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椒盐新观丨高强度开发就一定导致拥堵吗?

高强度的区域开发,到底是否必然意味着拥堵?

如今,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发生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例如北京的CBD地区、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地区等。这些区域高楼鳞次栉比,许多人在这里工作、消费、生活,大量交通需求在这里产生和集聚,因而交通负荷经常会超过路网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拥堵。

因此,大家会下意识认为区域开发强度不能太高,否则区域以及其周边地区就会因为交通需求过于集中而导致严重的拥堵。

但实际上,世界大城市的市中心不乏高强度开发的区域,例如纽约曼哈顿的大中央车站地区,伦敦的金丝雀码头、伦敦金融城地区,东京大丸有、涩谷站周边地区等。它们又是如何实现高强度开发与交通畅通“二者兼得”的?本篇,小椒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高强度的区域开发,到底是否必然意味着拥堵?

1 高强度开发要和轨道枢纽“手拉手”

放眼国际大城市,能够兼顾高强度开发和交通畅通的区域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它们实现了高强度地区开发与大容量公共交通枢纽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站城融合”开发。

区域开发紧密围绕轨道枢纽

以东京为例,东京都的都心和副都心绝大部分都是围绕已有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这些地区也成为了东京目前经济最为繁荣、土地价值最高的地区。

日本东京站所在的大丸有(大手町、丸之内、有乐町)地区,在面积1.2平方公里内聚集着4300家企业,就业人数达28万余人,就业岗位密度高达23.33万个/km2,规划阶段平均容积率均达到了10以上,高层建筑环绕车站而建,且融合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这一岗位密度和容积率大大高于我国多数城市CBD地区,开发强度很高。

在高强度的开发的背景下,便利、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成为重要支撑

以大丸有地区的东京站为例,其建筑主体共8层,设有30个站台,保障了约14条轨道交通线路在此停靠。依靠着大运量的东京站支撑,到达大丸有地区的出行中,有83%乘坐轨道交通到达,而乘汽车到达的比例仅4%。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353.png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411.png

再例如纽约,纽约的大中央车站区域是临近交通枢纽进行高强度开发的典范。该车站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每年服务超过6700万乘客。车站北部的公园大道高楼林立,众多全球知名企业总部坐落于此。车站所在的街区的平均容积率规划为15。高容积率建筑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容量公共交通枢纽相辅相成,出了枢纽即是高层写字楼。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424.png

轨道枢纽与周边建筑连通密切

“站城融合”的理念只有在建筑层面得到真正体现,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效,这就需要轨道交通车站、住宅、商业设施等各种建筑物之间做到有机整合。

东京的综合枢纽将公共汽车站、出租汽车站、地下停车场以及商店、银行、商业街等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用地下通道连为一体。

东京站通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了交通与建筑群的一体化,在2平方公里面积内分布了100多个出入口;新宿站在半径长达900m的范围内设置了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243个出入口与周边的建筑与道路进行大范围连通,使乘客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周边区域集散。

这种设计增加了轨道交通乘客出行的可达性,刮风下雨都不受影响,大家当然愿意坐轨道出行。相比而言,国内高强度开发区域的地铁站大多仅十几个出入口,多数客流抵达车站需要出站后再露天步行至目的地。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435.png

东京的枢纽需要承载大量的进出站客流,如2018年新宿站凭借日均上下车359万人次的数据,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2022年东京站的日均上下车人数约为116万人。

但是这些枢纽完全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交通瓶颈、路网堵点和秩序黑点,怎么做到的?原因在于其强大的疏解能力并不依赖小汽车。

据统计,东京站巨量的进出站客流中,95.84%的人通过步行疏解,这部分人群通过步行即可到达单位、学校、商场等目的地,平均步行时间仅需要9分钟。其他接驳方式中,公共巴士占3.59%。步行、自行车、公共巴士等方式占总出站量的99.66%!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444.png

2 城市更新,“站城融合”迎来机遇期

从国际经验看,“站城融合”的模式也并非一开始便存在,大部分城市也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更新改造形成的。

成功范例如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地区,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持续性更新,逐步由贫民窟转变为伦敦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456.png

如以东京站为核心的丸之内地区在60年间经历两轮建设高潮,实现了建设容量、地下连通网络和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大幅提升;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506.png

再如新宿站作为新宿副都心核心的公共交通枢纽,经过多轮更新改造,逐渐将周边各类产业和枢纽进行整合,如今支撑起了新宿地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微信截图_20240111094528.png

可见,城市更新的过程正是实现站城融合重要的历史机遇,东京、纽约等国际城市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交通系统的改造和完善支撑了城市承载力提升。

3 小椒有话说

纵览世界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高强度开发与交通拥堵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当交通模式与城市开发形态背离时才会带来拥堵,关键是要将大容量公共交通与城市高强度开发紧密结合,结合得好,反而可以提高城市容量,减少拥堵。

在后续的文章中,小椒还会和大家继续探讨职住平衡是梦吗?公共交通好了就不堵了吗?预约出行到底行不行?······等一系列话题,带领大家对交通拥堵进行再理解、再认识、再发现,诚邀您持续关注!

*来源: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