发展依然离不开交通部的支持。交通部的功绩应当镌刻到学校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永远不要忘记交通部的历史性贡献和伟大业绩。

 向更高目标努力攀登 

西安地质学院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样处在了一个关键发展期。如果我们把八十年代看作是一个筑巢引凤的奠基时期,那么九十年代很自然就成了展翅高飞的腾飞期。尽管在这一时期,张伯声、刘国昌、朱自尊等几位领军人物相继谢世,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但是由于学校的学术梯队已经形成,后来者中已经有很多同志完全可以承担挑大梁的任务,所以学校整体水平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地院依然处于顺势待发这样的腾飞势头。

九十年代地院的几届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率领西安地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攀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国家地质事业培养大批优质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1992年5月20日刘国昌教授逝世,1994年4月4日张伯声院士谢世,同年12月31日院长朱自尊教授也因突发心脏病而逝世。在短短两三年内,几位重量级人物相继谢世,不能不说是地院一重大损失。

江山自有人才出,经过十多年人才工程建设,地院已经形成人才梯队,不仅没有出现断档现象,而且还把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1991年2月25日地质部政任《1991》6号文件,任命任端芳同志为党委书记,孟宪来调地质部教育司任教育司长。

1992月元月9日二届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由任端芳、朱自尊、应树培、杜东菊、罗春山、赵中奇、楚文亮七人组成的新一届党委会。1996年4月11日地矿部党组任命喻晓为党委书记,杜东菊为院长,(以下是1993年6月24日任命)副书记为赵中奇,纪委书记为应树培,副院长刘建朝。

这些领导同志年富力强,使得地院的各项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根据学校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地校地院建校几十年,省级以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约有24人。从一个角度说明,西安地质学院确实一块人杰地灵的藏龙卧虎之地。

李佩成教授被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12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办(93)60号文件批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刘玉海研究员、李佩成教授为我国第五批博士生指导教师。

这件事情非同一般,因为刘国昌教授谢世,如果没有人能及时接班,地院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就可能出现断档的危险。好雨知时节,就在这样的节骨眼,新的博导出现了。

这样好的事情的出现,并非偶然,是西安地质学院长期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的必然结果。所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李佩成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在长安大学的校史上,毫无疑问地是一件可圈可点的重要事件。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

西安地质学院的发展史,细细研读起来,其实就是一部人才引进史。不是一届领导,而是届届领导都是这样,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七十年代引进了徐冠华,八十年代引进了张伯声、刘国昌,九十年代引进了李佩成。

人才引进工程,实际上就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具体化。九十年代以来,地院领导把视野从国内又推向了国外,先后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以色列、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地学界,邀请来了数十名教授和科学家,到学校进行短期讲学和学术交流。

同时学校还派出了很多老师出国留学、进修、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测量系王文颖教授和德国哥廷根大学霍夫曼合作培养研究生,哥廷根大学博士生奥斯特在西安地院测量系进行了半年学习和研究,在王文颖教授指导下撰写了博士论文。

学校还不时在校内外举办地学方面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时间学术氛围相当浓烈,大大增进了师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

地矿部领导非常关注地院的发展。

地矿部一贯都非常关注西安地质学院的,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优良传统。1992年6月20日地矿部朱训部长来学校视察,1996年10月5日宋瑞祥部长也来到学校视察,地矿部的几任副部长如张文岳、张宏仁、夏国治、寿嘉华等同志先后来到学校视察和指导,有的还来过多次。

1991年4月20日张文岳副部长还特意把自己珍藏的185册书刊无偿地捐献给了学校的图书馆。在地矿部的关怀和支持下,西安地质学院在九十年代得到飞速的发展。

1993年5月,学校已有四系二部发展到六系二部。随着学校的飞速发展,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越来越多,青年教师赵景波副教授还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和青年教学奖,同时还有很多教师,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有的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像张伯声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李佩成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

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攀登精神。

1990年11月23日西安地质学院登山协会宣告成立,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曾曙生专程前来祝贺,并把登山绳传递给了赵中奇副院长,还赠送了价值3000元的登山装备。

1991年5月22至23日,西安地院承办地矿部第三届“地矿杯”攀岩比赛,比赛是在西安长安区喂子坪西万公路46公里处举行,参加单位除地矿部所属的大中专院校外,还特邀了原苏联包乌曼工业大学队。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西安地院队夺得团体第一名,男子和女子组个人也进入了前6名。陕西省电视台还特意录制了专题片,进行了报道。

社科部教师杨美让就曾几次骑自行车自己或者与学生一起进行社会考察。一次经延安到北京,历时36天;一次与学生一起到西安蓝田县考察,往返行程800里;还有一次带领4个学生,到河南、安徽、江苏考察,历时一个月,行程1200公里。物探系学生王振远骑自行车,行程2000多公里,自费考察了四省二十多个县市1991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灾害情况。

诸如此类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在地院师生中培育一种排除万难的攀登精神。

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后的风采。

1996年12月30日,经国家教委研究,同意西安地质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同日,国家教委公布西安地质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为合格。为此,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新年寄语学校“祝贺与期望。”

1997年4月28日,西安工程学院举行挂牌庆典大会,地矿部陈洲其副部长在会上讲了话,省市和部领导以及有关单位参加会议或发来了贺电。1999年4月,国土资源部任命了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书记兼院长杜向民,副书记白华,纪委书记应树培,副院长刘建朝、孟昭秦、王志宏。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校又迈开了更大的发展步伐。

截至2000年3月6日,学院占地面积206亩,在职业教职工828人,其中教师304人,教师中正、副教授18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13人。

有12个系和1部、1室、1院。有1个博士点(地质工程)、8个硕士点、20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3个。在校学生总数4199人,其中本科生2572人,专科生694人,博士、硕士生114人,成人教育本科生819人。承担科研项目264项,最能代表学院实力和水平有两项。

一是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海上石油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二是“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基础调查及战略研究”。特别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一项获得了三等奖。 

 满怀豪情地迈向21世纪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样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期。这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大环境。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

1995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处于这样好的发展大环境中的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一样,不失时机地加快了自己发展步伐。

在这十年期间,取得了教学、科研和育人的全面丰收。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用自身所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豪情满怀地迈向21世纪。

学院党代会确定发展大计。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事业蒸蒸日上,是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分不开的。

1980年6月设立了临时党委,1981年12月24日召开了首届党员大会,党委书记田和丰,副书记祁风林,院长张之凡,副院长林钟祺;1988年6月10月6日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党委书记高全录,副书记倪志坚,院长安昆,副院长霍维国;1995年9月28日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党委书记党新益,副书记兼副院长栗守余,纪委书记赵宏璐,院长霍维国,副院长张存清、翟振东、刘伯权(1997年任命)。

1999年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产生,党委书记为党新益,院长为刘伯权。每次党代会都确定了学院发展大计,第二和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九十年代学院从促进学院“基础建设”到把学院各项事业“推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

由于学院奋斗目标十分明确,九十年代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大学林立的古都西安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安市与建设部签订了共建协议。

在古都西安,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从第一五年计划开始,就为西安不断输着送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安每一座新建楼房上面,都曾洒下过西建学子的汗水。

西安市领导怎能会不知道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在西安建设和发展的分量。正因为如此,双方就共建事宜很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1995年3月11日,学院领导在市政府会议室与西安市有关领导首次商谈有关联合共建问题。张富春副市长主持会议,市人大陈怀孝副主任等市上领导和学院的书记、院长等参加了商谈。

1996年10月30日,西安市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原则上通过建设部、西安市共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协议。

1996年12月25日,西安市与建设部共建协议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建设部毛如柏副部长、西安市市长冯煦初及有关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共建协议的签订,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开辟美好的前景。

学院发展步入快车道登上新台阶。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西北建筑工程学校,创建于1953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学院占地面积已达123375平方米,校舍面积10万余平方米。

全院有教职工979名,其中专任教师354名,教授15人,副教授130人,讲师370人。在校本专科全日制学生2709人,函授、夜大学生2615人。有8个系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28个各种专业的实验室,以及众多的附属单位。

截至1999年学院已有19个专业,本专科学生总数3561人(本科生3173、专科生388)对外交流又迈出新步伐,除美国外,又与俄罗斯莫斯科建筑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经常互派教师进行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或任教,选派教师出国留学。

所有这一切,促进了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三校合一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在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层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大学合并,二是大学下放。

合并之风席卷到几乎所有的中国名牌大学,下放之风波及到几乎所有的中国的部属大学。各个部属大学要进教育部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已经具备了这个必备的条件。

但不是唯一条件,依然有下放到陕西省的可能。

如果下放到省里,陕西省当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供养更多的大学,下放到这里学校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何去何从,必须作出明确的决策。

不论当时三个大学自己有何想法和打算,只有走合并之路才是唯一出路,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走三校合一的道路,才是最正确的道路。于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新型现代化大学——长安大学,就展现到了世人面前。

回眸过去,让人心潮起伏,展望未来,使人倍感兴奋。长安大学有过辉煌的过去,长安大学必将会有辉煌的未来。我将以最虔诚的心情,向长安大学默默地祝福。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