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究竟谁在“炒作”

把握好各自的工作岗位,不要让都没有犯错的角色工作,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错误

 5月27日,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深圳一家民营公司董事长宋有洲携“立体快巴”的设计亮相。央视对博览会的报道中镜头稍稍掠过,同时北京本地大众媒体对发明做了报道,随后几日被部分地方媒体转摘。其内容焦点是“北京门头沟区科委已经在和他们接洽这个项目,‘立体快巴’有望在北京门头沟内使用”。“立体快巴”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7月23日,国内某注明视频网站邀请宋有洲对立体快巴进行了介绍性的节目录制,之后节目视频被频繁转摘,“立体快巴”再次受到外媒体的关注。

    8月初,美国《郝芬顿邮报》、《纽约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明报》等转摘视频网站相关报道,对此事进行了新闻报道。随后国内有关媒体引用美国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论坛的网友回复,对立体快巴进行跟踪报道。报道引用美国网友的发言,“哇,看看中国,看看他们已经多么先进了!”、“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他们有很长的历史都在用创造改变世界”、“中国在不断前进,而美国相比却在衰落”。美国媒体还报道,这家公司目前在和门头沟政府协商相关事宜,这意味着门头沟将成为全国的示范基地。此外,石家庄,芜湖、泸州的等城市已对此表示出表示有兴趣。“立体快巴”急速升温。

    8月下旬,媒体对“立体快巴”的报道达到顶峰。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多以转摘的方式对 “立体快巴”进行了报道。随着媒体大量对此事进行报道,社会大众和交通专业领域人员开始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质疑声主要集中在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通行效率等方面。比较客观的网友大都表示争鸣才能进步,中国需要创新思想和环境,从国家创新环境和体制来看到这个问题。

    至此,“立体快巴”的报道和可实施性集中在了四个焦点上:北京门头沟要上马项目;北京交通委碰头会有关领导表示要“立体快巴”可能出现在北京两广路和平安大街上;南车集团正在制作样车,40天可设计完,三个月可出简易样车;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出具了项目评估结果,立体快巴从车辆本身来看是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可行”。

 随着媒体的跟踪报道,几家焦点单位纷纷就此事进行了表态。8月26日,门头沟区科委主任张文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立体快巴”只是“中芬生态谷”(中国与芬兰合作建设)绿色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备选方案之一,可能用,也可能不用。目前,原定8月确定的门头沟整体规划已经延误,张文波也不再分管这个项目。28日,针对“立体快巴”专利方所提北京交委“碰头会”一事,北京交通委宣传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这事,设计者是在推销自己”,交通委目前没有在快速公交线上试行“立体快巴”的想法。这是北京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首次对此事的表态。对此事,宋有洲向媒体出具了一份会议记录。29日,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项目由该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张建武教授领衔,两位院里的教授分别对项目进行了论证,但是具体论证工作由两位教授的学生负责完成。殷教授声称参与项目是个人行为。宋有洲对此回复,他拿到的合同和报告上,盖的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章,并交了15万元的论证费。

    从国内交通行业的具体环境来看,哪怕是成熟的地铁、BRT、新型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与实践后才能真正推出,这期间需要解决大量法规、政策和管理等配套问题。作为新事物的“立体快巴”就算能够前进到立项阶段,也离真正的实用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立体快巴”到底该不该上,该什么时候上,该经过怎样的程序后再上,这些都需要经过科学而审慎的程序后才能决定。

    那么谁炒作了这件事情?问题出在那里?

    是企业?作为民众参与交通管理,事情是积极的,交通行业也需要与广大交通参与者进行广泛交流,探讨交通问题,互动的解决交通问题。宋有洲拿到了国家关于“立体快巴”的专利证书,但凡事要理智的去分析,哪种语不惊人死不休,拿着专利或者有关媒体报道就认为方案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思路是错误的。但是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些非专业的社会交通参与者,不用这个方法吸引大众的关注,还有什么渠道向决策者传递信息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宋有洲也是一个被伤害者。

    是媒体?是外来的信息好念经?还是社会太需要关注热点?还是媒体的舆论引导不注重细节,发生了偏颇?或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中华当自强的心理的撰文?

    政府管理部门?对于能引起大众生活变化的规划、设计等发展性信息,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有关人在发表相关意见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对其信息能引起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敏感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经济开发区,为了吸引外资进入,急需新的热点,规划建设和环境的优化,那么在接纳一个新鲜事务时是否也应该有一个论证的过程,考察的过程,而不是草率的通过媒体发布消息,急功近利似的吸引外资注意。

    是高校?上海交通大学这次论证风波其实反应了我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旺盛投资状态下,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对项目实施的支持任务极具增加,内部管理,特别是具有结论性项目的研究管理工作中缺失。具有代表性。

    把握好各自的工作岗位,不要让都没有犯错的角色工作,聚集在一起就成了错误。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