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交通工程师

看到微群里的几位海外知识分子一致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交通工程师”,脑子里立即就闪现出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少将和“中国崩溃论”专家章家敦的种种教诲,原来,看扁中国是一种海外圈子里的常态。

看到微群里的几位海外知识分子一致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交通工程师”,脑子里立即就闪现出战略忽悠局局长张召忠少将和“中国崩溃论”专家章家敦的种种教诲,原来,看扁中国是一种海外圈子里的常态。高速进步的中国被海外友人说的一无是处,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刻意掩盖或者故意忽视都不能解释这样一种悖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悖论,这样的悖论还会持续多久呢?

1.

吴晓波讲的日本马桶盖故事,击中了中国制造业创新和品牌的痛点,也激起了许多人的讨论。民众虽然承认国内已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但还看不到行业内已经蓬勃的创新势态,更看不到需要时间积累的品牌成长。媒体人出生的吴晓波恰好抓住了这个差别,向大家诉说符合国内外百姓期望听到的故事。事实是什么不重要,故事是什么才是王道,战略忽悠局忽悠所有人,包括自己,这才是悖论存在的前提。

话语权和专业工作者的高度分离,是我国体制长期形成的一个特点。海外知识分子的到访往往会受到热烈欢迎,单位的头头脑脑也会以专业身份似是而非的介绍许多自己牵头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我国长期战略忽悠的重要实践工作。海外知识分子以专业眼光来判断,而头头脑脑则以发言人讲故事的心态来描述,两条平行线飘过,知识分子只好判断发言人的专业水平很差,其实这个判断和发言人属下的判断基本一致,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草包,只是一个认为他是草包的头头,而另一个认为他是团队里唯一的一个草包。

这样的体制,长远看无疑是有害的,而之前,却无意中掩盖了大国崛起的雄心。

2.

由于历史体制的原因,中国大部分做交通的工程师分布在公安部、住建部和交通部。这三个部的职责并不同,但管的东西却往往是同一个,九龙治水处处存在,这也使得我国的交通学科长期处在专业、利益、职责混杂的竞合浑水中,当然还缺不了自作多情的学院派来进一步搅浑这滩水,才是国内通常的国情。

体制中自上而下的长期管理,割裂了专业完整性和自己本应有的清晰发展路线。体制将竞争引向了门户竞争,形式上的竞争,用其形成的圈子自我保护意识迫使专业工作者不得不采用立场优先的原则来研究、规划、实施和管理,也使专业里出现了行业攻击比行业相互合作更为常见的现象。画地为牢的去做夜郎梦,阻碍了学科发展,阻碍了美帝等海外知识分子对我国专业的客观认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专业终究需要适用到所有行业,只有脱离了行业行政约束的专业竞争才是真正的为行业服务,真实的学识竞争,这一点,微信群做的比现实学术会议要好得多,而微博做的比微信群更好。剥离头衔,让专业能持续发展。

3.

长期的学习,使英语文献自动升格为高大上文献,也使发达国家的知识成为衡量对错的标准,这和钱钟书的《围城》时代并没有区别。历史形成的文化心理优势始终在侵蚀专业人的判断,历史的终究需要用时间来偿还。

交通专业的大部分微小领域,基本充斥了包括美帝在内的外国知识传播,这句话同样可以放在日本、英国或者美帝。弱国心态将西方视为一个国家,而最终不得不在西方面前自我矮化,削弱了我们在同一平台上讨论问题的能力,说好的忽悠别人,却首先忽悠了自己。

也许只有在同台竞技,才能快速帮助国内交通人了解自身优势和弱点,而不会看到几个英文概念而沾沾自喜四处传播。国家发展到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和亚投行的设立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工具,也为国民心理转型提供了舞台,“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E.

“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交通工程师”,那只是因为你看不到我,就如同国内那些发言人一样看不到我,但是,你和发言人一样,看到了我曾经竭尽全力维持住的交通运输系统,这个庞大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是你未曾在书里看到过也不能想象到的复杂系统,在我眼中,你看到过的那些知识,虽然你不一定熟悉,但已被我用过,也改装过的知识。我的经验,或许还没有被传播,但很快,会被我的同伴们了解再改造适应,就如同你所呆的那个国家,每个工程师用他的理解在服务国家。

网站-二维码广告图.jpg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