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游车的“毛病”,网约车都被传染上了?
技术是把双刃剑
前些天,在一个名为“中国网约出行产业峰会”的大会上,一名网约车司机滔滔不绝、言辞激烈,历数网约车平台的“罪恶”,超时发言还意犹未尽。
司机当然是站司机立场发声,是非对错一言难尽,但把网约车司机与平台的矛盾再次摆到大家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只听说传统的巡游出租汽车行业里公司与司机矛盾突出,势同水火。
巡游车多实行承包经营模式。司机要交“份儿钱”,也就是承包费,大多包括租车费、各种保险、公司管理费以及经营权有偿使用金等。司机“每天眼一睁就欠公司几百元”。停驶、罢运、群访事件一度此起彼伏。
公司的承包制被批成“公司化剥削”;公司被划入“食利阶层”。
网约车出生时自带光环。平台充分调动了闲置资源、极大提高了运营效率,不仅社会带来了巨大福利,也实现了平台与司机的“双赢”:
平台公司“灵活用工”,利益分配“透明、合理”;司机劳动时间“自由”,睡到自然醒,想开就开,收入“轻松过万”。
平台公司广告做得美,又有各路专家的理论支撑。这网约车岂止是个新业态,简直是个“现代科技乌托邦”。
网约车平台抽成高位运行,运价却一路走低,时不时平台还搞点优惠让利。每单的获利越来越薄。
不少司机还是在租车公司租的车。租车费是固定成本。租车公司可是套路满满,很多司机因为租赁合同而被困在了车里。
为了提高流水,司机就只能多拉快跑。很多司机一天出车12小时、15小时甚至18小时,最近还有司机自带被褥睡车里五个月的新闻。司机猝死的消息也接二连三。
有“诗”为证:“××平台真黑心,一天跑来泪水奔。除去成本剩几分,望各司机莫入坑。”
当然,这困境也是有大背景的。去年以来,网约车市场的复苏不是很顺溜。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网约车行业这个“劳动力蓄水池”也有些满溢。“狼多肉少”到一定程度狼群内部就撕吧起来了。
为了和谐,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出手干预,敦促平台降低过高抽成,保障司机权益。平台与司机协商恳谈之类的活动似乎也没停。平台还不忘送给司机几顶“高帽”,什么“得司机者得天下”云云。
但是网约车的卷已经是秃子头上戴花——显而易见。
网约车平台与司机的矛盾再大,也是承运人内部事务。乘客关注的,还是服务质量。
传统巡游出租汽车服务质量饱受诟病。巡游车一辆辆单飞分散在城市大街各个角落,服务质量确实很难控制。
很多人对巡游车的印象是车况差、车容旧、座椅脏、设施老。人赠“脏乱差”、“残破花”的标签。
而网约车一开始就以专车的高大上形象出现,满足乘客“高品质”的需求。加上平台的各种补贴、优惠,心里一暖,乘车体验就好了。
不过渐渐地,网约车也有变旧的时候。
前不久网上在讨论“网约车为什么总是臭臭的”。有的网友在分析网约车比巡游车更臭的原因,是“网约车的使用频率更高,司机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的清洁”。
车也会疲劳。更何况还有以车为家的,别指望那狭小的空间有好气味,也别指望有多整洁的外观。
车容车貌难看是硬件问题,服务态度好点也可以弥补。
在传统巡游车时代,尽管司机队伍中不乏活雷锋,但服务意识普遍淡薄也是事实。一些司机不使用文明用语,不帮乘客提重行李。还有的司机带着情绪服务,不顾乘客感受,对乘客发牢骚,给乘客脸色。这也是巡游车与市场疏离的重要原因。
这些巡游车司机的小毛病,网约车也感染上了,病情还挺重。
前段时间网上有几段视频音频,网约车司机对特惠订单乘客极尽冷嘲热讽、指桑骂槐之能事。旁人听着都很不舒适。“屌丝”乘客如果不是聋子,那TA一定不是坐车子,是坐针毡。
那些还不是大事。出行安全第一。
部分巡游车司机,揽客时慢慢腾腾左顾右盼;拉客时抢行超速变身贴地飞行器;路边有人招手急刹调头;还有的驾驶时不专心,吃东西、接打电话。
以至于有人说“(巡游)出租车是路上最大的安全隐患”。
不过在安全方面,网约车是越来越不谦虚。
今年的1月9日,贵州黄平县法院开庭审理一起交通肇事案。网约车司机吴某在车辆行驶中看手机,撞上停放在路边维修的大货。3名乘客1死2伤。
去年还有件怪事,重庆一辆网约车,没发生任何交通事故就让乘客成了九级伤残。原因是车速过快、颠簸剧烈,导致乘客胸椎、腰椎多处骨折。
网约车司机也承认,在当前低运价情况下,为尽快到达目的地、结束订单,会超速超车、抢黄灯等各种危险驾驶行为,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提升。
疲劳驾驶也是重大隐患。司机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多个平台轮番接单。去年上海就查处了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违法行为600余起。
大多数乘客想的是既能到达目的地又能省钱。而经营者一方,无论公司、司机总是想多挣些钱。这个目标,巡游车网约车高度一致。
利益驱动下的拒载、挑客、甩客,故意绕道、议价,强行拼载等等,是巡游车高发频发、久治不愈的“痼疾”,惨遭口诛笔伐。
网约车平台通过线上支付工具统一收取运费,并对收取乘客线下支付运费的行为予以惩罚。看起来是管住了“乱收费”问题。
但是网约车司机中不乏铤而走险的。
前段时间有一大批网约车收费不规范的新闻报道。有打电话要求乘客取消平台订单转为私人接单的,有要求订单外加价、扫私人收款码收取返程费、车费补贴、高速费、停车费、等候费等等项目的,还有多平台接单强制乘客拼车的。据说这些已经成为网约车潜规则。消费者送外号“爽约车”。
按导航走的网约车故意绕道也绕出了新高度。去年10月有广州乘客从白云区打车到花都区,原本20多公里的里程,司机走了100多公里。
“浓眉大眼”的网约车也“叛变革命”了,而且叛得让违法巡游车自叹弗如。
再说说技术方面。
网约车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网约车平台公司通过网络平台整合供需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远程管理司机。再加上大数据、智能化,网约车显得很高端,因此平台公司多自称“科技公司”、“信息技术公司”。
但平台可能低估了个别网约车司机的科学素养和他们运用现代黑科技的能力。
巡游车上,个别司机安装“跑得快”“小马达”“小尾巴”之类的作弊装置,遥控计价器,坑害乘客,很招人讨厌。
而部分网约车司机显得技高一筹。“外挂”科技潮一浪接一浪。“抢单神器”“甩位器”修改定位,在热点区域占位子、抢订单、虚构里程。迷信科技就上当了。
不仅坑乘客,还有人敢与平台试比高,跟科技公司玩科技,薅平台的羊毛。
今年1月3日,最高检公众号公布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检察院公诉的一个案例:不法分子大量注册虚假司机和乘客信息,采用自我交易等方法虚假刷单、虚拟跑单,骗取平台费用和优惠券补贴,涉及全国19省70多市,涉案金额200余万。
网约车平台长年遭受黑产之扰。据报道,去年滴滴平台识别并治理作弊器超200余款,上千名司机因多次作弊被封禁。
对平台而言,这伤害性可能不大,但侮辱性够强。
有人说,报纸不能看“合订本”。
翻看旧闻,对比新闻,感慨良多。
“太阳底下无新事”。网约车、巡游车本质上都是出租汽车,都在为社会提供个性化的客运服务。承运人与乘客的基本法律关系不变,区别仅在合同缔结、结算收费等具体环节。行为决定性质。事物会穿上各种新外套,不能被晃了眼睛,更不必张皇失措。
网约车经营者与巡游车经营者都是市场经营主体,都是为了经济利益从事客运经营;司机也都是赚钱养家糊口的从业者。两者并不像以前有人认为的存在云泥之别。在没有当缺少约束或约束不力的时候,经营者从业者都会产生违法的冲动。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出租汽车行业用上了先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技术带来便利,但也会异化,会反噬,从而带来负面效应。道高一尺还可能魔高一丈。所以要警惕技术迷信。
网约车是这样。其他领域新事物也是如此。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