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变 | 徐赫:2017年智能交通市场发展回顾
市场正在发生变革,行业需要新思维。
昨日,赛文交通网主办的第七届(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简称ITSMRS(ITS Market Seminar)在北京朗丽兹酒店成功召开。
赛文交通网创始人& CEO徐赫现场发表《融变·2017年智能交通市场发展回顾》的主题演讲,分别对交通信号控制器市场、城市级停车管理平台市场、大型系统集成商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互联网企业在行业的布局进行了解析。
徐赫表示, 2017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56.7亿元,同比增长10.6%。
以下为徐赫演讲实录:
其实智能交通范畴很广,我今天的演讲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范畴内。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研究工作,所以我的报告也有很多数据。近几年,我每年演讲的PPT第一页都是介绍数据统计的口径,毕竟做研究这点还是很重要的。
城市智能交通的口径包含十个细分行业:包括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信号控制、电子警察、卡口、道路视频监控、GPS与警用、交通指挥类平台,还有智能公交、出租车、智能停车。
今年1月份,我们发布了2017年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 456.7亿元,同比增长10.6%。项目包数为13045项,这是市场的竞争机会,可以投标的机会。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3.4%,“十二五”以来七年合计市场规模约2000亿。
2011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是100亿,到2017增长为456.7亿,增长了3.5倍。过去七年,(如上图)市场参与者从1400家增长至4000多家,增长了2倍左右。
但实际上真正核心的产品供应商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这是产业的状态。智能公交国内的核心企业在10-15家左右;各类的交通采集企业,在20-30家左右。信号相对多一些,应该有100家左右。
但是我们2016年有一个统计数据,信号机年度出货量过千台的大概有12家,占到全年的出货量75%左右,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卡口、电子警察、道路监控算是一类的,硬件厂商基本上在10家左右。过去七年是智能交通市场崛起的七年,城市交通视频监控的卡口、电子警察和道路视频监控合计差不多有1000亿,占过去七年市场的一半。
另外,交通信号市场规模合计超过360亿左右。其实过去七年主要还是海康、大华崛起的七年。除此之外就是以交通信号机为核心的集成商,他们在过去七年的成长也非常快。
交通信号控制器市场是几个热点市场之一,我们信号器的出货量统计是从2009年开始,主要还是通过厂商的出货量来统计,包括整个市场的调研。
2010-2016年七年间交通信号机出货量合计100000万台。经常有人问我国内整体上交通信号控制路口有多少,这个数据我们也不清楚。但另外一组公开的数据:2014年公安部交管局对31省323个地级市进行调查,有5.7万台信号机,协调控制达36.8%,绝大多数是国产品牌。
2017年对我国33个省会及中心城市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33座城市一共有3.5万台信号机左右。33座城市集中协调式比例83.4%,其中昆明、哈尔滨、西安和贵阳单点机最多。
这33座城市集中协调式控制设备中,国产品牌53%,外资品牌47%。所以中心城市中,外资品牌仍然很强势。外资品牌主要就是泰科、麦肯富顿和西门子是主力。国产品牌中海信有领先优势,分布在18个城市。格林威主要分布在昆明和深圳;南京莱斯主要是南京,重庆也有一些;安徽科力在合肥;攸亮主要在重庆。
交通信号控制撬动城市智能交通
整个行业对交通信号控制非常重视的,包括前面说的以信号机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商的壮大,还是非常明显。
“信号优化”是近两年交通信号控制市场的热门话题,这个市场主要是交通信号控制器的厂商和咨询企业。从2016年的“两化”开始,对优化单价做了统计,一年一个路口是4000元左右。2017年调研以后,单价上升到7200元,这个趋势也比较明显。
人工智能的出现,包括城市交通态势的研判,互联网+信号的热度,都提出了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以前可能有采集器,但采集来的数据基本上用不上,所以采集设备坏了维护维修就做的差。现在市场已经有明显的需求,是对数据的需求,希望有更多数据来做深加工。
但是下面,要看获得高质量数据的投入是否能同步,要维护这块,投入还是挺大的。
另外,简单说一下互联网+信号,我理解的技术数据就是互联网数据和传统数据的融合。2017年,在济南经十路开始,有互联网+信号的技术应用,经过这一年以后我觉得可能会逐渐的,基于这两种数据的融合,新的技术方案会逐渐成熟。
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合作的边界也会在今年逐渐清晰,就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分工各做,各自做各自擅长的。
第二个热点市场,是城市级停车管理平台市场。
去年的热点市场是多点开花。有一二线城市,包括三四线城市也有。从企业来说是蜂拥而至的状态,比如创泰、海康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试水。
这个市场的BOT和PPP项目非常多。我们也有一个统计:2016年智能停车市场是101个项目,合计13.7亿,还包括停车诱导,真正城市级管理平台占到10亿左右。
另外,我们在今年年初对这个市场的PPP项目,到底赚不赚钱做了深度的调研。最后归纳成赚不赚钱有五个影响因素。
第一,停车费,应该说城市的停车价格还没有市场化,这项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第二,逃费率,一线城市还好。但有些城市以前不收费,但现在是收费的,包括三四线城市的管理就相对差一些,对逃费率的管理,缺乏行政的法规出台,这项对企业是否盈利的影响很大,主动权也是在政府手里。
第三,周转率,一、二线城市停车周转率比较高,三、四线城市周转率低些,收费的利益空间会小很多。
第四,对企业来说做这样的PPP项目,很大的成本是在于人工。
第五,停车检测技术,地磁技术还是高位视频技术,会对检测率有影响。
是否能挣钱,企业真正能控制的就是三条,很明显受控于当地政府的政策影响,应该说整体的风险我认为比较大。
我们看上面的这些企业,都不是传统就做停车运营 管理的公司,但现在PPP想买都要求企业有运营的经验,这个挑战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目前城市级停车管理平台市场还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产业的生态,产业链角色生存状态,大型系统集成商的经营管理状况。
过去五六年,大型系统集成商的布局很快,我们2017年统计数据,海信新订单项目约为60座城市,易华录越有40座城市。过去五年,做PPP的企业,包括之前做BT比较频繁的企业,这些年的增长是35%,还是非常高的。
另外,过去一两年市场热点,停车、公交、电子标识,包括平安城市,新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等等,大家都在布局。
但是我们统计了一些有智能交通概念的上市企业,2016年的报表汇总。这里看资产负债率,非产品类40%还是比较健康。但我们看由企业上市以后的负载率从40%至50%,今年可能要到60%。
第二看经营现金流净额,基本上是处于负正、负正的状态,甚至于有的上市公司多年后这一项基本上是负。什么概念?也就是这几年企业没有靠经营挣到钱。
我们再看应收账款,数额很大,甚至接近年度营收,或者超过年度的营收额。真正集成商的状态,在这样PPP当道,垫资,回款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压力非常大。
另外,第二个产业链说一下产品供应商:海康+大华。
过去几年是海康、大华,包括宇视崛起的时间,2017年海康业绩418亿,增长31%,大华是188亿,同比增长41%,对这个量级的企业非常不易。
另外,他们的基于硬件产品的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就是智能交通市场里面的硬件产品,基本上都会涉及。比如交通视频、交通信号、停车、公交等。
(如上图)这是2014年我们做电子警察、卡口的出货量统计,海康+大华达到67%,2014年后我们的报告就不出了,因为市场集中度太高了。
另外交通信号的市场,单从出货量来说,这两家企业的出货量也排到行业前十。还有集成市场,这两家集成的业绩也达到行业前十。整体来说,海康、大华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集成商企业的综合实力。
最后,再说一下热点:互联网企业。
过去一年,互联网企业在这个行业,令人关注,因为他们进入了to G市场,进入了政府市场。细分领域有信号、公交、支付、城市规划,主要还是利用自己的数据优势,实时的、连续的,覆盖面广。
从行业反馈来说,“当需求方看到突飞猛进的科学发展,也存在着需求的焦虑”,市场希望与互联网企业建立沟通合作的期望非常高。
对于企业来说,从质疑到观望,再到寻求合作,互联网的进入新增了市场机会,改变了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研发方向。
互联网企业进入政府市场到底改变了什么?有四点。
第一个是,对高质量数据的追求,把整个行业的需求带起来;第二个就是互联网企业距离C端更近,会有更大范围的诱导,比如把路口信号方案接入到地图上,把更多的事件信息接入地图上,对出行行为的改变非常大,而且后面会有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
第三个是宏观交通管理的角度,态势评估与分析会更快、更及时。
最后就是推动了数据整合和共享。
《融变》
市场正在发生变革,行业需要新思维。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