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交管融合创新:襄阳国家级先导区的治堵减碳之路
为同类城市提供 “高效治堵 + 低碳收益” 的车联网可持续样本
编者按:在城市交通拥堵与碳排放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中小城市如何破局?
在第十四届(2025)智能交通市场年会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中,襄阳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刘坤,发表了《车联网+交管融合创新:襄阳国家级先导区的治堵减碳之路》主题报告。
刘坤以实操视角展现中小城市车路云破局之道——全域 AI 红绿灯重塑路口生态,碳减排量化首创数据变现,政企深度融合破解信号孤岛,为同类城市提供 “高效治堵 + 低碳收益” 的车联网可持续样本,印证技术下沉与场景深耕的产业价值。
——————————————
分享下我们公司在全国众多同类型城市开展车联网业务三到五年间积累的经验教训,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
1、地方国企的转型
襄阳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24年底刚刚组建,是一家处于持续转型中的公司。
起初,公司从事城市静态交通的停车业务。随后鉴于国家正推进车路云相关建设,且本市有意申报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考虑到我们在交通和信息化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便承接了此项业务。
开展车联网业务两三年后,2022年底,我们又承担了湖北省住建厅推动的城市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全国试点项目,由此涉足数字经济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因车路云业务和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最终按照领导指示,整合全市信息化数字化企业,组建了数字产业集团。
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学习、持续转型,而车联网业务对我们而言,体会尤为深刻,其技术含量较高,尽管我并非交通行业出身,却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
襄阳市车联网先导区的建设,最初是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目标推进的。在过去两三年间,襄阳市为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与示范应用规定,有力推动了大量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还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我们正在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襄阳市车联网先导区的建设始于2020年,当时市长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得到工信部回复,支持我市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获得批复后,我们迅速成立工作小组,2021年完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总体建设方案,后续建设均以此为依托。
2023年4月,从编制方案起历经两年,顺利取得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创建批复。截至目前,襄阳市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2021年,襄阳宣称要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智能网联设备在中心城区全域覆盖的地级市。截至今年,襄阳市中心城区约有600个路口,去除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剩下近500个有红绿灯的路口,其中90%(即448个路口)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因部分路口存在施工、改造或通电通网问题,设备暂无法接入。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全域覆盖工作处于领先地位。基于此全域覆盖,我们得以开展众多相关场景应用。
我们秉持“以民为本,以用为先,建设运营与产业培育并重”的核心理念。
在过去两三年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尝试,尤其在产业引导方面成果显著。襄阳本地主机厂生产的智能网联公交以及自动驾驶的无人物流车已投入使用,东风公司的自动驾驶厂区内部物流车辆、城市道路上的自动驾驶环卫清扫车,也在近两年陆续在城市中应用。
当时,我们对外推出四个主要应用场景,即智慧交管、智慧物流、智慧出行和智慧公交,项目具有三大亮点:一是首个实现中心城区全域覆盖的车联网深度应用城市;二是首个实现智慧交管深度融合的试点城市;三是全国首个全域交通碳排放监测量化试点。
2、人工智能红绿灯
智能红绿灯降碳治堵方面工作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红绿灯。这一技术在国内并不罕见,许多城市都有应用,但像襄阳这样大规模应用的情况较少。据相关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正在正式使用人工智能红绿灯的路口约1000个,而襄阳已将近占了一半,448个路口基本都安装了该设备。
在襄阳,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若去襄阳出差,使用百度、高德导航时,在主要路口看不到红绿灯倒计时。原因在于,其他地方多通过大数据反算,但我们的红绿灯配时并非固定时段,大数据无法计算,所以相关导航软件索性关闭了这一显示。
襄阳市的红绿灯已实现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目前,以40毫秒/帧、分米级精度追踪路口交通参与者(包括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的数量、位置和轨迹,实现秒级AI全智慧调度。这是智慧红绿灯的调度中控界面,从实际使用路口的录制情况可见,每个路口各方向的放行时间均不相同。整体架构采用端到边到云模式。
端侧,充分利旧复用现有的交管设施以及部分V2X感知设备,只要与人工智能红绿灯方向一致,均加以利用。边侧,部署AI边缘计算,单个路口自身具备计算能力,好处在于若某路口设备故障,不会影响全域数据调度,同时在路侧设置边缘安全网关,方便设备与统一信控平台对接。云端,对襄阳市交警的统一信控平台进行升级。
如今,交管部门的红绿灯信号由智能网联平台计算后推送,交管部门作为结果发布方。期间,打通了不同品牌信号机的协议,虽更换了少量单片机或互联网设备,但数量极少。
目前,整个智慧交管信控平台与智能网联实现深度融合。在襄阳,交管部门全域信号覆盖与智能网联深度融合,甚至可以说,襄阳交管与我们紧密一体,交管的所有技术问题由我们解决,路侧设备也均由我们统一管理。
3、场景深耕
在智慧物流方面,襄阳主要依托本地主机厂东风公司开展工作。目前,东风公司在厂区内已实现自动化物流链路。在厂区外,一方面VAN车、 轻卡、 客车等车型正在进行测试;另一方面,襄阳作为湖北省内允许小型点对点物流车辆上路的城市,目前已有六十多台此类车辆在城市中运行,预计今年年底上路车辆将超100台,且这些车辆已运行大半年,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智慧出行领域,我们正在进行尝试。已打通停车平台与智能网联平台,接入了全市域近63万个停车泊位数据,并将其与基于腾讯地图开发的定制版导航软件融合,可实现部分停车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点对点导航,期望通过城市级app进行推广。
智慧公交方面也有诸多实践。襄阳本地生产的智能网联公交已上路两三年,部分线路如九号公交线路已全部更换为本地生产的智能网联公交,共35台。据公交调度平台反馈的数据,该线路平均出行速度提升约11%,安全事故下降约60%,安全事故下降率显著。目前,全市其他线路的公交也在陆续后装设备以提升安全性,已有超1200台公交车安装了相关设备。
如前面所述,襄阳在全域覆盖方面基本实现目标,且依托全国少有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检测基地,具备从封闭场地到公开测试道路,再到真实场景的全覆盖测评能力,这是襄阳的一大优势。
目前所有工作均依托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开展,期间提出了一些概念,比如“智慧的路辅助聪明的车”,其中最大亮点是人工智能红绿灯。在交警支持下,实现了全域覆盖,且目前仍在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红绿灯算法,年后已启动Deepseek的本地部署。
此外,车联网与智慧交管的深度融合也历经探索。起初,我们尝试将人工智能红绿灯调度平台置于交管部门视频专网,通过路口双向网关,使红绿灯数据经视频专网回传至路口,再推送给车辆并进入云控平台。
在前些年上海发生安全泄露事故后,公安部门对信号实时从公安网传出有了明确限制,坚决不允许实时信号流出。因此,我们与公安部门沟通协调了很长时间,最终他们勉强同意将人工智能红绿灯平台放置在政务外网,先从政务外网传输至视频专网,再提供给公安使用。这种模式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时延更低,因为政务外网与我们的云控平台处于同一网络环境,这便是目前襄阳采用的技术实现方式。
4、数据资产变现
作为数产集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车联网领域的数据资产变现途径。
襄阳市路口众多,路测数据量庞大。目前,中心城区每个路口每天基于人工智能红绿灯和智能网联产生的数据约4亿条,平均每个路口接近100万条,平台已累计约2600亿条数据,数据上下行量巨大。
在此过程中,我们探索可快速变现的数据部分,基于碳减排逻辑,开发出一款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的数据产品。这是全国首例实现入表和本地上架的人工智能红绿灯数据产品,考虑到后期贬值因素,我们将其估值在1000万左右,处于可控范围。
该数据产品推出后,受到了较高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都转发了相关新闻。此后,我们逐步与B端企业对接。今年,我们计划将中心城区红绿灯数据逐步提供给百度和高德。
由于与腾讯合作较早,腾讯地图已能显示我们人工智能红绿灯的倒计时状态。今年开始与百度和高德洽谈,百度近期与我们探讨了Robotaxi在武汉的情况,尽管前段时间出现一些舆情,但整体在武汉市民中的口碑良好,目前武汉仍有超700台Robotaxi在运营,数量并未减少。
今年襄阳准备引入约200台Robotaxi投入实际使用。在此过程中,我们与百度洽谈数据对接事宜,以及是否可以共建基于车路云的融合算力中心。
在终端市场方面,一方面,我们在政府很多公务车辆上试装V2X设备;另一方面,采用出行积分(碳积分)方式,开发本地出行app,利用公共服务渗透能力,如我们的停车app已有超20万深度捆绑的车主会员,以此提高在本地车主中的渗透率 。
襄阳市在车联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其中,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交通碳排放量化监测试点城市,我们有着深层考量。
通过量化平台,能够测算中心城区在采用现有系统前后交通效率的提升情况,并据此与注册车主用户绑定,反算出不同出行方式、不同类型车辆(如电车或油车)的碳排放及减少量,进而得出个人碳积分。经测算,襄阳市中心城区车辆超50万辆,每年交通碳减排量可达25万吨以上。
目前,我们以城市智慧交通项目为依托,请发改委下属全资公司制定碳减排方法学,预计今年8月可在湖北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将人工智能红绿灯自愿减排项目作为全球首例完成上架。一旦完成,中心城区路侧系统产生的碳减排碳积分即可进行上架交易,理想状态下交易规模可达1000至2000万,这为车联网领域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一条数据变现途径,本质上得益于人工智能红绿灯带来的交通效率提升和事故减少效果。
去年下半年,我们邀请无锡所相关团队对中心城区已上线的400多个路口进行交通效率提升评估。评估报告显示,现阶段综合交通效率提升超10%。由于一些升级版功能(如全域联调联控)尚未完善,部分跳转功能也未开启,即便如此,90%以上的路口仍呈现正向效果。这一效果对最终碳交易收益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人工智能红绿灯与V2X提供的安全事故预警,为城市带来高效、安全、绿色的出行方式,在经济层面,通过碳减排方法学实现了部分收益变现。
5、项目成效
从相关材料来看,在全省交管系统的每月风险研判中,襄阳市机动车保有量超100万辆,在全省17个地市州中排名第二,而交通拥堵指数基本处于倒数第二,去年有十个月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在机动车保有量高的情况下,拥堵指数却如此低,这得益于人工智能红绿灯及智能网联系统。自2022年系统上线以来,已有五十多个城市前来交流,我们也分享了诸多经验。
对比襄阳与宜昌,两座城市在规模和形态上相似,均为跨江城市且地形地貌复杂。周一到周五同一时段不同区域,襄阳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几乎不见红色拥堵路段,在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较为少见,系统上线后民众反馈良好,凸显了人工智能红绿灯在车路云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