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李瑞敏:重视基础,回归交通的本源

  1. 主页 > Tvoice > 快闪

在全行业鼓励新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背景下,需要关注到更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不完善,标志标线护栏、交通组织、信号优化配时、人性化设施、基础理论与常识的研究与普及还有显而易见的提升空间。

赛文交通网《TVOICE快闪》栏目邀请到清华大学副教授李瑞敏,就智能交通的发展基础,智能交通建设的初心进行了交流。

李瑞敏教授表示,未来需要在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里,将面向需求解决问题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初衷。

Q1:发展智能交通,您认为先要做好哪些基础?

李瑞敏:智能交通系统应该是建立在一套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体系之上,对道路领域的智能交通系统而言,道路的规划设计不能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或者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然后我们对道路的组织优化、标志标线的设置也要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

第二方面,所有交通出行者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交通文明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第三方面,从智能交通系统本身来讲,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对于道路、环境、出行者等交通要素的全方位的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这是很多智能交通系统发挥作用的一个技术方面的基础,没有这些数据或者信息的支持,很多先进的算法、先进的控制技术、及信息服务等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Q2:一方面交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又有缺失和不合理现象,这种现状对发展智能交通有什么挑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李瑞敏:影响肯定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基础设施水平严重不足则会是一个根本性的影响。例如个人接触比较多的信号控制方面,其实很早之前国外就开发了能够自动检测数据、进行配时优化、进行信号控制的一些系统,但是这些系统要最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有相对完整和准确的检测手段和数据。一旦所需要的检测器破坏率超过一定比例,例如20%或者30%,这个系统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可能和简单的分时段定时控制基本差不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的检测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及实时,是很多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很好发挥功能的一个基础。

对于信息采集,大家投入和重视程度的问题,目前不同的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个人觉得将来不管是通过技术手段,还是管理方式的完善,都需要能够加强信息的采集,来支撑后续的一些功能。 

第二个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重视的,因为很多时候有些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主要是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同时,也要给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道路环境、基础设施的环境、良好管理的环境等等。

另外关于交通出行者的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大家的一些不当行为,或者是原来非机动化时代的一些出行习惯等,需考虑怎么更好的改善或更好的优化,让大家适应机动化时代的文明出行的要求,使得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Q3: 大型和中小型城市发展智能交通战略有何不同?

李瑞敏:无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目标应该一致,都是由交通出行中的一些需求驱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因为城市规模的差异,大家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内容、建设的水平方面,肯定会存在着一些区别。

对于大城市来讲,一方面要从需求出发,建设先进实用的智能交通系统,另一方面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在技术上引领,怎么做一些超前性的研究、开发和测试,这可能是大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两个方面。

中小城市更多的要把精力放在面向实用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上,当然也可以结合本地的一些特点,有选择性的做一些亮点。

Q4: 智能交通的初心是什么?作为交通建设参与者,如何做好这件事?

李瑞敏:交通的初心就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

其实做交通控制,或人们在90年代全球统一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本意都是为了解决交通出行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个人觉得发展交通控制或者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本身或者本源的初衷,是去应对我们不断面临的一些交通问题,到目前为止,或者面向未来的发展,一方面技术会推动我们向前进步,另一方面在应用技术的时候,要更好的分析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它的本源或者导致这个问题的本源是什么,才能更好的找到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我觉得,未来需要在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里边,将面向需求解决问题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应该守住的一个初衷。


加载中~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