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更多

关宏志:探索交通问题解决之“道”

2017年2月25日,江西智能交通论坛在南昌隆重召开。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关宏志发表了《探索交通问题解决之“道”》主题演讲。

2017年2月25日,江西智能交通论坛在南昌隆重召开。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关宏志发表了《探索交通问题解决之“道”》主题演讲。 

以下是关宏志教授演讲实录,经赛文交通网(china_7its)编辑整理: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四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国交通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城市交通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如图) 

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路口会如此?为什么我们的人行道会如此?这样的路口适合我们步行者、自行车出行比例占50%以上的城市吗? 

不管是智能的还是基础的交通管理,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思路有关。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我们的交通呢?老子说:天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衍生出这些交通现象的“道”又是什么?深刻影响我们城市交通的那个“道”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观察对比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无处不在。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到一个城市,一看其社会形态,就能大概估计到这个城市的很多方面问题。如一个城市的居民住宅防盗窗能够从一楼修到十几层、二十几层甚至三十多层,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城市的治安很糟糕。 

(如图)这些照片,都是我在外国考察时候拍摄的街景。

我更想说的是下面这两张图(如下图)。这个日本京都市的河原町,是京都商业最繁华的地方。这个道路,本来是上下四车道的道路,很窄!现在改成了上下只有两条道路。这个街道改造项目挺有名,这意味着你所有的车,只要有一个公共在走或者停,后面的车一定是等着,这就是日本人认为的公交优先! 

如果有人问:交通带来的三大问题是什么,我们会如何回答?一般会回答“拥堵”、“安全”和“环境污染”。那么,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问西方人,他们会如何回答?他们会认为“安全”是第一问题,其次是“拥堵”和“环境污染”。

我们发现,人们看待交通问题重要程度的顺序并不相同。我们或许很好奇,这种回答问题顺序的不同是个问题吗?如果是,又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们改变这种不同,是不是我们的交通系统会有所改变。 

我们很容易想到:优先选择“安全”问题是否意味着更重视人的存在和需求?而优先选择“拥堵”问题是否意味着更重视车的存在和需求?这些或许正是问题的关键! 

三、思考及对策 

影响我们看待交通系统的“道”是不一样,这可能是后面发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和起点。 

这里面有几个理念,引用孟子的一句话: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虽然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争议,当然用孟子一贯的思想来看,这句话不能完全反映他的思想,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是有“民为贵”这样的思路,这些决定了我们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 

因此不得不重新来审视一下我们的道路交通设计,除了从外国外考察的现象,那是直观看到的,还有一些东西可能看不见,但我们学过来了。比如行人优先和公交优先。 

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比如弱者优先、行人、非机动车优先,以及多数人优先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交通系统是否好用的最大区别是人在交通系统中的位置。 

那么仅仅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出发,就能解决拥堵问题吗?孔子早就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话在孙子兵法当中也有,叫“法乎其上则得其中……”。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或者很好的思路,我们才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否则什么都得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给我们的启发。那么我们还是得追寻什么是其上,我认为应该是人文关怀,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这才应该是取乎其上。 

多数中国人最害怕就是拥堵问题,那应该怎么去认识交通拥堵问题呢?(如下图)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日本东京的平均车速的统计数据。 

图中有三条线,一条线多摩地区,大概就相当于郊区。如果拿北京来说,大概相当于远郊区县,然后下面的蓝线相当于三环四环以内,实际上它的平均车速在十五至二十公里范围内。 

我又查了下其它国家,比如曼谷、伦敦、纽约等等。

而北京的平均车速则在20公里以上。因此,我们的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并非像我们自认为的那么糟糕。在和伦敦的交通专家口头交流时,他们曾表示,平均时速20公里正是他们希望的速度。因为,那样居民更安全,整个城市感觉更舒适。

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车速(拥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改变对车速的追求,处理好人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位置,或许是今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关键。或许正像处理好停车会促进道路畅通,提高运行效率那样,处理好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更加和谐顺畅的道路交通。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内交通设计规划还是更多的突出机动车需求,忽视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这主要是我们的观念问题,只要我们的观念通了,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还是应该以我们城市的繁荣,让大家感觉到宜居,这才是最终目标,首先要考虑的肯定还是安全、公平和以人为本。 

四、结语 

弗朗西斯.福山曾经说过:科学和技术是进步的基础,对于这种主张,二十世纪的经验已显示相当值得怀疑,因为技术能否改善人的生活,跟与之平行的道德进步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道德不进步,技术的力量就只有奔向邪恶的目的,人类将被投置于更恶劣的境遇。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0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