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高翔:自动驾驶测试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1. 主页 > Tvoice > 快闪

近两年,在多个构成市场投资的细分市场中,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细分市场投资显得尤为活跃,各地自动驾驶测试区、示范道路建设兴起。上海城建院作为车路协同示范工程深度参与者,对当前的建设情况颇有见解。本期《TVOICE快闪》栏目就当前车路协同市场及建设等话题采访了上海城建设计集团智慧城市院规划设计分院院长高翔。

Q1:回顾2019年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您的感受是什么?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上海城建院的智能交通规划项目数量有多大变化? 

高翔:我从几个方面说。首先,我们今年的业务量依然保持持续增长。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后基建时代里面,我们的信息化比重会越来越重,这是一个大的增长点。

从项目的类型来说,现在越来越注重精细化的管理,往年我们做的比较多的智能交通系统,大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最近我们在做很多的提升(项目)。

另外还有还在进行中的一些大脑的项目,包括跟互联网合作的一些项目。

还有今年取消省界收费站这件事情也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工程,也是今年市场上一个比较大的设计(项目)。

智能交通市场,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以往我们做一些规划类的前期类的项目,经常还是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进下去,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各个地方财政的原因,很多项目推迟了,或者对投资规模也进行了削减。 

Q2: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交通行业已两年多,根据他们这两年的表现,您有哪些新体会?

高翔:说两点体会。从好的方面来说,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交通行业,对我们的行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刺激,以往大家可能对信控这一块小的领域,关注度没那么高,现在大家对信控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高,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之后,不光是信控,进入整个交通行业之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了很多事情,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打破了很多的行业信息的壁垒。这是我觉得互联网最大的一个贡献之一。

互联网企业进来之后,对整个行业是一个好的刺激,对整个市场的规模,现在大家也看到很多市场规模,项目的体量也比以往要大。互联网企业进来之后,也还是做了一些比较好的示范性的应用。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觉得这两年互联网企业的转向也比较快,原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总包的角色,现在往后退,要被集成。现在很多互联网的项目里面,可能会面临着应用方面的问题,现在用户慢慢都要回归理性,在经历一波建设大潮之后,就是批量上新型的检测设施,大量大脑的服务器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之后,那么回到最根本的,到底对应用上提升在哪里?

对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公众出行服务的提升,效率上、安全上的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怎么评价它,这一块,现在是大家越来越关注,有没有好的应用做出来,未来这段时间可能会有很多,大脑项目或者互联网项目,可能面临着应用方面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希望不要出现烂尾的项目。

Q3:智能网联方向的市场玩家有哪些?设计院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高翔:现在我们参与的主要是路侧方面的建设,智慧的路有一系列的市场角色,一个是建设单位,一般每个地方的建设单位还是有点差别的,有的是政府在投,有的地方由企业投,目前建设单位可能比较碎片化,各种情况都有。二是运营单位,整个项目的技术总体的一个运营单位。

第三类就是设备供应商,还有集成单位,整个项目的实施,肯定要有集成单位把它落下去。

设计院的角色就是帮整个工程做一个总体的工程咨询和设计,基础设施的设计。

Q4:对各地兴起的自动驾驶测试区、示范道路建设有什么看法?

高翔:第一、测试场景,我们建议要突出差异化。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测试场景,面向同样的测试对象,这种测试的就会存在同质化竞争。

我们觉得每个区域应该要有特色,比方有的可以做面向乘用车的测试区,有的可以做面向商用车的,有的可以做城市交通特征的测试环境,有的区域可能适合做乡村道路,有的又适合做高快速路,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诉求,做测试区的特色方面的考虑。

第二、我们在测试区的建设过程中有一个体会,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如果政府没有统筹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的考虑,可能就会存在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还有我觉得测试区做完之后,我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这只是前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后面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所谓的大数据应用和大数据的分析,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系列的测试场景,形成一系列的测试结果,那么应用才是核心。我觉得是各个测试区要花大精力重点关注的事情,是重中之重。

还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涉及到,有的区域会考虑准入和退出机制的问题,所谓准入退出机制是说运营商的准入和退出。政府管理部门主导一个测试区的建设,可能会有若干家来测,A厂家也来车B厂家也来测。做完之后,这些数据应该掌握在谁手上?很多都是一些初创企业,它的生命力怎么样?其实都很难说的,也许它做一段时间之后,企业没了,那么这个设施是谁的?数据是谁的?怎么进来怎么出去,这是政府层面要考虑的事情,需要建立一个准入和退出的机制。

简单来说,基础设施肯定是政府统一提供,各个厂家都可以来上设备,但是这些数据要统一回到政府进行统筹,如果企业要退出,建立一个退出机制,如何退出?

示范道路,我们项目里面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运营模式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到底这些路设施应该由政府来建吗?还是一家运营商,举个例子,类似于百度这种企业,它来投完之后,它来使用、运营。

第二点我想说关于技术标准的问题,因为现在整个智能网联,都处于一个测试阶段,测试阶段每家都有,大家各显神通,每家都有各自的技术路线,各自的解决方案,没有一套统一的建设标准

我们标志标线,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监控,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了。

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做,不会有什么反复,但是智能网联如果按照某一个(厂家)标准做了套路测设施,也许它并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那么大量的设施就面临着投资浪费。

所以我们建议,市政工程、土建工程在做的过程中,要考虑做一些预留,包括通信、供电,做好各方面的预留,但是设施并不急着一定要大规模的上,可以考虑在一些路段一些区域做试点。我觉得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式。

加载中~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