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国资,这家新公司要做「交通领域的GPT」?
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交通垂类大模型专业公司
5月26日,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直领域大模型企业——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交通垂类大模型专业公司。作为隧道股份孵化的战略性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中城交聚焦交通领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致力于通过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打造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
据悉,隧道股份提供资金支持,开放各类应用场景,参与产品的持续孵化和打磨。企业管理和运营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一、通达大模型:“专家顾问”&辅助交通组织管理
近年来,中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4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道路里程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运营任务重、管理压力大等困境。这些痛点为AI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但通用大模型难以满足交通行业的专业需求。
基于此,中城交科技聚焦垂类大模型技术,开发了上海首个交通领域专业大模型——通达大模型。
它具备两项核心能力,一是担任“专家顾问”,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服务。以往需耗费大量人力撰写的技术方案或招投标文件,如今依托大模型的智能算法,最多几分钟即可生成逻辑严密、数据精准的专业文档。
二是辅助交通组织管理,担当算法基石和中央大脑。
通达大模型通过视频监控和物联网设备,能够捕捉每个路口的车流量变化、周边道路的通行态势,然后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模拟和精准推演,制定出交通综合优化方案。
如果遇到交通事故这类突发事件,即便具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往管理人员依旧需要自行完成事故类型识别、现场情况确认、作业人员设备调度等一系列决策操作。大模型算法接入后,所有这些工作大部分可由人工智能接替,极大提升处置效率。目前通达大模型已在上海有相应试点。
“原先的智能识别算法如人脸识别,主要采用传统的机器识别模式。大模型技术成熟后,其强大的理解和泛化能力将远超传统方法。这也恰好是我们新公司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光照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二、“含着金汤匙”出生
在刚过去不久的交博会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交通大模型,行业呈现一种“百模争霸”的景象。
在交通垂类大模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通达大模型凭借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在细分专业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中城交对赛文交通网表示,面对交通行业日益复杂的应用需求,通达大模型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垂类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资料和项目案例作为基础支撑。依托隧道股份60年的行业积累,中城交构建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
其次,业务模型是垂类大模型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我们对于交通业务场景的深度理解和反复实践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垂类模型从业务中走出,在业务中锤炼,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路径;
这些差异化优势使通达大模型在专业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三个维度都建立了竞争壁垒。
除了海量的数据之外,垂类大模型的训练还需要高昂的成本。成立当天,中城交和库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阶跃星辰、建设银行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四家合作伙伴将分别在语料、算力、基础模型和资金方面提供支持,探索“资本—技术—场景”闭环,初步建立多元化产业生态圈。
三、推动交通垂类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就当前交通领域市场应用现状来看,大模型真正落地项目相对较少。针对目前现状,中城交表示,深刻认识到当前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挑战,在近两年的市场规划中将重点围绕"夯实基础、聚焦场景、打造标杆"三大策略,推动交通垂类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在技术布局方面,将重点发力交通行业特有的两大技术基座需求:一是针对交通数据碎片化问题,构建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交通领域中文语料库,覆盖6大类、32小类交通数据,涵盖各种行业文档、设施数字档案、交通场景案例等。
二是建立行业知识注入体系,通过"专家规则+数据驱动"的双轮训练模式,提升模型的专业可靠性。
市场拓展方面,制定了"2+N"的落地路径:聚焦城市交通管理、基础设施运维2个核心场景;通过模块化服务、生态化开放打造N个场景应用。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力争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交通垂类大模型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商用的跨越,真正让AI技术转化为提升交通效率、保障出行安全的生产力工具。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