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生:不敢让孩子看信号灯过街是交通人的耻辱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可以在交通设施的保护下安安全全的去学校,平平安安的回到家,家长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也许这就是最美好的交通吧
01、一个往事
那一年,我儿子还在读小学,孩子一天天长大,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忽然有一天,我隐约记得似乎就在那一年的儿童节前后,他很正式对我说:“爸爸明天不要送我,我要自己上学去。”我满是担心,但是还是想放飞他,于是问他:“你知道怎么过马路吗?”孩子自行回答:“我知道,老师说绿灯行,红灯停,看见绿灯我就走,看见红灯我就停。”这个回答让我心里一惊,这太可怕了,终于还是不能让他自己走。因为我自己有过很多次绿灯进入道路,但被困在道路中间的危险经历;我也知道很多行人信号的设计与配时有多么离谱,所以知道行人信号绿灯其实并不安全,甚至像陷阱一样更危险。
我很难对一个小孩子讲清楚速度、距离、时间的关系,更难讲清楚行人禁止通行、行人允许通行,行人清空信号这么复杂的概念及其原理,我能告诉他的就只有最简单的方法。于是我决定正式给他讲一课交通安全课。我告诉他:你们老师说的不对!
我告诉他:到了路口,看见红灯当然不能走。但是看见绿灯也不能马上走,你要等一下,等到着绿灯变成红灯,再变成绿灯的时候再走。
当然,到最后我还是不放心,还是远远地跟在他后面,直到进了学校门。
后来,我调查过一些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在一系列的问题清单中,排名最靠前的是担心交通安全。直到今天这一直是我的心结,始终觉得不敢让孩子看信号灯过街是交通人的耻辱。
又是一年儿童节要到了,我的孩子早已长大,我对这个节日已经无感了。最近因为参编的T/CTS 27-2024《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技术指南》正式发布了,让我又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这段往事。
02、关于人行横道信号灯的常识
稍有交通控制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用哪种手段控制相互冲突的交通流,只有当一股交通流通过冲突交叉点(清空)后,另一方才能到达冲突点,否则必然发生碰撞事故。由于机动车运行速度较快,以50公里时速为例,每秒约14米,大多数路口清空时间只需要2~3秒。步行与机动车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速度慢,相关标准通常采用行人行走的速度大约在每秒0.9~1.2米,因此行人通过路口就需要更长的清空时间,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路口,如果机动车用2秒完成清空,行人可能需要将近30秒;其二是通过能力强,由于行人需要的道路宽度、面积较小,单位宽度道路单位时间内的通过数量远高于机动车,相关标准通常以0.75米宽度为基本单位,按比较舒适的2秒行人步行间距计算,每小时最大通行能力可达1800人;以通常6米的人行横道计算,每小时最大可通过行人总量可达惊人的将近15000人。
因此,行人交通信号通常由3种状态组成(见图1),分别用于表达:
1)“行人禁止通行”,在此期间行人应在路侧等候,不得进入人行横道;
2)“行人准许进入”,在此期间行人可以进入人行横道,并开始穿越人行横道;此时段长短与等候过街的行人数量以及人行横道宽度相关;
3) “行人清空”,此期间用于保障最后一个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能够有正常的行走速度到达目的地;此时段长短与行走速度以及需要穿越人行横道长度相关。
与机动车交通信号更加关注流量、速度、排队长度不同,由于行人交通具有通行能力大、通行速度慢的特点,通常只需要很少的“行人准许进入”时间就能满足进入人行横道的需求,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清空。
图1 人行横道信号灯的三种状态
03、法规中人行横道信号灯
基于上述分析的原因, 在相关法规演进的过程中,对人行横道信号灯进行了定义。在已经废止的198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第十二条人行横道灯信号:(一)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二)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三)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可以看到在这个版本的条例中,使用绿灯、绿闪、红灯分别指示了“准许进入人行横道、人行横道清空、禁止通行”三种状态。(见图2a)
在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第三十九条 人行横道信号灯表示:(一)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二)红灯亮时,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或者在道路中心线处停留等候。(见图2b)
图2a 1988版条例行人信号定义
图2b 现行实时条例行人信号定义
可以看出,虽然现行的条例中并没有定义人行横道信号灯的闪灯状态,但仍然十分重视行人清空状态,并采用了行人红灯信号作为保障行人安全通过路口的清空信号。此时段与行人同向并行的机动车信号依然是绿灯,这也意味着与行人冲突的机动车为红灯(见图2b 人行横道清空时段)。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如果严格以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为准绳,似乎目前全国上下所有的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的显示方式都是不合格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04、不乐观的现状
在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个城市我关注的几个与交通信号相关的事情之一就是行人信号。只要在路口观察一下人行横道信号灯,通常只需一个信号周期,大体就能判断这个城市的交通控制整体水平。结论是总体情况堪忧!其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行人路权状态混乱、行人清空时间严重不足。下图(图3)是常见的行人信号配时现状。
图3 行人信号配时现状
在图3中,由于行人清空时间严重不足,允许进入人行横道时间(绿灯时间)被严重扩大,其中一部分侵占了正常的安全清空时间(图3中的“准许进入时间2”),此时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安全通过人行横道,必然与冲突方向机动车发生严重交通冲突。在这样的现状下,对于行人来说绿灯并不一定安全。常见的现象就是行人还在途中但冲突方向机动车已经到达,带来后果要么是恶性交通事故,要么是机动车被迫停车影响交通效率,要么行人被困在滚滚车流之间进退两难。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再想想前面我讲的往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告诉孩子看见绿灯就走是错的,为什么我要告诉他要等红灯变绿灯再走。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
多年后,有一次和孩子聊天又回忆起这个往事,他早已没有印象。但是,我们的行人信号依然顽固的保持着过去的样子,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依然不能保护看绿灯过街的行人安全。
这些年我们搞了那么多行动计划,做了那么多智能智慧的系统建设,到现在连最基本的行人信号还没有做好,还不敢放心让孩子看着信号灯走到街对面,这是我们每一个交通人的耻辱。
05、行人信号灯的“智慧”之乱
提到行人交通信号,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这些年来的各种创新与创意,虽然不乏精品,但错误的案例实在太多,以下仅列几例:
1) 行人违法拍照
利用视频技术拍摄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更有甚者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在路口现场发布行人违法信息。姑且不论这种游街示众的执法方式本身是否违法,仅就技术角度我有一个疑问:有没有想过行人为何闯红灯?是否因为清空时间不足,造成行人误入绿灯陷阱?“违法者”了解不同行人信号状态的含义吗?管理者有没有正确宣传过行人信号的含义?是否因为红灯时间太长造成信号服从率降低、违法率上升?
2) 智慧斑马线
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但从我多次的体验上看,走上闪闪发光的人行横道时,我的感受特别不好。注意力往往被发光地面吸引、干扰,无法集中注意力清晰观察两侧来往车辆。
我的质疑在于:首先它不是法定的交通信号灯,其次它不是标准允许的标志标线。再次,我一直不理解这种东西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里?更有几次,我专门现场观察了那些投入运行一年以上的智慧发光斑马线,其破败程度令人唏嘘。
如果,我们要增强人行横道以及人行横道上行人的可视性,改善道路照明才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3) 箱式行人信号灯
我不清楚这种行人信号灯的标准名字是什么,所以自己为其命名为箱式信号灯(见图4)。设计者的初衷也许是想通过更多的信息媒介,把更多的交通信息传递给行人与机动车,于是把一个行人灯设计成了一个箱子,并集成了LED显示屏、可变色灯带,更有甚者集成了视频显示器。
但是,稍有交通工程常识的人都知道,用路人(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骑行者、行人)在通过路口时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需要的是最简洁、最直接、具有一致性且符合常识认知的交通信息。最需要的是通透、充足的视距视区,以便彼此间可以互相观察瞭望。
如图4a这般复杂的信息输出不仅破坏了法规赋予的交通信号灯的严肃性,还带来的严重的信息干扰,造成信号认知障碍。常识是,更多的信息必然导致认知反应时间增加。给用路人本来就高度紧张的心理负荷上再加一把稻草,也许这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把草,成为事故的诱因。
如图4b这样设置的箱式行人信号灯更如同在路口加了一堵墙,将准备过街的行人与机动车之间本来通透的视线阻断。
在我看来,这类设施除了增加产品价格,增加建设成本之外,百害无一利。
图4a 语义混乱的箱式信号灯与“智慧”斑马线
图4b 破坏视距的箱式行人信号灯
06、让常识变成共识最难
这么多年来,交通领域针对行人交通安全可谓是煞费苦心,各种花式的创新,感人的宣传,严苛的制度层出不穷,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最基本的规则含糊不清、最基本常识没有达成共识。换句话说,直至今日普通用路人绝大多数看不懂行人信号灯,交通从业人绝大多数不会设计行人信号灯。
我连续几年在交通专业新学生中做过交通常识调查,其中就包括行人信号的问题:行人信号闪灯是什么意思,当你看到闪灯会怎么办?有趣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回答:闪灯就是红灯快亮了,我要快跑几步!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其他一些人,其中也包括道路交通专业从业人员,答案与前面大体一致。统计下来,从业人员能正确理解“禁止通行、允许进入人行横道、行人清空”概念的比例之低令人唏嘘。用路人能够看懂行人交通信号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们常说解决交通问题要从教育、工程、执法、环境、能源、急救等多各方面综合施策。其中“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所有交通参与者了解基本规则,在常识层面上达成共识,进而在行动上保持一致。要达成这种共识是最难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总要有一个开始。
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行人信号这件事情上似乎从来未见有哪个城市、哪个地区进行过、或正在认真进行正确的宣传与教育。如果每一个行人连信号灯的含义都看不懂,又何谈行人交通安全?
图5是美英两国行人信号信号状态指示牌,简洁清晰指明了不同信号灯状态下的行人通行路权含义,非常值得借鉴。类似的指示信息多年前我在国内几个城市也见到过(见图6),但最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少了。
图5 美英两国的行人信号状态说明
图6 大连行人信号状态说明
常识的宣贯需要正确合理的设施条件保障。正确设置的行人交通信号,是建立规则共识的基本前提。我常常想:在目前行人信号如此混乱的现状下,我们敢做正确的宣传吗?我们敢告诉行人只要在绿灯期间进入道路,闪灯时间足以保障他安全通过人行横道吗?如果没有规则共识与正确的工程保障,又有谁能尊重规则的严肃性呢?执法的威慑力又从何谈起呢?
到底是先做好工程,还是先做正确的宣传教育?这是一个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投鼠忌器”的困境。
从工程角度看,目前的人行横道信号设计、建设、配时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有一套正确、可实施的标准指南。这也是我们编制《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技术指南》T/CTS 27-2024的初衷。
07、我有一个愿望
2022年1月,在李瑞敏老师的带领下,行业内的几位老师共同发起编写了这套关于行人信号的指南。3年来,多次内部争论、几次外部意见征询,历经激烈的争吵与字斟句酌的修改终于正式发布,希望通过这个指南的发布能够让行人交通更有序、更畅通、更安全。
人类最原始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我们的每一次出行都始于步行、终于步行。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人。
经常有人问怎样才算最好的交通,我现在有了部分答案。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可以在交通设施的保护下安安全全的去学校,平平安安的回到家,家长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也许这就是最美好的交通吧,我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
谨以此文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儿童节;谨以此文纪念T/CTS 27-2024《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技术指南》正式发布。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