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重大成果

68项建议助力政策规划。5年,470余项司局任务,100项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86项政策规划研究项目,68项政策建议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担负着我国公路科研“国家队”的重大使命。“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四个交通”建设的重大需求,抢抓机遇,集合优势资源,致力于行业重点、难点问题和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全力服务“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发了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品,打造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建设了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全面提升了院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为我国公路科研整体水平提升和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队 智囊团 领军者

68项建议助力政策规划。5年,470余项司局任务,100项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86项政策规划研究项目,68项政策建议,部公路院充分履行行业“智囊团”职责,在路网运营管理、ETC全国联网、节能减排、甩挂运输、公交都市、危险货物运输等重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部公路院开展了“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研究”、“公路养护专题研究”、“绿色公路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等政策规划研究项目86项,参与了《“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研究》、《“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研究》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依托部公路院《科技创新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为部服务咨询窗口,提出相关政策建议68项,其中5篇专报和12条建议得到部领导批示,为深化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撑。

300余项技术规范促进技术进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了保证公路事业高质高效、科学有序发展,部公路院强化“研究型成果引领标准规范工作发展”思路,投身于行业技术标准、指南的制修订工作。

“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主持或参与制修订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通行能力手册》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面向移动便携终端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应用数据交换》等300余项技术规范;组织编制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完成《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运营和服务规范》等重要指导文件的编制;成立了“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制定了49项团体标准,并参与标准规范修订、审查、复审和宣贯、解释等工作。在部公路院的努力下,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取得了新成效,有效地规范了行业工作,促进了科技进步。

16项重大课题引领行业转型。部公路院发挥科研传统优势,瞄准行业发展需求,发挥在基础性、共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产业技术升级和行业转型发展。部公路院引入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传统公路建设和运营养护技术结合,开展了“宽刚度域长寿命沥青路面协调设计模型”、“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等16项重大课题研究,各研究中心初步建成各自领域内具有行业优势的学科。同时,部公路院注重引领性技术的探索,动态跟踪专业领域国际发展趋势,组织开展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总体研究”等32项前沿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

12项应用技术研究满足行业重大需求。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应用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公路科研的“国家队”,部公路院针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聚焦“四个交通”的发展战略任务,致力于重大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向装备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体系得到升级,提升技术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转型发展。

部公路院牵头组织开展了“桥梁耐久性关键技术”、 “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等12项部级重大专项研究,完成了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江西庐山西海高速公路等6项科技示范工程。如今,重大应用技术和前沿技术已渗透到公路科研的各个专业,在高性能材料与制成品、新型构造与施工工艺、系统互联与信息交互、量测感知技术及装备等层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提升部公路院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进步。

重需求 重创新 重人才

培养人才增强创新能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部公路院积极构建科研平台,我国唯一的足尺路面试验设施——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环道正在加紧建设,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公路路面基础性研究水平,有效推动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创新。部公路院已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八自由度驾驶模拟舱,并在公路工程设计、安全评价等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交通运输行业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领域唯一的国家法定专业计量技术机构——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有助于我国公路行业计量检定、校准技术水平的提升。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部公路院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出新一批公路科研的领军人才。部公路院实施了首席研究员制度,组建了由首席研究员领衔的优势学科方向团队;启动了院士培育制度,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学科方向院士培育团队的组建工作;新增各类试验、计量、检测设备近735台(套),试验验证、检测标定试验路2800米,试验验证广场11万平方米,试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科研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1人获得“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1人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桥梁长期性能研究团队荣获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国科技创新储备了人才资源。

产研联动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公路领域的市场需求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将有力推动公路事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院属高新企业,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市场推广平台。

基于自身学科构成优势,部公路院进一步完善了行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体系平台的构建。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咨询服务与培训、新产业孵化与创业的产研整体联动脉络雏形。已建成一个拥有综合试验检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支撑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的开放流动和资源共享的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和实验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获得实质性突破。

绩效考核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把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推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创立我国公路产品的自主品牌,部公路院以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为引导,激励院属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在推动院属企业全面实现高新企业转型之后,继续鼓励向创新型企业升级和转型,并以此作为院专业研究中心输出研发成果的窗口。初步理顺了部公路院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的框架轮廓与需求牵引,稳步提升了部公路院面向前沿技术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凝聚力 向心力 辐射力

党群活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奋发昂扬的价值观可以鼓舞人在工作中恪尽职守。部公路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在全院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思想氛围。

5年来,部公路院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圆满完成了各项整改任务;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院核心价值体系,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加强制度建党,制修订了《院党委工作规则》等10余项制度;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肃党内生活;创办了《日新》党建与文化专刊,建立了“微+N”党建品牌,全面提升了思想软实力。部公路院还成立了院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委员会,建立了经常性送温暖制度;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建院55周年院庆等大型文体活动;坚持学树创建活动,组织院文明处室、文明个人、十大杰出青年和“两优一先”评选。

有了牢固的思想保障,5年来,部公路院累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岗等省部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近30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以上个人荣誉称号30余人次。

■“十三五”展望

释放新需求 创造新供给

“十三五”期间,部公路院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交通运输行业重大科技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为“四个交通”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前瞻研究,培育发展新动力;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三是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科技产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

坚持协调发展 完善创新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养管运多学科全面协调发展,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工作的能力;二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研发与科技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强化高端人才培养,推动科技事业和科研人才协调发展,制定领军人才推进计划;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建立科技信用评价制度。

坚持绿色发展 推动应用技术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材料装备的技术创新,推动低碳节能循环发展,加强新材料以及相关设施等的研发;二是加强新结构新工艺的研发,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建立订单式功能性公路设计施工技术,打造适应资源环境硬约束条件下公路建设需求的“第五代道路建造技术”。

坚持开放发展 实现开放合作互惠共赢

一是对照国际一流标准,构建创新平台开放运行体系;二是深化战略合作,共建需求引导的创新服务团队,形成产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三是强化国际交流,建立合作研究的人才引送工程,参与国际项目竞争,扶持重点产品和技术输出。

坚持共享发展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人员激励绩效,提高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二是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建立优资平衡并举机制;三是注重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知识技术更新工程。

“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废旧轮胎修筑高性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废轮胎中含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加工后可作为优质的筑路改性材料。“废旧轮胎修筑高性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解决了废胎胶粉在沥青与矿料结构中的稳定性难题,形成了集材料、结构、装备、工艺为一体的废轮胎修筑沥青路面的成套技术体系。

该项目不仅开创了废轮胎无害化资源再生利用的新途径,而且有利于减少路面病害、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交通噪声、提升道路交通供给能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绿色交通的发展。该项目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出高质、高效的橡胶沥青生产设备;建设了产业示范基地,实现橡胶沥青的工业化生产,先后在北京长安街道路大修工程、京藏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中成功应用。

基于这些创新成果,部公路院主持制定了《高粘高弹道路沥青》、《路用废胎硫化橡胶粉》等标准,构建了我国路用废胎胶粉和橡胶沥青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编制了《橡胶沥青及混合料设计施工技术指南》等工法,形成完整的废轮胎修筑沥青路面的技术体系,推动了公路行业的科技进步。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大跨径拱桥是山区桥梁的常见形式,部公路院参与的“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为山区大跨径钢筋砼箱型拱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项目首次开发了针对拱桥结构特点的参数化建模模块、静力计算模块等模块,使桥梁设计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建立不同跨径、不同拱轴线和截面型式的拱桥模型,方便桥梁设计人员进行各种荷载工况的组合和数值计算,弥补了国内在拱桥精细化计算分析方面的空白;找到了拱圈浇筑的最佳施工路径,确保了拱桥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研究了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几何非线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跨径、矢跨比、截面刚度、支撑型式和荷载分别形式等因素对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影响程度,为山区大跨径拱桥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部公路院还配合项目主研单位完成了《山区大跨径钢筋砼箱型拱桥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公路网快速检测与损坏修复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公路养护规模增大与现行养护能力不足的矛盾日渐凸显。“公路网快速检测与损坏修复关键技术”项目研发了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路面病害诊断技术及软件平台和路面损坏修复关键技术,形成了“快速检测—智能诊断—科学修复”成套技术体系,支撑了规模化快速检测与高效养护。

该项目研制了“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高端装备,检测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18倍以上,实现了高端养护装备的自主供给;研发了识别准确率高达95%的路面损坏识别系统(CiAS)软件和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路面病害原因诊断系统(CMES)大型软件,解决了路面病害自动识别和病害科学诊断的重大技术难题,使我国路面病害智能诊断技术跃居国际前列;提出了基于使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和结构组合形式,研发了具有抗车辙特性的路面修复关键技术,推迟车辙修复时间2-3年,延长大修周期25%以上,形成了支撑我国公路养护发展的技术体系,促进了公路养护技术升级、发展转型和科技进步。

国家高速公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0多个路段、40万公里干线公路、30个省市路网监管与服务平台间实现高效互联和信息共享,“国家高速公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使这成为现实。

该项目针对恶劣气象和收费站拥堵,构建了公路大尺度天气数值预报和预警方法;突破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跨省市联网不停车收费等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系列标准与工程规范,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系统,支撑高速公路由路段管理向大规模路网管理服务的革命性提升。同时,该项目基本建成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大型互通式立交桥等重点监控目标的日常监控与监测,并集成公路交通安全信息,为路网协调管理、应急处置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不仅如此,路网管理还满足了日常路网运营检测与协调管理、公路出行信息服务与应急状态下的值班接警、信息处理、路网指挥调度等功能需求,使日常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大大提升了我国公路日常监管、应急处置水平。

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行驶在公交专用道上的公交车到达路口,信号灯自动检测到这辆车,信号控制系统收到检测信息后根据路口的信号放行状态和信号时间,自动延长本方向的绿灯时间,或缩短另一方向的绿灯时间,让公交车优先通过路口。这一功能的实现得益于“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该项目融合交通运输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车流量的实时监控;实现了红绿灯的电子控制,即根据实时车流量选择交通信号灯的切换时间。该项目还建立了智能交通综合管理体系,提出了交通信息平台概念、编制方法和剪裁原则;根据我国的建设模式、发展不平衡性和行业需求,提出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体系结构和要素集群,形成了关键标准细表和标准化步骤。同时,从系统的组织化程度、人的理性和趋利性出发,该项目论述了智能运输系统的哲学层面以及由体制层、运输层和通信层组成的架构,构建了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

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及制备技术

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最主要铺面形式。“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及制备技术”项目,针对我国原有沥青材料模量低、抗车辙能力不足的缺点,首创了聚烯烃与岩沥青的杂化复合材料,提出了高效干法原位分散技术,使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提出了沥青改性的增粘、增韧和增溶方法,发明了高粘结力的沥青材料制备方法,为排水沥青路面在我国的推广应用破除了关键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壁垒。此外,该项目还发明了高性能温拌沥青材料等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及制备方法,建设了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正在或即将在西部修建。然而,我国西部山区和岩溶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端复杂,施工中的重大突涌水灾害堪称世界级的工程技术难题。“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攻克了突涌水治理方法、材料、工艺以及装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的关键技术,在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部公路院作为该项目的第二参加单位,揭示了突涌水发生过程中地下水流态灾变的演化规律,协助第一完成单位提出了突涌水过程地下水流态转化机制与注浆封堵机理,建立了重大水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出了典型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治理体系,还推进了研究成果在湖北省高速公路多个隧道突涌水治理工程中应用与推广。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