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专业的基础
2021-08-03
来源 : 北交CJSRC
作者 : 关宏志
0人评论
“如果一个新设专业不具备这种核心的东西的话,那么,要么需要该专业的人士尽快找到那些核心的理论或技术,要么就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局面。”
交通领域里又一个本科专业诞生了,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人们纷纷开始了开设该专业的申报工作。
开设一个新专业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说它是大事
是因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除了一些教育工作者
看到了育人的重要性之外,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面向社会需要。
找不到这种社会需求,
学生学到的东西就难免成为屠龙之技。
说它是小事
是因为在一个社会高度分工的社会里,
新的工作岗位出现的几率不断增加,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总能发现机会,
从而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岗位。
每一个新开设的专业都声称自己做了充分的社会调研工作,而且还会附上一长串调研单位的名单,以此作为社会需求的证据。至于调研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不太相信这样的调研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Part.1
通常,这种调研都是在一种社交性场合下进行的,在缺乏缜密的调研设计方案的情况下,调研过程很容易流于形式。
既然是社交场合下的调研,那么对方的回答中难免充斥着社交辞令。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社交辞令很难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退一步讲,即使用人单位真正想回答是否需要某专业的人士的问题,回答者是否仔细认真思考过、是否能清晰地表达出这些思考也是一个问题。
Part.2
其次,便是如何了解社会对新设专业的核心理论或者技术的需求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新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哪些知识、能力是他们独有的竞争力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既需要对业内人士的询问,也需要后期的提炼总结。
举个例子,谁(哪个专业的人)能比交通工程专业的人士更能说清楚交通需求及影响交通需求的方法,他就有权接管交通工程专业,或者说交通工程专业就可以被那个专业取代。否则,交通工程专业的人士的竞争优势地位就无法受到挑战。同理,如果一个新设专业不具备这种核心的东西的话,那么,要么需要该专业的人士尽快找到那些核心的理论或技术,要么就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局面。
窃以为,一个专业的基础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理论和技术。对于一个基础深厚的专业来说,一定有着其独有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焊接专业有着自己的焊接理论和技术,医学专业有着自己的医学理论和技术,等等,不一而足。对于一个新专业而言,应该允许其先有其一。当然,作为专业人士,应该努力去寻找、构建自己的专业基础。
一个专业先有毕业生,后有工作岗位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比方说,在一所大学里,来了一个学了一门独特外语(小语种)的人,为她/他专门开设一门课程。类似的事情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存在。但是,这种社会需求不应、也不会成为该专业就业渠道的主流。
Part.3
另外,便是如何考虑交叉专业的专业基础的问题。
应该看到,目前新增专业大多都是交叉专业。这和我们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及专业发展历史的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是交叉专业,如何构筑它的专业基础的问题便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我们以“智慧交通”专业为例。窃以为,A.I.(人工智能)和与人相关的知识不应该缺席该专业的基础理论体系。因为,目前世界上大量宣称的“智慧……”中,除了那些谎言之外,许多不过是人的智慧的机器化表现而已。那么,不研究人,没有人的思维、智慧的知识,何来的智慧?何来的智慧交通?因此,该专业基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工科的知识范围之内。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既然是交叉专业(学科),那么就应该大胆地迈出步伐,去拥抱新的知识领域,去和新的领域交叉融合。当然,这样说并非是要人们不假思索地误打误撞,而是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前提下,破除唯我独尊、画地为牢的思路,勇敢地面对挑战,去迎接专业未来。
—2021年7月27日
- 延伸阅读
- 广东电信签约2021第六届华南智能交通论坛战略合作伙伴
- 海信捧回两份权威测试认证证书
- 海信推出智慧楼宇综合管控平台
- 海信助烟台交警对市区200余个信号灯进行调整优化
- 海信牵头制定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系统多源数据互联技术标准
- 海信轨道交通入围“2021年市工程研究中心拟认定名单”
微信二维码
新浪微博
交通包打听
企业新闻
+更多广东电信签约2021第六届华南智能交通论坛战略合作伙伴
海信捧回两份权威测试认证证书
海信推出智慧楼宇综合管控平台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正引领城市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楼宇作为城市的基石,智慧化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