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关注非公交OD 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研究非公交OD真能成为客流增长点吗?
过分关注非公交OD,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近两年,公交大数据研究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公交客流下降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非公交的OD,只是在公交体系内部研究公交。
似乎只要找到“公交不方便OD”或者“非公交OD”,去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公交客流就能实现增量,从而增长。
紧接着,各种主打研究非公交人群的出行分析平台快速推广,似乎研究出私家车出行群体、网约车出行群体、共享单车出行群体人群的出行OD,然后对着开行公交线路(或者高端一点的一人一座定制公交),全市公交客流就能够实现明显提升。
然而,这样的线路各地开了不少,大多数陷入了尴尬的地步。倒不是说这类线路完全没有客流,但客流跟传统公交线路比起来,基本上很难达到传统大客流公交线路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水平。
而定制类线路,往往凑齐30人一同成行的线路门槛,都十分困难。
但我们各地常规公交的运营分析人员,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增量客流”上,对存量客流的考虑不足,导致老线路流失的客流,远大于新线路那点增量。
一、研究非公交OD,能带来多少增量客流?
在对于50个城市的OD研究中发现,一座一般的300万城区人口的Ⅰ型大城市,即使是一种非公共交通方式的OD前十,也往往只有三五百甚至一两百。
除去一些城市由于高房价导致的长距离钟摆式通勤外,一般城市的非公共交通OD前十,每天的绝对数量并不算高。
在这样的数量背景下,又要考虑出行时间的分散、乘客对于实际线路的接受程度、发班间隔对于乘客的吸引力等关键因素,最终从“非公交OD”能够实际导向公交的客流数量其实很有限。
我们不妨从下面的图来看一下:
假设一座城市里,从A点到B点,每天有200人次的非公交OD出行,这些人可能采用开车、网约车、电动自行车等方式。
这其中,有意愿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能只有140人次。比如对于一部分已经买了车的人来说,购车成本已经是浸没成本,很难完全抛弃私家车。同样对一部分选择电单车不用等车的人来说,发车间隔大的公交难以有竞争力。
而按照这样的OD分析,确定开行线路的走向和站点之后,往往由于线路路过堵点或者绕行,又会减少一部分潜在乘客,这时候只有100人次了。
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发车间隔,往往新开通的线路,间隔一般比较大,这时候,也会劝退不少公交乘客,只剩60人次了。
最后,线路开通,从分析到的200人次非公交OD,到实际开行了线路,往往可能只转化到了30人次的真实客流,甚至更少。
如果结果是低于20人次的客流,甚至连定制公交的门槛都没有达到。
二、特殊的杭州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在这两年开始明显稳定,趋于平缓。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杭州。
杭州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由于有竞争力的产业吸引了全国年轻人的流入。光2019年杭州全市人口一年增长55.4万人,2020年七普更是相比2019年公布的数字增长了157.6万人,一年新增的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一座大城市,这是全国其他所有城市都难以比拟的。
在一年百万人口的增长背景下,自然有很多新增的公交出行需求,所以对杭州来说,研究这百万人口的增量出行需求,是一定能挖掘出来增量空间的。
所以,在杭州,做非公交OD的研究有很大意义,也开出来了一些日客流达到2000人次的线路。
但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区人口一年增长15万人,都已经是天花板了,更不要想一年增长50万人。通过超量的人口增长带来的公交客流提升,可遇而不可求。
这种背景之下,研究好如何保障原有的公交客流不流失,分析好原有客流的出行习惯和特征,做好他们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服务提升,保住现有客流,增加对于低频公交客流的吸引力。
尤其是在公交出行和其他交通方式出行之间摇摆的乘客,让他们认为坐公交的竞争力不输于其他交通方式,这是2023年公交提升优化的关键。
三、研究非公交OD真能成为客流增长点吗?
从各地的实践中来看,研究非公交OD,最大的作用是指导定制公交线路的开设。
在一些城市,通过非公交OD的分析梳理,从出行方式意愿选择、发车间隔容忍程度、出发准确时间、出发时间的波动程度等多个指标来看,能够从全天500个非公交出行OD凑齐每天稳定定时的30人选择定制公交就已经很不容易。
而一旦数字波动,上座率达不到定制公交盈亏平衡点,往往就导致了定制公交亏本运营甚至撤销。
而一个班次30人次定制公交,即使二十条线路。对于一个城市几十万上百万的公交日客流来说,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想要让一座城市的定制公交日客流达到常规公交日客流的1%,在当下仍旧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的目标。
结束语
各地2023年希望客流恢复的意愿可以理解,但找对发力点才是关键。
如果把精力都投入在去研究对客流提升影响力可能不到1%的非公交OD,而忽略了构成客流基础的99%,那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实上,我们的公交运营研究者,对于公交乘客仍旧不够了解,对于公交乘客流失原因的分析也不够深刻。
针对公交客流流失的深入原因分析和改善策略,其实才是2023年公交客流提升的关键所在。(未完待续)
来源:公交都市 文:潮水岩,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