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高速公路的凤凰涅槃

打造一个容易共情的品牌名称,然后从解决类似交通拥堵这种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一步步演进扩展,假以时日,从量变到质变,公路的智慧化涅槃一定会水到渠成。

每个交通人的梦里都有一条理想的新一代公路,那里的环境车路协同,那里的车子智能网联,那里的驾驶自动无人……这样的公路,我们往往把它叫作智慧公路。

梦想的背后,不仅有懒人们对美好交通出行的向往,也有理工男对技术改变生活的憧憬,还有交通人对公路正在老去的焦虑。 

作为公路中技术含量和人民币含量的翘楚,高速公路向来是基建的中坚力量。

沪嘉高速公路通车的1988年,代表着新一代公路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新的技术标准、新的出行体验、新的运营方式。然后,三十多年的时间,从零开始,一口气把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修成了世界第一。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的新一代公路已过而立,事情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一些变化:拉动投资的不二选择,打也打不散的基建三人组,“铁公机”居然眼看着就要散了,铁路里的重要一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居然变成了“新基建”! 

就像一个步入中年的男人,虽然发际线不断后退,但好在事业小有所成,偶尔困惑孩子们嘴里蹦出来的新鲜名词,也无关紧要,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可让人郁闷的是,隔壁满脸褶子的铁老大,怎么就焕发了第二春?混在小鲜肉中又站到了聚光灯下?老家伙拿了一手什么好牌? 

现在回过头去看,铁老大当年发展高速铁路时拿到的牌,跟在之前公路人发展高速公路时拿到牌,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有发达国家在前面先走一步,我们看见了高速铁路或者高速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就没有了摸黑走夜路的忐忑,也不用害怕看不清路撞了南墙。

然后,凭借必要的技术引进、关键的逆向工程、庞大的市场规模,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代交通人的决心、创新和付出,二三十年的背水一战,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双双成就世界第一。 

所不同的是,中国高铁在拿下世界第一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独特的产业体系、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品牌,并开始成体系反向输出,可以这样说,中国高铁已然是全球新一代高速铁路的标杆。

而中国高速呢?

比如2019年12月29日通车的重庆潼荣高速,与1990年9月1日通车的沈大高速比较,甚至与美国在半个多世纪前通车的那些洲际高速公路相比,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升级换代。

感觉就像改革开放40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先是摸着亚洲四小龙、然后是摸着日本、再是摸着美帝,眼看着到了中流击水,却发现水太深摸不到石头了,那前面的路怎么走?只能靠自己了。

走着走着,高速铁路走到了新的深度,高速公路呢,还在原地打转。 

当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进入新基建时代,缺乏新一代效应的高速公路面临着跟不上趟的尴尬。

这种尴尬,也体现在我们出行时的用脚投票,高铁客运的繁荣史伴随着公路客运的衰落史。

作为高速公路的娘家,上上下下的交通部门,当然体会到了这种尴尬。对于新一代公路的憧憬,可能从来没有这么迫切过。

可是,公路凤凰涅槃的机会在哪里? 

于是,交通部开始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于是,浙江省交通厅发布了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所有的动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智慧公路。 

只是,有些人老是很急,总想一口吃成胖子,比如类似这样的:

blob.png

这类通稿中的智慧公路,比在网上播放个课件视频就号称智慧教育的也高明不了多少,简直是糟蹋了“智慧”这两个字。 

多布了几个高清摄像头,又树了一些流量监测设备,再架上几套可变情报板,循环播放些“前方路滑注意车速”之类的废话,如果这样的水平可以叫智慧公路的话,那智慧公路早就烂大街了,交通部也不用再费劲搞试点了。

为什么要搞试点?现成的东西需要搞试点么?搞试点,就说明还没有现成的嘛,所以才要搞几个点试一试。 

有个乙方吐槽甲方的小段子,甲方:我不知道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样,但我知道你拿出来的肯定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见过智慧公路,没有人知道智慧公路的头上究竟长了几只角,我们都不知道智慧公路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知道,智慧公路不可能是这样的:

监测系统是更多的相机雷达,伴随服务是更多的情报板,车道级控制是更多的信号灯……

或许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吧,可能是标准不够成熟、可能是车子不够智能、可能是法律不够健全……

结果呢,却是车与路之间依然不能直接对话、不能直接交流,依然要靠相机雷达去找车子和数车子,依然要靠司机去看情报板和信号灯。

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智慧公路么?

比如我们心心念念的车路协同呢?朝思暮想的网联汽车呢?牵肠挂肚的自动驾驶呢?…… 

想起3月31日大大在杭州考察城市大脑时说过的话: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什么叫必由之路?就是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要走过的路。

就像我们的发展过程一样,绝没有什么近路可抄,还得靠几代先锋队带领着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吃下各种苦头,一棒接着一棒,接力探索取得,这就是必由之路。 

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智慧公路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都还没有搞扎实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跳过智能化,跃进智慧化,搞不好,还得回过头去补课。

1千米甚至500米1个摄像头,就是信息化了么?

服务区扫二维码买五芳斋粽子,就是智能化了么?

与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合作了,就是智慧化了么? 

这样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恐怕前面要加个“伪”字才好。

不是么?

不妨跨界对比一下智能手机,那些号称“智能”甚至“智慧”了的公路,有没有达到智能手机的聪明程度?更何况,一个没装智能软件的手机,跟诺基亚时代的功能机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搞不好还是诺基亚更耐摔一些。而一条不能引导智能汽车行驶的公路呢? 

归纳一下我们正在和准备往智慧公路方向做的事情:更好的摄像头、更多的采集器、更高精度的定位、更全面的指引标识、更三维的实景地图、更大数据的运营管理、更人性化的互联网服务、更小范围的车路协同项目、更复杂的辅助驾驶测试……

这些中的绝大部分,像不像是在付公路数字化的欠账、补基础信息化的短板?

交通行业,多年来的首要任务就是跑钱跑地跑规划、花钱投资促发展、钢筋水泥混凝土,搞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种东西,有些力有不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几十年的工作惯性已经深入了基因,这跟政治思想情感品德智商情商没什么关系,你让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去修路造桥他们也一样懵圈。 

当前,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和有效投资正在对冲疫情影响,作为传统基建的中坚,公路建设又迎来一个高潮,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已进入加速期,正是补上公路信息化欠账、往新一代公路方向再大跨一步的最好时候,对应的,官方文件也描述了明确的技术路线。 

技术,当然是不能少的,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来说,技术之外的问题可能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去统筹谋划。

一个是协同问题。

相比于1988年起算的前新一代公路,后新一代公路横跨的部门、行业和产业更加宽泛,除了交通部门熟悉的土建、机电等传统要素之外,又多了不少新的东西,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工程。

比如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制造,涉及到工信部门和汽车厂商;比如各种人工智能的算法与能力,各家互联网巨头掌握着核心科技;比如新一代公路的通行组织,对公安交警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这就需要牵头建设的交通部门具有更宽的视野、担起更重的协调工作。

另一个是名称问题。

又想到杭州的城市大脑,谁都知道杭州是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去的,但人家就是不用智慧城市这个看起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这样一来,巧妙地避开了无谓的名头之争,避免了“这就是智慧城市吗?”之类的争论。

然后另辟蹊径,打造城市大脑品牌,然后纵向1.0、2.0、3.0……一版版迭代;横向呢,从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组织开始,慢慢扩展到城管、警务、旅游、卫健等等,不显山不露水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妥妥地就是智慧公路的学习榜样啊!为什么一定要把“智慧”二字写在自己脑门上呢?生怕人家不知道你“智慧”么?打造一个容易共情的品牌名称,然后从解决类似交通拥堵这种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一步步演进扩展,假以时日,从量变到质变,公路的智慧化涅槃一定会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郑凯,杭州市综合交通信息中心

*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