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点赞

  1. 主页 > 资讯 > 智慧城市

重复的恶劣天气交通事故不断上演,何解?

预警事故,做到车与路两手抓

1676368068524446.png

作为当下智能交通建设中并不引人关注的建设点,交通气象服务建设应用的谈论,在这个冬季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受到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点关注。

2022年12月28日,受大雾、团雾以及路面结冰湿滑等因素影响,导致河南省郑新黄河大桥新乡到郑州方向发生多车连环相撞事故,初步统计,涉及车辆200多辆,并造成1人死亡。

2022年12月30日,江苏扬州高邮湖大桥发生多车相撞事故,在早上7时左右,在桥上出现团雾,桥面出现结冰的情况下,导致数十辆车相撞。

2023年2月4日,许广高速湖南望城段发生严重车祸,在团雾的影响下,短短的十分钟内,一共发生了5起事故,涉及车辆49台。

2023年2月8日,甘肃中东部地区降雪,兰州水秦路多处(市区前往机场及兰州新区方向)发生交通事故,其中一处路段30余辆车相撞,导致部分车辆起火。

一系列令人伤痛的事故发生之后,在整个社会谈论如何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同时,智能交通行业人员也对当前交通气象服务的建设和应用进行了深度的审视:

目前智能交通行业中关于交通气象的建设,都有哪些可以采用的产品和技术手段,来提前预知或消除恶劣天气对交通运输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一、事故再分析

多次事故的发生,离不开突发的团雾以及路面结冰等因素。素来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也再一次让大家见识到了它的威力。

团雾通常是在气温下降时,会在有水体的地方突然出现,并发生漂移。当冷空气从相对暖湿的水体上方经过,形成冷凝,就会产生团雾。一般来看,团雾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初冬正是团雾的高发时期。

同时,在初冬天气气候的影响下,早晨水雾霜降在道路表面并且部分凝结成冰,容易造成车辆打滑,从而致使交通事故的发生。

1676368116703983.png

*28日黄河大桥气象检测图

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交通管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也成为了恶劣天气影响下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黄河大桥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前,郑州发布于当日早晨6点发布当日天气状况,为晴转多云,会有雾霾出没;郑州交警微博官方号也曾提前发布微博提醒“雾天能见度较低,出行一定注意交通安全”,并对部分高速公路进行了管控。

但在事故发生前后,大桥通行车辆驾驶人员并没有及时获取到相关信息,以及路面结冰湿滑同样也没有做及时相应处理,最终在团雾出现时导致事故发生,同时在大桥整体路段方面也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引导标识,以及在事故发生后未对后续车辆进行有效的提醒,导致未能及时止损。

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局部道路路况以及天气情况变化,并将信息发送给车辆驾驶人员,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二、如何应对

从上述内容来看,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团雾出现的偶然性,二是道路结冰湿滑的突发性,三是消息传递的及时性。

随着近年来智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车联网、车路协同建设渗透率的增长,针对恶劣天气影响下的交通出行服务需求,智能交通行业企业通过当下新技术和新产品搭建起相关的系统和平台来试图完成相应目标。

全天候通行系统,就是近年来行业提出解决恶劣天气出行问题的主要建设手段之一,也是当下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

全天候通行系统的构建,是将交通气象检测感知、AI图像识别、多源数据融合、道路通行能力评估模型、交通仿真、多种数据传输和发布手段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融合,是交通、气象、通信等跨学科专业融合产品。

通过交通气象检测感知设备、AI图像识别设备及时发现天气情况和道路通行情况的变化,并在系统平台方面实时呈现并预警,再通过交通管理部门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安排相关人员进场控制;另一方面,行驶车辆之间通过车载通信模块等产品和车路协同技术手段,获取前后车辆位置以及通行道路情况,从而实现恶劣天气下正常通行。

不过有关技术和车辆渗透率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行业更多提出的是“准全天候通行”的解决方案和系统建设。

相较于当下准全天候通行对车端的高要求,在重点桥梁和路段安置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信息告知牌,以及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也成为当下交通管理部门选择的主要建设管理方式。通过局部建设的气象站以及道路桥梁侧的AI视频图像识别器和交通气象检测器,以及气象卫星等是设备检测的多元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形成预警模型从而服务于交通出行。

但就其难点在于路侧交通气象传感器的数据质量,以及交通气象站点的建设以及运营维护等。

笔者曾在一年多之前,就曾对交通气象的发展建设进行了简单的论证,在《以事为鉴 | 被忽视的交通气象建设与服务》中就有两位专家针对些问题进行了提问,他们的回答放在当下也值得大家再度回味。

“交通和气象部门过去在路侧部署了很多的气象设备,但是管理归属不清晰,设备运维机制失效,约90%的设备已经无法使用,设备平均布设间距超过70Km,无法发挥实际监测作用,使当前的交通气象显得比较鸡肋。”一年多之前,赛文在采访智慧网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黄建苹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总工程师杨泓在接受赛文交通网采访时分享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2012年至2014年,四川省利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经费和国家山洪项目、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经费,加密建设了G5京昆高速四川段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点,全路段实现了平均20-30公里有一个监测站,共建成83个站。但由于利用国家项目经费完成建设后,并没有渠道解决后续维持经费问题,到目前大部分站点已不能正常工作或设备损坏。

由此可见,建设资金缺乏和设备维护困难等建设必须引起当下交通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尤其是事故常发地区。

三、驾驶人的行为习惯也不可忽视

除开道路交通气象检测,以及信息通知不及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车辆驾驶人的行为习惯和应对策略同样也是恶劣天气来临时引诱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前后车跟进距离较近,突遇团雾,前车稍减速,后车反应不及引发碰撞等情况常有发生。

在众多因恶劣天气引发的交通事故报道之后,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诸多看法,诸如“大部分司机雨雾天气不开穿透力强的雾灯,却去开标志紧急状况的影响别人的双闪”、“国内的路和设施其实已经很先进了,有驾驶人该快不快(比如起步时)该慢不慢,大货车低速车悠然自得的占据中间行车道甚至超车道,不会控制刹车力度和车距的,不会观察周围情况的……”、“国内新手驾驶员迅增,且没有新手实习期/过渡期,很多新手拿到驾照即可驾驶车辆上路上高速也很可怕”等等言论,暴露出当下部分车辆驾驶人员缺乏一定的应急操作知识储备,以及对相关驾驶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要重视和树立起对交通气象灾害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当前众多行业参与者与建设者,同样还有驰骋于公路上的车辆驾驶人。必须要明确,尽管当前的智慧高速、智慧城市的发展进步迅速,相关的全天候通行建设也在推进,但是车辆驾驶人对中小型灾害天气体系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面对恶劣天气环境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防护手段等相应知识储备,毕竟当前车辆终究还是人为操作,主观因素不可不重视。

所以,当下的车辆驾驶人员,需要清楚地树立起对交通气象灾害的正确认识,学习应急操作和相关知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主动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结语

交通气象服务,已在我国发展近20年。在多年的发展中,行业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在道路里程不断增长和汽车保有量连破大关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发生率一降再降,但每当有事故发生,也会再次叹息做得依旧不够。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更要迎难而上,在事故发生之前尽所能预警事故,做好应急方案,尽可能的减少气象变化造成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同时完善对驾驶人员的相关培训,做到路与车两手抓。

正所谓,尽人事以知天命。

相信未来会随着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建设的不断进步,以及全天候通行系统建设的完善,恶劣天气不再会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等材料,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加载中~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稿
意见反馈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扫码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