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在“车路云一体化”城市建设中交通管理应用探索
努力开创交通管理的新局面
编者按: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车路云一体化” 成为交通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南京市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探索实践,致力于在智能网联汽车的交通管理方面取得突破。
在2025(第九届)交通信号控制发展年会-交通感知与控制论坛中,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公路防控大队教导员苏子毅作了《南京市在“车路云一体化”城市建设中交通管理应用探索》主题报告,苏子毅分享了南京市在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应用中的经验与成果。
受浙江阿里王院士及张福生老师观点的启发,我与DeepSeek展开交流,探讨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交通控制场景方面,智能体设想借助车路云一体化的强大数据交互能力,实现交通信号灯的动态智能调控。通过实时收集车辆行驶数据、道路拥堵状况、行人流量等多维度信息,信号灯能够根据实际交通流量灵活调整配时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交通事故处理场景中,智能体提出利用智能网联设备的感知和通信功能,在事故发生瞬间,快速精准地确定事故位置和车辆受损情况,并自动通知相关救援及执法部门。同时,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为事故处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辅助交警快速判定事故责任,减少事故处理时间,降低事故对交通的影响。
数字执法场景下,智能体阐述了利用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智能监测与精准执法。借助路侧智能设备和车辆自身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如闯红灯、超速、违规变道等,并自动生成执法证据,大大提高执法效率和公正性。
这三个场景在交通管理的不同关键环节,为南京市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中的交通管理应用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行的实践方向,有助于南京市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系,推动智能网联交通的创新发展。
基于这些探讨,我将从基本情况、建设规划、优化管理、探索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南京市的实践成果与思考。
01、基本情况
目前,南京市智能网联道路总长度达 1100 公里,主要在江宁、秦淮、建邺、溧水等四个应用片区开放。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发放 106 张智能网联汽车牌照,这些车辆的测试时长累计超过1.9万小时,道路测试里程超过35万公里。同时,全市共建设 1600 套智能基础设施,用于城市交通环境的数据检测,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应用场景方面,南京市已涵盖 Robotaxi、智能网联标准公交、自动驾驶接泊车等特色场景。无人物流配送装备也已投入运行,且相关车辆成本不断降低,如萝卜快跑六代车价格已降至20万左右,与乘用车价格相近;无人物流车价格(含后台维护费用)为 15万一年,这表明相关应用已步入商业爆发周期,具备实现商业闭环运行的条件。
02、建设规划
2024 年 7 月,南京市成功入选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与江苏省内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共同推进相关建设。南京市凭借路侧设施供应商众多的优势,将发展重点聚焦于路侧设施与车辆的有效衔接,进而推动应用发展。
为此,南京市工信部门牵头,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发布了《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 2024 - 2026 年发展规划》,旨在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网联汽车上路运行。该规划着重强调了多个公共领域的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场景布设,核心目标是实现车路协同与交通管理的双向赋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向来达成:
1. 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数据共享是车路云与车辆互通的关键。信控数据作为重要数据之一,如何实现从信号机到相关设备的传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多个网段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打通仍处于探索阶段,除试验阶段外,较少城市进入实际应用领域。2024年是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工作试点的第二年,2026年将迎来成果验收。若数据传输模式不能及时打通,届时将面临从现有传输方式向平台级对接的转变,这对信号机及RSU供应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实现数据共享在当前具有紧迫性。
2. 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路面设施的部署不仅为智能网联车提供服务,更为城市交管生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毫米波雷达、视频监控等,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也是交管部门积极推动的工作方向。
3. 深度融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南京市计划完成全市域 3777个路口的设施升级,其中包括 500个路口的全景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秉持兼容老旧产品的理念,将路口分为核心入口、重点入口、普通入口和基础入口四个层级进行升级。工作重点聚焦于基础入口设施的改造,以及与信控相关的数据互通,通过集约资源,实现信控应用的升级和改造,确保路侧数据与信号机之间能够高效互通。
在具体应用场景及服务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信控优化场景:基于路侧采集的数据,实现单点、干线及区域的信号优化,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2. 车辆主动告警场景:在部分关键路口试点车辆主动告警功能,但目前并非重点推广方向,需进一步分析研判相关数据,以确定其在未来建设中的推广价值。
3. 交通信息服务场景:将上述各类交通信息,通过互联网及 APP 向社会推送,结合图商推送与车路协同信息,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
此外,南京市过江隧道众多,针对隧道信号及匝道信号,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在技术应用上,借助北斗的CORS站实现高精度定位,构建全模态应用;通过毫米波雷达无缝覆盖,搭建桥隧全景底层模型,弥补定位信号在隧道中的缺失,实现车辆在隧道内的精准定位。
2024 年年底,南京市在江浦区开展了 “四化” 先导示范活动,向十几个品牌的车辆推送信号,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实际研究和展示,进一步验证了统一通信标准在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中的重要性。
03、优化管理
为实现对车辆交通事故及安全的有效管理,南京市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安全监管,完善平台功能:南京市会同市交通集团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形成基础信息管理、车辆身份认证、车辆运行监管、运行道路监管、自动驾驶车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七大应用模块,实现对智能网联车的全方位平台化监管。
2. 制定指导意见,优化审批流程:南京市与工信局、交通局紧密合作,联合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公共测试与示范应用道路认定指引(试行)》,有效提升审批效率,为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解答企业在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服务质量。企业服务的优化增强了企业对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环境的满意度,促进了产业集聚。
3. 助力企业发展,发放测试通知书:南京市配合市智能网联汽车工作小组,完成 9 家企业共 91 辆智能网联乘用车和无人驾驶装备的测试通知书发放工作,推动企业开展相关测试。
4. 加强规范管理,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关于促进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6)》和《南京市 “车路云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南京市拟写《南京市公安局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方案》,加强规范管理。
04、探索研究
近期,南京市还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
1. 技术防侵入研究:开展基于多元跨模态数据的智能网约车协同入侵检测方法研究,并申报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项目。该研究致力于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止系统遭受恶意攻击和篡改。
2. 标准制定工作: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如车主协同的交付交互接口规范、车联网激光雷达一体化接口规范等。2024 年,部分标准已通过交互审标并发布。此外,南京市还在推进无人驾驶装备的江苏省相关规范的制定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
在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尽管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管理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目前,南京市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将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与低空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安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为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在智能网联汽车、大模型快速发展的浪潮下,我们深刻感受到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南京市将继续在 “车路云一体化” 建设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创交通管理的新局面。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