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2021年终盘点 | 交通感知企业大佬的年终总结与反思

持续火热的交通感知行业

交通感知,无疑是今年智慧交通建设的热点之一。

从路侧基础设施,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再到智慧城市,交通感知作为当前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前端重心,受到了业内的重点关注以及市场的鼓励。

从行业来看,交通感知领域吸引了众多新玩家进入,包括交通雷达企业、视频企业乃至互联网科技企业等,一时之间交通感知企业数量膨胀数倍。

从市场来看,交通感知领域格外受到投资者青睐,如交通雷达领域中,木牛科技在2021上半年完成数千万的融资,苏州雷森也在年末完成了数千万的融资。

从产品来看,交通雷达的发展与应用受到行业和市场的重点关注,各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雷达的接受程度普遍提升,激增的用户需求带动了交通雷达在车路两端的快速落地应用,产品价格也开始走低。

由此可见,交通感知行业和市场的发展不可谓不火热。

站在2022年的起始点,赛文交通网采访调研了多家交通感知企业,涵盖了交通雷达、激光雷达、地磁、视频、红外等产品领域,深入了解走在一线的企业家们是如何看待2021交通感知的发展,以及2022年的交通感知将会何去何从。

蜂拥而至、雷视融合、多源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等等,受访者们用了众多但并不重复的词句来总结自己的看法,可见2021交通感知发展的繁华百态。

在此感谢受访者们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

2021年激光雷达的量产以及价格的下降,为2022年更多产业应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也必将会催化更多产业应用,激光雷达会在各行各业“繁华盛开”,助力智能化发展。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小波

2021年车载激光雷达的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国内的激光雷达公司异军突起,技术能力、量产能力基本都赶上国外激光雷达公司,甚至有赶超的势头。

2、车载激光雷达前装化,从外观设计到性能要求都能满足车载前装要求,为车辆提供精准感知,为智慧交通行业发展打好车端基础。

3、逐步实现规模量产化,都说2021年是激光雷达量产元年,从广州车展我们也看到了,大部分传统车企和新兴车企的新车型纷纷装上了激光雷达,各大激光雷达厂商也都建立车规级的工厂,比如我们镭神智能在江苏徐州自建了20000㎡的车规级生产工厂,预计5年内可实现68万台车规级激光雷达的年产能,可以为市场供货提供充分保障。

4、成本下降,随着激光雷达实现规划化量产后,激光雷达的成本也随之降低,也能继续催动更广更多的商业化落地,甚至在未来几年内能降到百元级别的售价。

5、拓展更多应用领域。鉴于激光雷达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性能的稳定性,被逐渐应用到更多行业领域,实现智能化、无人化应用,市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仅就镭神智能而言,在车路协同的市场应用上,2021年就新增了近40个项目;在智慧仓储方面开拓不同行业的应用,累计合作企业超200多家;其他行业应用也在进一步拓展中。

2021年激光雷达的量产以及价格的下降,为2022年更多产业应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也必将会催化更多产业应用,激光雷达会在各行各业“繁华盛开”,助力智能化发展,所以将2022年定义为“激光雷达应用元年”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是“良币”与“劣币”竞争的阶段,“良币”胜出的前提是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西安象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田斌

经过4年多的市场磨合,2020年,毫米波雷达在交通感知方向的应用价值得到验证,逐步成为信控系统准标配感知设备,车路协同、智慧高速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增加毫米波雷达的份额。

2021年,路侧毫米波雷达成为行业热点,加上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健全,大量厂家开始涌入这个方向,行业变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市场量的增长离不开广大从业者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但是目前存在着宣传过度的情况,很多公司的产品功能宣传好似科幻电影,让用户觉得毫米波雷达或雷视融合无所不能,但是却没解决交通的基础问题,使得很多用户心理落差巨大,甚至怀疑是否又被新名词忽悠了。

一个市场从预热到过热,之后必然会进入冷静期和成熟期,一枯一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适合交通感知市场。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脚踏实地的去呵护,把关注点放在解决用户核心问题上,才是持续发展之道。

近几年国内所有的创新市场都经历过预热、过热、冷却和发展的阶段。与互联网行业不同,硬科技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累对行业需求的理解、积累技术、积累产品体系、积累解决方案、积累交付支撑体系、积累用户口碑。象德一直保持着对行业发展2~3年预判的习惯,比如路侧雷达用频问题、比如行业过热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还不能完全算作行业过热,因为很多新厂家提供的产品还没有达到用户需求,现在是“良币”与“劣币”竞争的阶段,“良币”胜出的前提是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2022年交通感知新名词依然会层出不穷,我们亦不敢妄言2022年交通感知市场发展的重点。不过我们认为,不管哪种传感器也好,还是多种传感器融合也罢,本着从用户业务本身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充分做好产品设计论证规划,在合规合标的基础上,做出的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就好。

以流量监测为基础,雷达或者雷视解决城市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问题,已经逐渐形成共识。高速路应用、隧道应用、车路协同、实时路口优化应用需要开拓。

——北京木牛领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任CTO 冀连营

关于2021年,有两个关键词。

标准、规范:2021年交通感知,业主、集成商逐渐有了相对系统的测试标准规范,各种指标、功能要求逐渐纸面化、量化、明确化。

车路协同:2021年之前,行业基本关注的还是城市路口,主要是车流量为主,而2021年雷达、雷视,都在提车路协同应用的指标,如位置精度、事件检测、多雷达融合、启停跟踪。

以流量监测为基础,雷达或者雷视解决城市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问题,已经逐渐形成共识。高速路应用、隧道应用、车路协同、实时路口优化应用需要开拓。

随着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将会出现以下问题:

无序竞争:原因是国内市场雷达厂商鱼龙混杂,规范不健全。雷达设备相对专业,业主、集成商、设备上信息经常不同步,理解不在一个深度。

成本降低:市场起量、玩家增多,打价格战也是国内同行最喜欢做的。

应对措施:雷达还远没有满足交通的需求,以质量提高、解决问题、提高感知精准度为长线追求不会错。认识价格战的到来,提前准备,但又不要降低性能,侧重提高“质价比”。

2022年的交通感知发展,面向车路协同的精准感知是第一个重点,雷视一体机是第二个重点。市场关注主要在雷达的弱项上能否解决,比如分类、启停;鉴于经济形式,还有一个就是价格。

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我们既是兴奋的又充满了敬畏的,兴奋的是市场终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毫米波雷达被市场和客户广泛的接受和认可,“雷”势以来;畏惧的是随着研发逐步深入,技术愈发进入一个深水区,前方的技术道路充满崎岖。

——南京慧尔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荣军

2021年最关注的交通感知行业事件是北京的信号改造开始全面的使用雷达和雷视作为感知的主要手段。北京作为首都其对于技术路径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此次北京选用雷达和雷视产品是对该技术路径的认可,也是雷达和雷视产品的市场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的信号,市场的竞争将越演越烈,但也恰恰表明机遇也已经来临。

慧尔视深耕交通雷达近9年,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我们既是兴奋的又充满了敬畏的,兴奋的是市场终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毫米波雷达被市场和客户广泛的接受和认可,“雷”势以来;畏惧的是随着研发逐步深入,技术愈发进入一个深水区,前方的技术道路充满崎岖。

当今的时代变化不断,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对于产品型公司我们要盯准那些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不变的是研发的技术积累创新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机制。2022年我们继续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不同类型的高可靠、高精度和高性价比的雷达产品;其次就是我们的眼睛要盯着客户,行为要围绕客户,把眼睛盯着竞争对手那是不可取的,未来谁真正能为客户解决问题谁才可能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因此建立一个围绕客户的运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2021年,交通感知行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

——苏州雷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大宁

所谓机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交通感知行业搭上智能交通的顺风车,成为2021年交通行业一大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15-2021年国家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已发布超过21份文件支持智能交通发展。

第二,2021年国家首次提出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城市,截止目前,全国先后选出北京、上海、无锡...重庆、深圳等16市,“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城市的打造,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智能交通项目。就雷森今年参与的无锡(锡山)“双智”试点核心区项目而言,通过开放的标准城市路口,我们的雷视一体机等创新性交通雷达产品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落地,这对我们提升自己的产品的实用性非常有价值。

第三,这一年,除却政策红利外,交通感知行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资本的入驻是看到了交通感知行业背后的发展空间,雷森今年亦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融资,资本对市场的流入,无疑是对交通感知前景最好的认可。

所谓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交通感知行业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目前各需求方对于环境数据诉求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建设标准。同时在政策红利下,越来越多的交通感知的系统设备被应用到项目中,相关职能部门也从新型装备上采集了丰富的场景数据,有利地支撑了交通智能管理的水平。但问题是,现有的交通感知数据是否已经完全有效地满足现有和未来的交通需求,行业急需针对在线的交通感知系统设备以及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建设。

第二,交通感知市场催生出一定的行业竞争。随着感知市场份额的愈加清晰,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入局交通感知领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势必会对产品价格、产品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身处行业竞争中的企业该提前做好准备去面对已经到来的挑战。

第三,当前行业交通感知产品能否更好满足当下交通管理需求和未来车路协同发展。近期工信部印发《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提出,为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将76-79GHz频段规划用于汽车雷达。此份文件的发布势必会对部分企业雷达产品产生一定的冲击。

2022年的激光雷达发展的重点是根据可落地的场景研发专用的激光雷达,还有基于不同场景的具体感知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在现有阶段如何为业主提供更大的价值。

——万集科技激光雷达总工程师 胡攀攀

2021年个人最关注的交通感知事件:苏州高铁新城的5G车路协同项目,因为这是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路协同方案的自动驾驶演示,路测设备利用激光雷达、视频等传感器对更大范围和更多元的交通信息进行感知,并通过V2X设备将感知结果发送自动驾驶车辆,实现无人驾驶的避障和路径规划等,为未来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落地进行的演示。

2022年的激光雷达发展的重点是根据可落地的场景研发专用的激光雷达,还有基于不同场景的具体感知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在现有阶段如何为业主提供更大的价值。城市交通感知,隧道交通感知是最有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也是为未来智能网联发展奠定基础。

交通雷达与视频、地磁等,甚至互联网数据的融合,可能是接下来的3~5年内整个交通感知行业和市场的爆发点,但最终效果还是要在项目实际落地后来检验最终的成效。

——迈锐数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冀川

蜂拥而至,是我就2021年交通感知发展总结出的关键词。

3月,在南京的赛文年会上有四五十家的交通感知企业参会,期间不乏有些没听过的厂家,甚至不做雷达的,都在互相交流和探讨雷达上游模块厂商等等。在政策倾斜和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下,交通感知的火热可见一斑。

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行业仍就处在爆发的边缘,现在只是厂商与产品数量的爆发,交通感知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还有待打磨。

从交通感知服务的主要领域之一,信号控制的建设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当前信号控制领域的建设应用中,线圈、地磁、视频等方式都尚未将其效能应用到最佳,尽管现在又有了交通雷达的加入,增加了新的检测方式,但信号控制中的众多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我不否认产品哪个好或者哪个更好,或哪个不行,我觉得每一种检测都有它自己合适的检测场景应用。在信号控制乃至整个交通感知领域,需要多种交通检测方式并存,并融合发展相互补足,而不是仅依靠某一种手段做到通达天下。

随着各地逐渐重视信号优化,配时中心的建设重要性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进驻交通管理系统,他们会对交通数据的可用性、稳定性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对交通数据的明确需求,我们迈锐数据会根据需求去组合前端多种检测方式来定制输出满足系统要求的交通数据。

因此,交通雷达与其他检测方式的融合,可能是接下来的3~5年内整个交通感知行业和市场的爆发点,但最终效果还是要在项目实际落地后来检验最终的成效。

进入2022年,选择雷视/雷达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多,但各场景应用的差异化会推动雷视/雷达产品的差异化和系列化发展。

——宇视科技国内市场部雷视产品线总监 刘圣宁

工信部《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划76~79GHz频段仅能用于汽车雷达,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路基雷达;同时,24.65~26.65GHz也将不能用于车载。这个规定结束了此前频段应用混乱的局面,但也将对部分厂商的产品体系产生冲击,却会将使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2021年,整个行业充斥着各类全息、智慧的概念:智慧路口、全息路口、智慧高速、全息高速、智慧服务区、全息高速……各类概念在根本上都是通过精确感知技术构建交通环境,为交通管理或自动驾驶提供背景数据及决策依据。

但是不论全息还是智慧,都是技术手段,但相近概念背后场景差异却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和业务逻辑。

今年有很多厂家进入了交通感知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空间的广阔性,也说明交通感知持续处于繁荣阶段,也表明我们技术选择方向的正确性。我们认为后续基于自己的优势视频技术和交通雷达项目经验,推出的雷视系列产品能够兼具大跟踪范围和车辆身份识别的能力,这其实是各类全息、智慧方案中业务闭环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深层次合作,能够帮助合作伙伴达成在数字孪生、交通精细化管理等方案上的既定目标。

对于交通感知,2022年一定是实战的一年,各类试点项目效果将逐步显现,同时更大规模的正式应用将进入建设阶段。产品、方案、业务各个层面的竞争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22年,首先大家都会针对工信部的频段限定做出自己的产品调整, 80GHz应该是最广泛的选择。同时24GHz的方案也是一个重要选择,但是24GHz急需解决成本上的差距才能够获取相当的竞争位置。

进入2022年,选择雷视/雷达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多,但各场景应用的差异化会推动雷视/雷达产品的差异化和系列化发展。而与此同时,市场上雷视/雷达产品选择性更为广泛,需要雷视检测流量并进行智能配时的信号机厂家也将多起来,同时智慧路口、全息路口、智慧高速、全息高速、全息隧道等等各类方案也将更为丰富,在各产品、系统间的数据交互诉求强烈,规范性的数据通信标准定义也将逐步迫切起来。2022年,场景化、标准化会成为交通感知行业新的关注点。

雷视融合、多元融合已成行业共识,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单纯从技术演进路径来看,市场投资需回归理性。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交管解决方案总监 郑俊杰

雷视融合、多元融合是21年交通感知领域的热点词汇,无论是传统安防企业还是新兴科技型公司,都相应推出多传感器融合的产品,从传统单一感知向多元化融合感知发展已成行业共识。

多元融合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选择,背后的推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近十年中国道路交通发展迅猛,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单一传感技术发展速度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碎片化需求,需要“融合感知”来解决特定场景下的问题。

二是科技创新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需要注入活力。

但是单纯从技术演进的路径来看,融合感知的探索似乎早了一些。

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视觉,视觉可以感知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感官,交通感知同样如此,视频感知技术依然是核心,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交通全要素识别、行为预测和博弈推理等是视频技术本身需要去攻克的难点,目前市面上的多元感知更多的是对视频感知技术缺陷的补充,而非真正的“融合”,绝大多数场景下它所带来的实际业务价值未必优于纯视频感知。

总结来说,目前视频感知技术本身的突破更加迫切,交通感知技术的研究不应该舍本逐末,“融合感知”的探索需要回归理性。

2022年将会是交通全息感知高速增长的一年,也是全息感知技术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走向交通管理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全息路口、全息路段、全息隧道、全息高速等新概念将不断涌现,同时“小而美”的细分场景应用将更加符合市场导向。

在全息的概念之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给交通管理效能带来提升,会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也是传统安防企业的战略重心,“全息”只是起点,“全悉”亦不是终点,我们对智能交通市场和行业发展充满期待。

用户不再一味追求感知产品硬件参数有多高,更关注产品的效用,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

——Teledyne FLIR  ITS中国区销售经理 张桂杰

关于2021年的交通感知发展,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进行总结:

感知融合:今年在交通感知领域最火热的词非雷视一体莫属,这是感知融合的成功典范。每种技术都有优缺点,感知融合可以取不同技术所长,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除了雷视一体,我们也在做的红外和可见光融合搭载深度学习也是感知融合的一种。红外、可见光和微波都是电磁波的一种,波段不同,基于此的感知技术也就具备了不同的特点。

效用优先:用户不再一味追求感知产品硬件参数有多高,更关注产品的效用,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用户在产品的选型上也更加理性,会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例如某些路口的需求仅仅是对机动车的存在检测,那没必要非得上雷视一体机。

关于2022年乃至未来发展,个人觉得未来的发展重点有两个。

一是机动车驾驶行为检测,这关系到我们的道路安全,目前我们对于机动车无论是检测手段还是采集的数据类型都非常丰富,但对机动车驾驶行为的检测相对欠缺。我比较看好深度学习解决这方面需求的潜力。如某些路口或路段出现实线变道的车辆比率较高,出现紧急刹车的比率较高,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的识别帮助用户去探寻背后的原因:是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是信号灯周期设置不合理?这对于优化道路和交通设施、降低安全事故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检测,要实现车路协同必然要求实现对全交通参与者的感知,而目前我们还没有比较理想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检测手段,同样我也看好深度学习在解决这方面需求的潜力。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