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到期延期,影响几何?
破局之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生态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络逐渐进入“成熟期”,特许经营权到期问题正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4年《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修订与实施,将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期限从最长30年延长至40年,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乎行业存续,更牵动着万亿级资产的再分配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本文从政策逻辑、经济影响、社会争议等多维度,深度剖析这一变革对行业生态的重塑作用。
01
政策背景:从“到期焦虑”到“永续经营”的制度突破
自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通车以来,我国收费高速公路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2022年高速公路里程年均增长7600多公里,高速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早期投建的路产面临的收费期限到期问题逐步显现。现行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2004年)规定了最长收费期限,高速公路行业贷款偿还问题及持续的运营养护资金需求面临挑战。
按照早期25-30年的特许经营期限计算,2025年将有超过1万公里高速公路面临经营权到期,直接威胁行业可持续发展。新修订的《管理办法》通过三大制度创新破解困局:
第一,期限弹性化,将最长经营期限从30年延长至40年,允许根据项目回报周期动态调整,缓解集中到期压力;第二,续期机制化,明确改扩建项目可重新核定经营期,山东高速济青高速改扩建后收费期延长25年即为典型案例;第三,主体多元化,鼓励民企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经营,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引入市场化竞争。
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行业从“期限驱动”转向“永续经营”,为资产运营注入新活力。现有到期高速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还贷公路,另一种是经营性高速公路。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截至2024年末,已明确终止收费的高速公路有8条,其中有4条高速后续有改扩建计划,预计改扩建完成后将延期收费;有2条高速到期后性质转变为城市快速路而终止收费;有2条路到期终止收费。
8条到期停止收费高速公路信息见下:(信息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仅供交流参考)
在收费到期前,满足条件的高速公路会申请延期,主流的延期方式是通过改扩建重新核定收费到期日。根据公开信息查询,部分路段在还贷公路转性为经营性公路后可能会重新核算收费期限,使得收费延期。仅有少数路段无明确延期原因。
通过改扩建申请延期的路段案例见下:(信息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仅供交流参考)
通过其他原因申请延期的路段案例见下:(信息整理自公开网络资料,仅供交流参考)
为进一步在收费公路领域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以下简称“PPP新机制”),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收费公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
《操作指南》是PPP新机制实施以来国家层面首个专门针对收费公路新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出台的政策文件。
《操作指南》明确了经营性公路和特许经营的关系、坚持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参与收费公路投资的积极性,并且细化明确了收费公路按照PPP新机制实施的工作要点和操作流程。
02
经济影响:三重价值重构下的行业嬗变
(一)财务压力缓解与资产价值重估
特许经营期限延长直接改善高速企业现金流预期。
以东部某25年期限高速为例,延期至40年可使净现值(NPV)提升约30%,动态投资回收期从18年缩短至12年。这解释了为何招商公路、皖通高速等企业加速推进改扩建项目——京台高速山东段改扩建后通行费收入年增15%,资产估值提升20%以上。
(二)资本结构优化与融资模式创新
期限延长显著增强高速企业再融资能力。
债务置换:中原高速通过发行10年期专项债置换高息贷款,融资成本降低1.5个百分点;
资产证券化:深高速将机荷高速未来15年收益权打包发行REITs,募资超50亿元;
股权合作:浙江沪杭甬引入民企联合运营杭绍甬智慧高速,实现轻资产运营。
(三)产业链延伸与商业模式升级
高速企业从单一收费向综合服务转型。
衍生业务开发:四川成渝高速在服务区布局光伏充电桩,年增收超5000万元。
数据资产变现:招商公路通过ETC流量数据与物流企业合作,开辟智慧交通服务新赛道;
跨界生态构建:山东高速联合文旅集团推出“高速公路+景区”联票,客单价提升40%。
03
社会争议: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博弈天平
“延期收费”的正当性质疑
部分到期高速已收回建设成本,继续收费引发公众争议。例如广深高速2003-2023年累计收费超400亿元,远超建设投资的114亿元,但改扩建后收费期再延20年。反对者认为这违背《公路法》“贷款还清即停止收费”原则,支持者则强调养护成本攀升需持续资金支持。
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挑战
部分地区存在“重延期、轻服务”现象:比如河南某高速延期后养护投入不增反降,导致路面破损率上升30%;还有个别企业利用政策漏洞,通过微小改扩建无限续期,偏离政策初衷。
民企参与的风险隐忧
尽管政策鼓励民资进入,但实际操作中仍存障碍:比如江苏某PPP项目因收益分配争议导致民企退出,暴露出风险分担机制缺失;民企融资成本较国企高2-3个百分点,制约其竞争力。
04
破局之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生态
动态调节机制设计
收益超额回收调节:对NPV超过初始投资200%的项目启动费率下调机制,深圳已在机荷高速试点;
服务质量挂钩费率:浙江将路面平整度、事故率等指标纳入收费定价模型。
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智慧监测平台:交通运输部推进“高速公路健康度监测系统”,实时评估设施状态;
公众参与机制:四川试点收费调整听证会制度,保障民意表达渠道。
多元价值共创模式
路域经济开发:广东探索“服务区+物流园+商业综合体”模式,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养护成本;
碳汇交易创新:云南将高速公路绿化带纳入碳汇项目,年创收超千万元。
05
未来展望:从“道路运营商”到“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推进,高速公路企业的角色将发生根本转变:
数字化升级: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专用道等技术应用,使道路成为智能交通的核心节点;
服务链延伸:通过“通行费+数据服务+场景消费”模式,构建出行生态闭环;
资产全球化:中交建等企业通过运营孟加拉国达卡高速,输出中国管理模式。
可以预见,特许经营期限延长不仅是权宜之计,更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转折点。唯有平衡商业回报与社会责任,方能实现“道路百年”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06
结语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延期政策,既是破解行业生存困局的“及时雨”,也是检验公共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商业利益与公共属性的平衡中,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更透明的监管体系、更开放的价值共创。当“永续经营”不再仅是资本的狂欢,而是成为公众福祉的保障时,这场变革才能真正赢得时代的掌声。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