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产、学、研、用」不同视角下的“交博会”

你给的不是他想要的

上周,由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展(以下简称交博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作为智慧交管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的交博会在展会规模与展位上相较去年再次提升,展出面积42000余平方米,展位设置2000余个,参展单位350余家,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数据统计,现场参观、采购、洽谈、交流的观众多达40000余人,可以说在用户端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就笔者自身观展体验与多家厂商反馈,今年交博会用户在产品与技术上仍保持了很高的关注度和热情,很多展商的展位甚至出现了拥挤和讲解人员不足的情况。在整体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景象无疑是令人欣慰与振奋的。

作为交管领域的代表性展会,今年的交博会透露出了市场的哪些信号与趋势?赛文交通网特邀了多位业主代表、智慧交管领域专家与企业代表谈谈他们的观展感受。




本次展会,不论是新的产品、还是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都充分体现出了专业+机制+大数据的实战发展方向。

——石家庄交管局科研所所长 李龙

厦门交博会围绕公安交通管理行业所涉及的“保安全、保畅通”的主责主业,覆盖了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信号优化、指挥调度、违法整治等工作领域科技应用,还包括了新型的行人信号灯、护栏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摩托车、执法记录仪等交警警用装备等。本次展会,不论是新的产品、还是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都充分体现出了专业+机制+大数据的实战发展方向。

例如,在信控方面,伴随着边缘计算、大模型等技术的普及,之前流行的全息路口的实战应用不再局限在路口感知、路口数字化和仿真。

厂商们更加回归现实理性,提供可行性更高的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数据基础方面,基于地图厂商数据+既有设备数据+新建设备数据相融合;战法方面,合理构建路网整体交通态势研判、路网运行效果体检、配时方案评估优化、仿真下发评价的从宏观信控策略到微观时空优化的工作闭环;设备和系统资源方面,利用边缘计算设备纳入算法,实现设备利旧、各种信控方案快速迭代和平台瘦身。这是符合用户们注重城市现状实际、注重交通工程专业、注重场景应用的实战需求的。


如果打造场景化的方案展示,体验感会更强,这样有利于快速找到需求点,便于项目落地,同时也能够切实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卖产品。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副所长

尹成胜

无论从参展企业规模还是参展人数来看,整体规模和氛围都很好,给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有说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个人觉得有几个小地方可以关注一下:

一是从企业展出内容来看,更多还是侧重于产品的展示,与当前交管的痛、难点联系不够紧密,多数还是围绕设备去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出发点仍然是侧重于推介产品。

当然,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更加强劲。特别是基于雷视一体的全息路口是本次展会的热点、亮点,各家在打造全息路口、城市数字孪生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整体感觉与交管实战融入不深,解决方案不够系统,多是数据展示和预警,没有与现行系统打通和平台对接,功能与具体实战场景还需打磨,让人感觉主要还是销售雷视一体产品。

二是高质量和精细化运维不充分,实战化贴身服务不足。各家设备更多在追求性能的变化,在高质量、低能耗等方面研究不够充分。对于交管部门来说,购买设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设备在几年内稳定运行,发挥其作用,这需要在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加强投入。

特别疫情之后,大家都在过紧日子,我们交通管理部门更倾向于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优化,或者是在原来设备的基础上做一些设备增加就能够达到一个提升。大面积、大范围的设备更新,对资源比较浪费。

三是各家推出了全息路口、全息路段、全息区域,做了一些道路BIM设计,将道路嵌入到整个城市里面,这个非常好。但是,我们也发现面临一个问题,各家标准不统一,无法形成一张网,各家企业方案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算法和接口,包括设置的单元模块都不一样,不利于后期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容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和壁垒,很可能会面临大投入之后无法发挥整体效果。

四是建议增加场景化展区设置。围绕交管的难点问题,例如二三四轮车管理、农村道路隐患治理、厢式货车载人等场景,各个厂家可以给出各自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让不同设备围绕同一目标展示各自作用。因为对于一线交警来说,专业能力相对受限,与其思考某个设备用在什么地方?如何设置才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不如引导解决某个问题需要什么设备什么方案。

如果打造场景化的方案展示,体验感会更强,这样有利于我们快速找到需求点,便于项目落地,同时也能够切实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卖产品。

五是低空经济、智能网联和无人警务方面内容有关研究解决方案和产品看到的不多。


未来用户更加注重解决方案的实用、实战、实效,花小钱办实事,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树爱兵

一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相比以往单纯的依靠人工踏勘的方式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一些厂家推出的利用轻量化智能巡检套件与算法实现道路隐患的排查与告警,搭建运维闭环和研判分析流程,实现道路交通隐患的精细化管理,可辅助提高道路交通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信号控制产品技术创新仍旧是行业重点关注和发力方向。除了传统信号机产品外,本次展会上也推出了基于新技术研发的信号机及产品,如全光分布式信号机、基于OpenHarmony完全自主可靠的信创信号机、基于宽带电力载波的E-IoT数电同传的解决方案,当然这类信号机产品和应用未来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考验和认可,仍需要时间来解决,我们拭目以待。

三是场景目标导向的解决方案是未来智慧交通管控需求重点。随着当前各地财政紧缩,相比以往大而全的综合解决方案,本次展会上针对某一类交通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也许是未来交通管控关注的重点,如针对交通瓶颈点的疏导治理、路段排队超限、交叉口防溢出控制等痛难点场景。未来用户更加注重解决方案的实用、实战、实效,花小钱办实事,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四是客观公正易获取的交通控制效益评价是未来应用方向。随着GA/T 527.2等新标准的发布实施,本次展会中部分厂商推出的基于互联网数据、前端交通检测设备以及无人机采集数据的交通控制效益评价系统,辅助管理部门及时找到问题点,实现警力的精准投放,助力道路交通管控见实效。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展是一场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思想碰撞于一体的行业盛宴。

——包头交管支队科技大队长  左宏毅 

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最新交通安全技术的窗口,更让我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各参展商精心布置的展台和琳琅满目的展品。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到先进的警用装备,从创新型防护设施到智能化的监控技术,无不体现了交通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那些针对道路安全的新产品和服务。例如,一些企业展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违法行为自动识别系统,能够实时分析交通情况并及时预警,这对于提高交通执法效率和道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也看到了多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它们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调整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除了技术创新,展会中的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同样非常吸引眼球。现代化的警用车辆、高效的移动执法终端、先进的个人防护装备等,都展示了我国公安交警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这些装备的更新换代,无疑将极大提升公安交警的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在与不同展台的专业人士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智能科技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巨大影响。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交通流量分析,有效预防交通拥堵;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预测并处理各种交通安全隐患。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道路安全防范能力。

参加本届交博会,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交通安全产业的发展活力,同时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作为交通管理行业的一员,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构建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道路交通环境贡献力量。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暨公安交警警用装备展是一场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思想碰撞于一体的行业盛宴。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行业动态的机会,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和憧憬。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能够共同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信号控制,除了须往高端发展外,国内外也还有大量的“底端”需求,解决信号控制从无到有的需求,这方面确实也不可忽略,而且有一定的空间。

——同济大学教授 李克平

各色交安设施和软硬件系统琳琅满目,既看到了业内传统企业和供应商的多年主打产品,也看到了一些新的产品和系统,同时也与一些相关领域的展商、专家学者继续了交流,收获不小。

大部分参展商带来的,尽管略有些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赋能,基本上还是各自领域深耕的产品,但是也有一些在原有技术、产品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比如前段时间在专业圈热烈讨论的无人机在交通数据采集、交叉口交通观测与数据分析、交通管控优化效益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这次在展会上看到了软硬件一体化集成的“单兵装备”:一个装备箱,可以由一名操作员进行实施操作,且后台软件支持一键分析。

个人认为,这个系统,不仅是交管部门实施机动灵活的现场观测的好帮手,也是可以部分代替信号优化工程师实地了解交叉口交通运行特征的一个工具,可以大大节省高级技术人员的时间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员和差旅成本。这个系统也是高校交通工程实验室性价比极高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的实用装备。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出硬件功能更加强大、软件能力更加丰富的系列产品,满足规划、交管、交通科学研究等不同方面的需要。

在信号控制机领域,除了看到传统几家大型龙头企业的产品系列外,也看到了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简单实用、性价比非常高的中低端产品,适应我国中小城市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简单需求。交通信号控制,除了须往高端发展外,国内外也还有大量的“底端”需求,解决信号控制从无到有的需求,这方面确实也不可忽略,而且有一定的空间。只是无论如何简单,交通信号控制必须满足基本的安全标准,这方面是不能马虎的。

近几年在城市交通管控平台系统研发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类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出眼花缭乱的平台系统,功能繁多,各种交通信息汇集,从全息交通检测、车流轨迹提取、交通事件检测、流量流速统计分析、交通信号状态展示,乃至交通大模型、微观交通仿真、数字孪生,等等等等。

各家作为一波几乎“标准动作”功能开发过后,后期的PK也许将会在数据深耕、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即针对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将通用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挖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导出对交通工程师、交通管理人员、决策领导更直观、更全面、更有效的指标。

 比如目前对道路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评价,已经可以部分得出排队指标,甚至部分延误指标,在此基础上可以来分析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但是现在还鲜见对交叉口绿灯空放指标的过去和评价。 

上次展会上已经看到有相应的基于地磁检测的信号灯绿灯空放数据获取系统,这是衡量一个信号控制质量、效率和水平的十分重要的指标,但是遗憾现在还未能得到普遍推广。


希望在出清与转型中来到!


——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戴高

厦门交博会结束了,总体观感今年展商数量和观展人数都比以往少,但展示的质量有所提升,所展技术方向有显著变化。

印象一:创新技术落地才能存活

对非警用装备类交通安防与控制类展商,所展示的更多是基于客户需求和已落地的实用产品或技术。比如,前些年风光无限的互联网概念、大数据、AI算法等要么落地为产品和服务,要么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大模型技术在这里还谈不上方兴未艾,只能说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小场景、大纵深领域发展还需时日。

印象二:感知类产品更多了

这次参会的感知类展商似乎也更多了,基于雷达、视频、激光、声音、红外等技术可以组合复用,安装方式可以是在路侧固定,还可在车端或临空,大家都有“迟到比不到好”的想法?差不多有5年了,个人没见到有机构给出过令人信服的目前主流检测器的准确率、可靠性统计,对各家产品指标也是一头雾水。与此同时,很多城市已持续投入使用相关设备多年,但感觉对交通效率的提升实在是没那么明显。

印象三:光电类厂家活跃

这次展会最大的分馆A4等云集了数量众多的“光、电、声”类交安设备展商,这些厂家以实体制造为主。相对前些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路侧基础产品的结构、造型、内容等都有显著提升。尽管大多厂家软件实力不强,但凭着能上山下乡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能走出国门的“硬实力”,看起来过的还行。

结语:

几天下来的管中窥豹,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潮起潮落对道路交通行业的影响,不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技术会如浮渣般被出清,沉淀下来的真材实料有大用却又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期望。行业在努力,新一轮技术变革仿佛地平线处透射上来的一抹晨光,永远值得期待。


一些小厂的交通安全警示设施也做得越来越接地气,在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方面很实用,价格不贵、安装方便、效果直接。


——广东振业优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陈宁宁

今年厦门展会是挺热闹的,时间所限,只能走马观花,观后感归纳起来就四个字:“没”“啥”“感”“受”。

“没”——没几个亮点产品。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换个名字,再展一次。今年不少厂商延续了炒冷饭和新瓶装旧酒的传统,特别是软件平台,难觅亮点。深圳新创中天的“飞立得”,对现场交通流调研时快速获得数据有挺大的作用。一些小厂的交通安全警示设施也做得越来越接地气,在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方面很实用,价格不贵、安装方便、效果直接。

“啥”——啥都开始往大模型靠。就像前几年的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孪生、元宇宙,今年不少厂家的产品悄悄加上了大模型的概念。但明显不如以前的概念吹得响亮,可能是行业内都还没想好大模型的故事应该怎么讲吧。

“感”——感知设备被打入冷宫。对比前两年家家都说雷视一体、全息感知的盛况,今年冷冷清清。可能是一方面由于各地建设经费紧缩,另一方面这两年没出现应用效果特别好的感知设备项目。前两年火太猛,还没开始炒就糊了。

“受”——受伤的总是交通工程。眼花缭乱的平台系统上,和炫酷的数据图表展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错漏百出的路口渠化图。个别打着大模型旗号的信号优化平台上,最简单的信号相位图都是错的,整个周期没有行人过街相位。交通匠心在高大上的各种概念面前,不值一提。


“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交通行业的品牌盛会—交博会热度并没有降火,本次在规模、参展人数、影响力以及专业度上还是有目共睹。


——佳都科技智能城市交通业务群总裁

许健

“雄关漫道真如铁”,国内市场下行影响对各行各业都有一定冲击,身处智慧交通的”交通人“也大抵感受行业增速有所减缓,行业各类参与者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2024年各省地市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工作报告持续支持智慧交通发展,但行业总体发展也处在一个相对艰难的阶段。

“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交通行业的品牌盛会—交博会热度并没有降火,本次在规模、参展人数、影响力以及专业度上还是有目共睹。

从本次交博会大体可以感受到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技术上“AI+大模型+交通业务”是热门,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能力与交通业务进一步融合,出现了更多的大模型产品及方案(视频+AI算法智能分析交通问题,大模型快速制定治理方案)。

二是交通行业产品信创及国产化、创新化,各个不同的公司都在推自己的国产设备,尤其是像信号机、无人机这一类的产品。

三是场景闭环、性价比高、有实效的产品目前是行业趋势,相较于以往的大数据、大中台,本次展会在业务闭环产品上像信控平台、重点路口治理、大货车治理、无人机等交通治理微场景也有了更多应用。

四是行业竞争混战加剧,不仅是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各个公司在建立自己核心能力同时,也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业务范围。

路漫漫其修远,行业寒冬是挑战,也是机遇,才能激发行业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断的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才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变化,发展下来。


这也反映出当前市场对大模型的认知程度和态度,感觉有用,但又不是太清楚怎么用,未来给行业普及大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落地模式任重道远。


——北京卓视智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

吴柯维

本次展会开在了美丽的厦门,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厦门以其独特的城市气质,吸引了众多交警和行业专家参会。总体而言,本次展会参会人员规模空前,各地交警业主组团来参会的非常多,展会质量较高。

从展商来看,海康、大华、宇视依然以各种形态的摄像机为主,并展出了各种场景解决方案。而大模型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一众厂商主推的吸睛焦点,百度智能云、卓视智通、佳都科技等都展出了自己的交通大模型。

但在跟交警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到交警用户对大模型应用的困惑,很多观展人员分不清大模型和传统小模型之间的差异,也对大模型的应用落地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经常被问到‘有什么用?’,也有不少为博眼球打大模型概念的厂商,用老产品穿上大模型的新衣迷惑用户。

这也反映出当前市场对大模型的认知程度和态度,感觉有用,但又不是太清楚怎么用,未来给行业普及大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落地模式任重道远。

可能是因为受限于预算的问题,多数交警用户对各种大脑、各种大平台兴致索然,很多大厂甚至完全不展示自己的平台级解决方案。多数用户反倒是对平交路口预警交安哨卫,农村道路治理,移动车载抓拍,激光透窗抓拍等产品兴趣盎然,反复追问。

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小而美的产品确实更能激起大家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对于未来1-2年短期市场的判断,本次我们也展出了多款可以‘视频利旧,智能提升’小而美的AI产品,可以用小成本实现大用途。

展会期间跟很多同行进行了交流,普遍对交管市场缺乏信心,道路交通安全及公安交管行业目前缺乏类似交通部数字化转型或7-8年前公安政法‘雪亮工程’的系统性政策机会,亟待一些新的政策出台。反映到展商上,个别互联网头部云厂商和AI头部企业没有看到身影。

但无论如何,道路交通安全任重而道远,不论市场好坏,都得耕耘,AI技术的进步最应该用在减少百姓出行伤亡这件大事上。在本次主场酒店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门口,看到一块石碑,醒目的写着‘财富自由之路’,但我想是否也可以在对称的位置摆一块石碑,上书‘平安通畅之路’。


图片


我们感受到了交通行业在“数据要素×”行动的推动下,积极向数据要效率要效果的迫切需求。


——浙江云通数达科技有限公司CEO

曲俊秋

交博会是一场一线交管从业人员学习交流的盛会,为企业和交管部门提供了基于实效的需求沟通平台。

今年的交博会上,我们感受到了交通行业在“数据要素×”行动的推动下,积极向数据要效率要效果的迫切需求。

而且我们惊喜地发现交警对于数据技术的了解非常深入和专业,并且更多三、四线城市的交警开始重点关注,并且愿意让大数据、人工智能参与到日常交管工作中,他们对于我们展示的数智交通大模型,以及“五步法”方法论,包括应用场景上的道路速度管控系统、数智绿波等产品都特别感兴趣。

行业的迫切需求就能转化为产业发展最大的动力,我们的研发团队每天都在攻坚,基于千亿级交通大数据模型,扭转了传统硬件感知设备常修常坏,数据严重缺失的困局,帮助交管部门更全面、精准地了解城市交通情况,带来除了硬件、软件之外的“数件(Dataware)”,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先的技术方法变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把产品更好地复制推广到全国每一个城市,让道路更通畅,让出行更畅快,让城市都更通达。


打通雷达科技创新到赋能用户实际业务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以此来实现交通雷达的深层价值。


——西安象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田斌

智慧交通产品线技术总监秦童

从展会规模来看,今年交博会到场用户数量很多,且对于交通科技考察的参加度和积极性都很高,侧面说明交通市场本身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到需求层面来看,虽然受限于规划延期等因素影响,大型基建项目投资建设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缓堵、交通安全等细分场景下,交管部门仍有较强的意愿投身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可能正是由于细分场景相较一些大平台能够更加具体的解决用户问题,用户更加希望通过这样切实的技术得到良好的、实时的正反馈。譬如我们推出的象德AI实时交通信号优化系统,就受到很多地区用户的欢迎,因为能够为用户很直观地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体验。

在市场方面,本届交博会到场雷达厂商不少,很多厂商也推出了雷达产品。“无感知、不智能”,说明市场对于雷达成为智能交通标配设备有了共识,但也有一些之前进入交通雷达行业的厂家淡出市场了,我们认为主要是这些厂家对于路侧雷达市场出现误判,事实上交通雷达市场做出产品只是第一步,后续应用中是否可以赋能用户实际业务体现价值才是核心。对于象德来说,我们将会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为用户带来价值。服务交通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比较关注低空经济,比如在低空的航线管理、低空安全等领域,毫米波雷达同样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产品方面,在交通领域雷达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不能束之高阁,交通雷达也是一样,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交通行业发展。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在做的——以需求为导向,着眼市场实际提供针对化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交通场景做到数据唤醒、深度挖掘、高效利用,通过打通雷达科技创新到赋能用户实际业务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以此来实现交通雷达的深层价值。

在合规方面,由于既有交通雷达在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和部署的规模,因此业内在雷达频段的取舍上存在一定分歧。象德在雷达开发上是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路侧雷达和车载雷达“各行其道”,避免同频干扰,保障交通场景中的行车安全。

在新技术层面,我们很期待看到“大模型”技术在交通行业的落地应用,我们认为“文生图”等功能对交警业务应该会有很大帮助,不过现阶段普遍都在讲“大模型”怎么用,但缺乏直接落地案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地拥抱“大模型”,让新的生产工具能够服务到业务实际,赋能智慧交管业务发展。

这次展会上,象德在产品创新、技术导向等方面的理念和成果也收获了业界及客户的赞同,未来我们依然是会坚持雷达核心技术创新,持续服务交通市场贡献新的增长动能。


技术革新引领行业未来。


——云天励飞公安行业专家

尹义

本届交博会上,我有幸近距离体验到大模型技术引发的智能化浪潮,这一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着交通行业的持续进步与繁荣。

在道路交通拥堵治理上,通过视觉大模型,能够及时发现并评估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大模型的多模态推理能力,使得自动输出道路疏堵解决方案成为可能,而人为的判断和选择则确保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人性化。此外,大模型在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中的作用,也无疑将推动交通管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道路交通隐患治理上,通过大模型智能分析,结合前端感知设备和地图数据,能够高效识别交通设施及路面病害等隐患,这对于预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升了隐患排查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电动自行车治理上,大模型合理的利旧天网、雪亮前端点位,根据识别的场景来对视频点位与解析算法进行关联调度与解析,通过视觉大模型对电动自行车违法事件和风险进行识别,自动输出电动自行车区域安全态势报告、重点人员骑行报告、民生行业管理报告等,

大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大量数据训练,能够处理和分析复杂的场景和问题,技术的发展必须与实际业务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创新的可能。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