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共享汽车的尴尬 | 最初的梦想与最终的挑战

自共享单车领域开始大热之后,忽然好多公司开始涉猎汽车分时租赁,目前包括北汽、上汽、广汽等车企都已经开始涉猎或计划入局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

自共享单车领域开始大热之后,忽然好多公司开始涉猎汽车分时租赁,目前包括北汽、上汽、广汽等车企都已经开始涉猎或计划入局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

6月初,针对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现状,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市场上也成为了主导车型。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7城市交通零排放出行新技术国际论坛”上,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苏奎现场发表了“共享汽车的特征与挑战”主题演讲,解析了共享汽车的特征、优势、挑战和监管。

以下为苏奎演讲实录:

分析任何一个行业,我首先要分析它的服务特征,服务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运营,如何寻找市场方向和优势,以及怎样进行监管,所以我今天从五个方面介绍《共享汽车的特征和挑战》。

一、共享汽车的梦想

共享汽车最早是在阿姆斯特丹出现,阿姆斯特丹最开始做的是一套共享汽车系统,并且有一定规模。在1969年,设计师Luud Schimmelpennink 议员提出了白色汽车计划,1974年开始付诸实施。核心理念是共享、环保(电动)、小型(低耗、)、低速(适合城市使用),减少汽车拥有。实际上共享自行车也是他最先做的,他最先提出来并且最先做的,共享汽车需要设计和系统的实现,而自行车比较简单,他把自行车涂了一个白色,往街上一扔。

blob.png

但是汽车比较复杂,他要设计车辆,他需要设计系统,所以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当时是一个非常小的车,只能坐两个人,并且是电动的。

这个车太小,当时是非盈利组织在负责运营,筹集25万美元。起步阶段是35 辆电动车、5个租赁点。计划3年内,15个租赁点;车辆规模是50辆。目标是150个租赁点,规模达到1000辆车。

但是最终没有实现,他没有钱。

我们现在所有的系统他们几乎都有,基本包括了现在共享汽车所有的主要部分:智能车桩、充电系统、会员制、 基于电话系统(输入密码)的租车系统 (pdp 11 )、信用卡主动扣费,每分钟3.5美分,并且发展了4000个会员。

与今天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我们今天是用手机记录,过去他是用电话。但他的问题很大,主要问题有:充电时间长,车辆利用率低;速度过低,最高速度仅仅4m/h;交通不均衡,单向使用;得不到政府实质支持,缺乏资金,最后目标没有实现,1986年停止运营。

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汽车社会协调发展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后人,可以说他是整个共享交通的开创者。这也是一场公益性的社会运动,最终失败了,只有在商业上可行,梦想+商业才能改变社会。

二、共享汽车的服务特征

共享汽车本质上就是一种分时租赁,它跟传统租赁有什么差异?

都是租赁,就是没有专业司机。

第一在使用特征:传统租赁使用的计划性较强,以预约为主,使用时间较长,长距离长时间出行为主;共享汽车是分时租赁,以即时用车为主,中短距离中短时间出行为主。

第二在经营模式上:传统租赁的现场管理较强,物权的交接非常清晰;共享汽车的物权交接主要通过技术手段靠自助,现场管理较弱。

第三,传统租赁的使用目的更为多样,既有中远距离的跨市出行,也有节假日的游乐出行,还有作为购买方式的长期租赁(汽车直接购买替代)等,汽车租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汽车销售,从消费者体验和实践来看,传统汽车租赁本质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汽车销售,在使用特征上更接近于私家车;分时租赁几乎就是城市交通,其主要竞争对手是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等。在使用特征和消费者体验上,共享汽车更具有公共性,或者说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共享汽车可以说是公共交通的补充。

第四,从交易特征上看,传统汽车租赁的经营场所完全在私人空间(而分时租赁有可能要使用公共空间),预约特征使得交易搜索、谈判、信息的对称性都强于即时特征为主的分时租赁,换句话说,传统汽车租赁的交易自由度要大于分时租赁,分时租赁更加需要第三方介入解决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

由于共享汽车的使用特征决定,如空闲时间多、使用里程短,使得电动化有了可能。事实上,现在做分时租赁几乎都是在使用电动车,分时租赁承担了汽车电动化的消费者教育功能。但另外一个“积分制”的实施,将使得汽车电动化从政府责任变为汽车厂家责任,汽车厂家迫切需要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完全市场化的一个切入点,那就是共享汽车。

还有一个自动驾驶的发展,使得出租车、网约车和共享汽车边界消失,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共享汽车同时也是多种交通方式的最后归宿,殊途同归。或者说,共享汽车就是汽车发展的未来。

三、共享汽车的优势

我们从它的特征也看见了一些竞争优势。

共享汽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其他个性化出行方式,包括出租车、网约车等,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共享汽车的空间在于其他方式的供给不足。

除此之外,共享汽车的主要优势是无专业司机,是“有人”对“无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无司机成本使得共享汽车的成本优势极为明显。

但共享汽车无人管理之下,却需要固定空间(车位)以管理车辆。也就是“无专用空间”对“有专用空间”。

也就成为有人的汽车运输服务与无人的共享汽车的竞争,实质就变成了“人工成本”对“空间成本”。也就是说,空间成本高的地方,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就相当部分被抵消掉了;在空间成本低的地方,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

实际上,我们从发达国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如“发达国家租赁发达”对“发展中国家出租规模大”,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随着成本结构的变化,作为租赁的一种方式,共享汽车有更大的机会。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出35-40单,出租车才能可持续经营;网约车你出10-15单才能活;只有共享汽车,每天出6单以上就可以生存,这就是它的一个优势。也就是说,在夜间、客流低密度区域等特定时间和空间,出租车和网约车不能有效运营的区域,共享汽车也能生存,相比之下,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再来看看共享汽车的相对效率优势。

效率优势在本质上也是经济效率的优势。大容量的公交车在客流强度大的区域具有效率优势,是应该倡导和优先的交通方式,但在低密度区域,就不再具有效率优势,自然也没有环保节能的优势。共享汽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甚至是准公共交通的功能。

因为供给不足,又提供了一个供给增量。

在高客流区域,特别是在供求关系紧张区域,如机场等交通枢纽,个性化的私人交通,供给严重不足,共享汽车作为增量进入,且拥有相对低成本的优势,自然也有其市场,但必然面对空间资源不足的矛盾。

共享汽车属于个性化交通,没有效率优势,但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四、共享汽车的挑战

第一,公共性增加,营运特征更加明显。

现场管理弱化,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场管理,无值守并不意味着无管理需求。所以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保险风险、驾驶人的适驾性与一致性、车辆技术状况管理、犯罪分子利用的风险等等。

第二,共享汽车的短距离使用特征使其成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

严格监管与鼓励发展的矛盾。作为电动化的出口和示范应用项目,政府在牌照发放、补贴等方面予以鼓励支持,但作为个性化出行的城市交通方式,又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监管方式如何演变也是共享汽车发展要面临的关键挑战。

第三,是发展的约束。比如你要有规模才能启动市场;充电与停车空间约束。

五、共享汽车的监管

第一,共享汽车属于租赁,但与传统租赁特征明显不同,发展初期,规模太小,发展方向不明;法律法规缺乏,各地管理差异很大,没有国家统一的管理法规。

第二,传统租赁车辆在使用上(线下)是跨区域的,而共享汽车则几乎是城市内的。相比传统租赁,共享汽车的平台(线上)是跨区域特征更明显。存在一个线上和线下问题,与“网约车”类似,这是监管上的问题。

政府从来都是希望行业稳健、有序,但是企业希望快速发展,规模能够马上上去,这个可能会有矛盾。共享汽车现在最核心的还是作为电动汽车的一个推广出口,目前政府整体上是支持的,但是我觉得在未来还存在着很多挑战。

政府下一步关注的一个问题会是驾驶人(租赁人)的适驾性和一致性。

QQ图片20170424100053.jpg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