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交管

鲶鱼进场 | 交通雷达如何打破市场瓶颈

水池中的鲶鱼,Tier 1入局智慧交通

晃眼间,2024年已经已进入收官阶段,从毫米波雷达产品开始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检测到今天,已有7、8个年头。数年间,不论感知精度还是感知距离,交通雷达产品都取得了飞跃式提升。但据赛文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年交通雷达市场增速却并不乐观,且各交通雷达种类缺少市场占有率突出领先的品牌与产品,对比同类型的视频检测行业来说,市场体量偏小的情况下,结构也并不过于集中。

随着硬件性能、细分场景开发高峰的结束,交通雷达市场的规模不仅未达到预期,甚至陷入了增长瓶颈,行业降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吸引新用户并留存现有业主,成为了雷达厂商们的共同课题。

今年下半年,围绕交通雷达产品的使用体验,赛文研究院针对全国主要城市展开了一次深入调研,业主的使用感受中,藏着交通雷达市场发展的隐忧......

01

用户的担忧:产品的稳定性

“现在一些设备,稳定性比线圈还差,即使设备在线数据也无法使用,这跟算法和附属设备的规格有很大关系,有些算法泛用度低,动辄就需要重新根据现场优化,但就几家雷达厂商实际体验而言,技术人员普遍短缺严重,调试周期太长。”

调研中,我们不断收到类似这样的反馈,雷达稳定性差且服务周期长,成为了业主最高频的体验感之一。

作为一种精细化感知设备,交通雷达的感知精度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安装的角度,车辆震动等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产品的材料、制作的工艺也是影响雷达产品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广州市德赛西威智慧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俊峰在此前采访中曾表示:“如果雷达在生产环节不规范,良品率较低,实际应用时就容易出现算法、产品性能不稳定的情况。产出的产品受个体一致性波动较大,批次性能不稳定,容易产生使用缺陷。”

在试点安装的时候厂商为业主提供了完整的安装流程,往往察觉不到问题,而一旦将雷达设备纳入到用户的运维体系,一系列流程问题都将逐步暴露出来。尽管近年来交通雷达热度不断攀升,但本质上其真正开始大规模在国内推广也就是最近几年的时间,相较于信号机这类传统交通管理设备来说,交通雷达的市场培育做的还很不完善,集成商、工程商、用户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不会调、不会用,更导致雷达应用效果的缺失。

为此,部分雷达厂商选择了贴身服务的方式解决客户问题,初期切实解了燃眉之急,但将战线拉长,对厂商和用户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02

贴身服务,不是长久之计

受限于团队规模,各雷达厂商的服务团队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少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中,中小城市则因为本地公司技术人员成本的原因,导致雷达维护排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采用了多品牌雷达产品的用户来说,也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各厂商的标准与要求也有着很大差异,导致运维无法标准化,故障排除的时候也带来了很多困难。”广东省公安厅交警支队黄伟涛曾向赛文交通网表示。“我们希望雷达的维护能够进入一个规范的可预见的流程,而不是一台设备从安装开始到正式可用是不可预见的时间长度。”

由于附加了人工与差旅,导致雷达的产品的成本进一步上升,不少服务甚至变成了持续性支出,也为当前的业主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

就结果来看,市场规模限定了厂商规模,厂商人员规模限定了服务周期与服务范围,贴身服务模式是当下交通雷达应用的无奈之举,但从成本与业主承受度方面考量不是交通雷达市场发展的长久之策。

交通雷达产业当前更需要稳定的产品生产流程和与之配套的供应体系,更规范的工艺,更稳定的品控,更成熟的标品及其供应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通雷达的使用和运维门槛,在市场集中度提升之后,反哺形成良性服务供应体系。在当前交通雷达市场环境中,并不缺乏这种具备完整产业能力的企业。

03

水池中的鲶鱼,Tier 1入局智慧交通

近两年,随着车路云一体化概念加码,路侧市场升温,不少车端供应链厂商开始布局路侧交通,2022年以来,以德赛西威为代表的汽车行业Tier 1企业进军交通雷达市场,成为了水池中的“鲶鱼”。

Tier1企业,即一级供应商,在汽车行业中指的是直接向整车制造商(OEM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提供零部件、系统或服务的主要供应商。通常这类供应商在OEM中享有良好声誉,在供应链中处于关键位置,长期以来,他们通过足够严格的性能、质量和安全要求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证明自己具备按时生产可靠部件并严格遵守安全和质量标准程序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进入交通雷达市场堪称降维打击。

德赛西威产品负责人张永合告诉赛文交通网。“在未来交通雷达设备批量部署的背景下,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生产能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截至去年,德赛西威在惠州的智能工厂产线实现了全自动检测,以确保产品的品控与批次一致性保持在稳定水平,其中包括3条毫米波雷达生产线,产能超过200万台/年。

同时,德赛西威的雷达业务具备非常强的上游供应链和制造保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使其具备更强的供应优先级和产品议价能力,通过大规模生产,能够进一步压缩成本,从而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

研发方面,德赛西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10%,在雷达研发方面拥有一个近400人的团队,用以解决毫米波雷达领域算法设计、硬件设计、系统方案及平台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仅硕博就多达80余名。据悉,为进一步提升雷达产品安装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德赛西威雷达团队当前正在积极开展关于交通雷达自标定模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更低的价格,更稳定的性能,更好的配套供应,能否消除用户担忧,打通更大的市场应用格局?汽车行业Tier 1企业的入局正在倒逼整个交通雷达行业,如同一条鲶鱼,卷动着市场向更高烈度竞争。

04

市场竞争格局还将进一步加剧

一直以来国产交通雷达行业都并未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多厂商林立的市场竞争局面刺激了早期行业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雷视融合,多应用场景的细分雷达都是这一阶段下竞争的良性产物,但随着探索深入,毫米波雷达应用场景探索正逐步见顶,多品牌、多平台、多接口、多产品复杂的市场格局正在成为交通雷达产业生态建立的阻碍。

今年8月,交通雷达频段政策的变化也使得市场集中的需求变得更加紧迫,80G频段划归车端之后,以往惯用的雷达芯片不久后或将退出主流市场,而政策要求的92G雷达在芯片产业建立层面就遭遇难题,有半导体供应商透露,相关频段芯片的研发投入千万起步,仅凭当前交通雷达分散的市场体量,很难支撑起芯片厂商的研发动力,尽管有厂商在设计、测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规模化量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待到频段过渡期过去之后,如何串联上下游供应需求,或许也需要Tier 1们扛起大旗。

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市场整体呈现项目减少,需求被暂时压抑的局面,为了企业生存,下一阶段交通雷达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剧。届时,将不仅仅是价格,更是生产技术与产业规模的全方位比拼。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